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杂记     
“神”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在他的学生里面,至今还有极个别的学生迷信“神”、“命运”这一类无稽的东西。我仿佛觉察到这位老师沒有能够把这极个别的学生,从“神”“命运”这个深渊中拯救起来,有点感到不安。我是很尊敬这位老师的,我告訴他,现今在极个别的学生中有迷信思想,不足为奇的。問題是在于要很好地进行无神论的教育。任何迷信思想,任何迷信思想的形式——求神拜佛,拆字占卦直到听天由命,都是从唯心主义这个根子上产生出来的奴隶思想。而唯心主义将长期存在。在鬼神、上帝之类的偶象被打倒了之后,由于各种原因,在人們的思想上,还可能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偏见,旧社会的习慣势力,以致看不见真理,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錯誤。而且旧的迷信思想打倒了,还可能产生或种新的迷信思想,例如现在有人认为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我认为这也是一种迷信思想,迷信核武器足以毁灭人类和迷信上帝足以拯救人类一样,从本  相似文献   

2.
读书杂记     
《国际歌》不论是在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游行示威的行列里,还是在阴森森的牢狱里,就是在胜利的阳光已经普照国土的日子里,只要一听到《国际歌》的壮阔的歌声,或者自已也在高唱《国际歌》的时候,满腔热血,不禁就象狂风怒涛般地沸腾起来了。  相似文献   

3.
读书杂记     
旅途有闲,翻阅明朝李开先的戏曲杂著,颇有助于启发智力者。录数条以供同好。一,有一个叫谷少岱者,写了一本“璇玑词韵”,因为他过于用心,费了许多转摺,还不如旧韵之简便。于是李开先举了一个很有风趣的例子,以说明他的对于著书立说的看法。大意是:有一个主人很欢喜人家拍他的马屁,到他的家里去的客人,只要把他家里的不管什么事情,不管什么东西,能贴上一个好事好物的标签,就毫不吝啬地请客吃饭吃酒。反之,老老实实,有好  相似文献   

4.
读书杂记     
读书的流弊我是一向佩服鲁迅的,所以也一向比较留意报章杂志上所登载的有关鲁迅的文章。今年四月十四新民晚报上有—篇耳聆同志写的《鲁迅墓前的花木设计》的文章,认为在鲁迅墓前栽种樱花,“不甚相宜”,理由是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看见在樱花底下只知道游乐,不求上进的“清国留学生”,颇为厌恶。当时一看了之,并没有深思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杂记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电话说有紧急的事,赵太太能不能进城来。我问有什么事,老金(指金岳霖)说不能说出来,非请你来一趟不可,越快越好,事办好了请你们  相似文献   

6.
杂记     
有一天忽然来了一个电话说有紧急的事,赵太太能不能进城来.我问有什么事,老金(指金岳霖)说不能说出来,非请你来一趟不可,越快越好,事办好了请你们吃烤鸭.  相似文献   

7.
语文杂记     
本刊所选吕先生的两则短文,都是从一些例句中来寻找简单词语的确切意义。要明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这是最好的一种方法。读初中的孩子,读此文可能吃力了些,但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家长可从中悟出怎样去辅导孩子的语文学习,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奠定扎实的语文基础。  相似文献   

8.
蒙自杂记     
我在蒙自住过五个月,我的家也在那里住过两个月。我现在常常想起这个地方,特别是在人事繁忙的时候。 蒙自小得很,人少得很。看惯了大城的人,见了蒙自的城圈儿会觉得像玩具似的,正像坐惯了普通火车的人,乍踏上个碧石小火车,会觉得像玩具似的。但是住下来,就渐渐觉得有意思。城里只有一条大街,不消几趟就走熟了。  相似文献   

9.
遐想杂记     
十七八岁的我,一直在迷茫、幻想中过日子。幻想做鸟儿,拥有蓝天;幻想做鱼儿,拥有海洋。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杂记     
“这”的附加义指代指示代词“这”常用来指示较近的人或事物 ,与“那”相对 ,这是它的最基本用法。“这”发挥指代作用时 ,在其基本用法的基础上 ,由于语境的作用常常被赋予一些附加的指代意义。本文就是讨论这种指代中的附加意义。考察起来 ,“这”在不同的语境中 ,有增添强调附加义的、有增添承接附加义的、有增添时限附加义的、有增添游移附加义的、有增添复指附加义的 ,下面分五个方面———(一 )强调性指代、(二 )承接性指代、(三 )时限性指代、(四 )游移性指代、(五 )复指性指代———来讨论。(一 )强调性指代。“这”在句中除了起一…  相似文献   

11.
校园杂记     
某校一男生嗜球如命,无心复习。政治老师恐其拖后腿,好言劝勉,兼以物质引诱:“政治会考通过,我送你一皮壳篮球。”该生被激励,咬牙“戒球”几日,突击强记,未负师望,一举过关。老师立马花150元购球赠之。师生同喜,佳话一段。  相似文献   

12.
杂记阅读     
阅读提示杂记,指古代的笔记、山水游记等,写法灵活,风格多样,或以写景为主,或以状物为主,或以记事写人为主,但往往穿插议论和抒情。杂记,要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包括感情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相似文献   

13.
果园杂记     
老作家林斤澜曾这样评价汪曾祺:"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前半句说人,后半句说文;"如有神"三字足以见出其文字功底。汪曾祺是公认的文体家,在小说和散文两块田里均收获丰厚。他的小说,开了小说散文化的先河;他一生经历过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但他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嚣和紧张,向往宁静、闲适与恬淡,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使他的散文平淡质朴,不事雕琢,风格清闲雅致。他的散文也较少见宏大题材,他对细小事物有着独到的颖悟和审美发现,写风俗,谈文化,忆旧闻,述掌故,寄乡情,在他的笔下,万物总关情,花鸟鱼虫,瓜果食物,无所不涉。这里,我们节选了《果园杂记》中的两则,以及写家乡特产的小品文《端午的鸭蛋》,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充溢于文中的那份恬淡和闲情雅致。汪曾祺是沈从文的学生,在西南联大待过较长时间,这些独特的经历,使他写人记事、回忆老师友人的文章,读来真实可信,风趣动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金岳霖先生》《赵树理同志二三事》等。本期栏目,我们节选了赵树理同志的几幅特写,看看汪曾祺是如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作家神貌的,我们平时作文写人记事时,也可以学习借鉴一下。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杂记     
后缀“子”与“儿”异同辨“子”与“儿”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后缀 ,差别细微 ,本文对其异同试作简略的辨别。“子”和“儿”都可以加在动词 (如“盖”) ,名词 (如“刀”) ,形容词 (如“尖”)之后 ,可见“子”和“儿”能够区别词性 ,是构成名词的标志。从构词的角度讲 ,上述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词根 ,“子”和“儿”是词缀 (后缀 ) ,它们构成附加式复合词。当“子”和“儿”加在同一词根时 ,有的基本义相同 ,引申义不同。例如“板儿”和“板子” ,基本义都指片状的较硬的物体。而“板儿”的引申义为专指店铺的门板或音乐戏曲中的节拍 ,…  相似文献   

15.
春日杂记     
蜗居久了,双目变得呆滞,精神委靡。环目四 顾,期盼的眼光总是被白森森的墙壁生硬地反撞 回来,心里的怨尤更多了。 脑袋忽然"腾"的一下,吓得我一激灵,萌发 了出去看看的念头--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将 自己融化在大自然里。这个极平常的念头使我激 动难捺。它开始折磨我、吞噬我,迫使立即付诸行 动。我终是拗不过这极尽刻薄的酷刑,迈开沉沉 的双腿,走向广阔的大自然。此时,脑袋与躯体似 乎已经分离,恍恍惚惚如飘于云端。 大自然敞开多情的怀抱迎接我的到来,这是  相似文献   

16.
燕园杂记     
引 子 中国的大学出现具备学籍的作家班,北京大学中文系首开先河。1984年3月至1988年7月,我们这一批当年还称之为“青年作家”的老学生,先入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再入北大作家班。此后,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大学等校相继开办,但都只办了一两期,便作罢了。忆及这段日子,选出几个记忆的片断……楷 模 走出燕园的时候,似乎什么牵挂也没有,平静的心绪竟泛不起半点涟漪。直到回来好一段日子了,才猛然觉得那地方静穆,也洁净,心头方觉得少了点什么。 是未名湖畔清爽的晚风,曾拂动过我的鬓发?是静园缤纷的桃花,也曾在…  相似文献   

17.
补课杂记     
人一到初三,就要补课。过去,一周两次地补,麻烦。现在,有了毕业班补课制度,一天顶过去五天。累呀,补课班,高强度,效果不好,还很贵!  相似文献   

18.
考前杂记     
这两天,走在北京的道路上,扬沙纷纷,其中依稀可见星星点点的亮色。现在,深夜,凌晨一点,时间倒流,回到去年的这个时候,我在干什么呢?  相似文献   

19.
军训杂记     
我们的初中生活在嘹亮的军号声中,缓缓拉开了帷幕。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一起走上了舞台。镜头一:清晨床铺上处,睡得迷迷糊糊。惊醒赶回班,竟被老师捉住。痛苦,痛苦,惩罚喝斥无数。清早八点二十训练便开始了。家住得远的同学早上6点多就得起来,衣衫不整,睡眼朦胧,塞几口早点,便急忙赶往训练场。千万不能迟到呀,否则,老师教官就要……嘿嘿嘿嘿……到时候你就知道了。镜头二:教官训练齐步,不知身在何处。想去见周公,受苦,受苦,何时“刑期”结束。太阳烤着我们,汗流满面地在操场上来回走齐步。教官面无表情地发出口令:“齐步走,一二一,一,一,一二一!”我们随着口令声,甩起又酸又痛的手,踏起被汗水浸湿的腿。阳光刺眼,我半闭着眼,看见前面同学的汗,顺着脖子滑落……终于可以休息十分钟了,我们像一堆泥似的瘫在地上,大口大口灌水。一转头,看见旁边班上一位家长一脸心痛地给孩子送冰水,不禁轻叹:“可怜天下父母心呀!”而班主任彭老师手持相机,一阵狂拍,说要把我们的“丑态”拍下来。我们在自尊心的“指使”下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挺起腰板,想留下自己那“光辉”的“美好”形象。十分钟太快了,我们只得咬紧牙,再一次投入训练。镜头三:训练终于结束,饿得不知去...  相似文献   

20.
狱中杂记     
原文方苞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①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迩年狱讼,(刑部)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