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对中国美学形成及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区分了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的概念;"中国美学"的概念是吸收外国美学理论,由中国人所创立的不同于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新的知识类型."中国美学"问题可以转化为中国美学的方法问题,因为中国美学是在现代研究方法基础上形成的,中国美学的变革就是中国美学研究方法的变革.中国美学方法最主要的有引进法、注经法、科学法、哲学法、流派法等.不同的方法,反映了不同时期对美学研究的不同要求.中国美学应该放弃所谓的十几种引进的方法论,而走向"美的现象"还原本身,从而探索出一条通向"美学"的独特道路,促进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方法问题与20世纪中国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20世纪中期以后,方法论问题成为了美学研究中的某种根本性主题,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建构。以人文科学的理论视域,历史性地探讨了美学研究方法论与20世纪中国美学的逻辑关系,论述了这些方法对20世纪中国美学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并提出和论述了美学作为人文科学的学科定位和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这是个大题目,却大题小作。其一从当年的《美学向导》切入,可以发现这是一部在当时对中国美学具有启蒙意义的小百科全书,它既反映出当年美学热的激情,也见证着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美学视野的局限;其二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美学开始全球化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美学如何言说,从"形式美"的角度切入,可以发现有引进、(中外文化间的)对话与创造话语一些方法;其三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美学的语境来看,"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内含着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的一种对话关系,内含着中国美学对传统美学的一种转换性创造。全球化向美学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回答这些问题需要中国美学的声音与智慧,这或许是"中华美学精神"的提出的意义所在;其四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学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从苏联模式走向了全球化,二是由古典走向了现代。放眼世界,展望未来,美学正处在重大的转型时期,中国美学应该为全球化的美学提供出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美学的重要收获是创建了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但由于在方法论上始终围绕着"美的本质"转圈,导致了研究视野短浅,涉及的领域狭窄,思想观念陈旧,研究方法单一和僵化。分析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反向发展的意识形态的原因,反思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收获与局限、缺失,对于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皮朝纲先生提出并大力倡导建立中国美学文献学,这使人们对中国美学文献学具有了一种学科意识,其中国美学文献学包含着一种美学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和以美育人的美育自觉,因而是先生对中国美学所做的又一件功德无量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美学学科的建立、形成和发展,是以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中国美学文献学也在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历程中应运而生。中国美学文献学是中国美学学科建立、发展和完善的重要基石。虽然中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继续做好美学文献的发掘、整理工作,可以进一步拓宽和夯实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为中国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8.
借写作《中国美学三十年———1978至2008年中国美学研究概观》之机,笔者对30年来当代中国美学界的一些问题———如当代中国美学思潮的产生缘由、理论得失、未来发展趋势,还有与当代美学进一步发展有重大关系的其他问题———如"积淀说"与"突破说"、"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的问题作了一些思考。下面针对30年美学研究中争议甚大的两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正>皮朝纲先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美学从诞生伊始就有患上"失语症"的紧迫感下,毅然投身于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从此就是近三十年光阴的上下求索。随着《中国古典美学探索》、《中国美学沉思录》、《中国古典美学思辨录》、《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概要》的问世,先生以其古典文学文献学的功底,来做哲学的思辨的美学探讨,其先驱地位和诚恳  相似文献   

10.
<正>四川师范大学皮朝纲先生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禅宗美学的学者,上个世纪80年代便有《慧能、〈坛经〉与中国美学》、《六祖"革命"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完形》等文面世,90年代又有《静默的美学》(合著)、《禅宗美学史稿》、《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等书出版。先生一生的主要兴趣是研究中国美学特别是禅宗美学。我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有幸聆听  相似文献   

11.
王文生的《中国美学史》以古典文学作品及理论著述为研究范围、以中国文论中的"情味"为核心研究对象,它展示的不仅是情味理论发展的历史,还是历代文学作品情味变迁的历史。王文生细致爬梳一手资料,力避陈说、独立思考,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美学原味,他以实际做法例证了真正的"比较诗学"精神———"在总体比较中发展各自的特点,吸取彼此有益的经验以丰富发展各自的美学思想",其著作扎实厚重、视角独特,树立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新路标,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洁 《文教资料》2010,(1):102-104
海德格尔的美学之思不仅对西方关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民族审美精神的理解。以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为指引重新解读中国传统关学、为传统美学“去蔽”,实现当代中国美学在回归中超越。将会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国美学史受西方美学写法的影响,主要是艺术美学,"自然"的位置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放弃了。中国美学的发生有其特定的哲学背景,其研究应在"天人合一"哲学观的指导下,以审美活动作为基点,使人类一般的感性活动变得纯粹升华而为审美体验,进而提升人生境界。即以"一个重心(境界),两个基本点(天人合一、审美活动)"的思维模式,重塑和建构中国美学新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正如在西方美学中,美这一概念是基本的,但并非西方美学之特色,显出西方美学特色的是aesthetics(美感),一种与其他文化不同的对aesthetics(美感)的定义,形成了具有独特性的西方美学(aesthetics)。在中国美学中,美是基本的,而真正构成中国美学特色的是文和玉,只在把美、文、玉加在一起,中国美学的特色才能突显出来。在西方,真正在美学上成为美的对象的不是beautiful object(美的对象),而是aesthetic object(美感对象)。在中国,美是一般的美,文是比一般的美更雅致高贵的美,玉则是从外表形貌到灵魂气韵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中国百年现代美学理论发展历史,回答了我国二次美学转型期和跨文化美学发展的几点原则问题,归纳了应用美学理论各家的主要观点,揭示了当今中国美学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和美学研究中国化的特点。对21世纪的我国美学理论发展作了前瞻。  相似文献   

16.
分析中国美学的发展阶段和三位代表人物两个方面,可见20世纪的中国美学是一种“翻译中国美学”,希望能够建立中国自己的美学,而不是依赖外国专著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17.
美学文献是在众多文献中被挑选、提炼、概括和冠名的与美学相关的文献。中国美学文献整理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忽视中国美学特点和中国审美形态,缺乏文献整理的理论研究、缺乏对文献的概括提炼、缺乏完整性等诸方面的问题。因此,中国美学文献整理不仅要加强美学文献理论认识、树立美学文献整理的大局观、加大中国美学审美形态范畴的整理等对策研究,还要坚持原生态原则、民族性原则、阐释学原则、思想性原则和大数据云计算原则。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中国美学理论界真可谓派别林立,群峰竞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自然属性派,主观派和实践派三峰的鼎立.实践派美学近十年来逐渐形成其基本理论构架,并成为当今中国美学的主潮.本文涉及的时间是"当今",因而宗白华、马奇、洪毅然等老一辈美学家不在论述之列.而且围绕中心论题,本文着重涉及与实践派最明显对立的自然属性派,主观派美学,其他派别,如朱光潜美学、系统论美学、非理性美学潮流等均不评论.当今中国美学家们基本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前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与古典美学向近现代形态的转型而共生。王国维和蔡元培引进西方美学,确立美学史的基本解释范式和研究方法。宗白华、邓以蛰和朱光潜则分别对中国古典美学范畴进行现代阐释,在西方美学的参照下,开掘中国美学的特质,并尝试断代史和专门史的研究。这一时期的理论实绩成为80年代以来整体通观中国美学史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0.
成中英教授提出的“本体诠释学”具有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他运用自己创立的“本体诠释学”成功地诠释中国哲学的宇宙本体“道”。他的诠释开启了对中国美学本体“境界”的理解。境界即道有显现。中国美学认定的“美在境界”,究其根本也就是“美在道”。道的生命性、有无统一性、关系性、心智性及整一性都通向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