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很高兴今天能参加陈鹤琴幼教思想研讨会.我想就继承与创新讲一点感想.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内经济建设与文化教育"全盘苏化", "一边倒",否定与贬斥"五四"以来中国"新教育"研究与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与氛围中,陈鹤琴在讲授《教育史》课程中,说了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指出:"我们研究任何一种教育理论或教育实际,都不能把它看作静止不动、停顿不变的东西;而是要把它看作不断运动着、不断变化着、不断革新着、不断发展着的教育过程,就是一种教育思想转变或发展为另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制度转变或发展为另一种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哲学思考与孔子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划时代的历史事件,它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需要从哲学角度进行理性思考。孔子思想与北京奥运精神遗产相互融合。而奥运精神遗产的继承与发扬需要中华民族具有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精神。自我认知即自我反省。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因此强调民族自省与自信的统一,对于弘扬和继承北京奥运族精神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伦理观念是特定历史文化传统与制度组织中,相对自足的人性社会化规训的自我设计、自我实现方式。伦理学思想史中充满着对道德观念是否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相对主义和怀疑论性质的追问。当代制度伦理学的兴起,一开始就表现出直面伦理困境、勇于范式变革的创制性实践品质和智慧。在制度伦理学的视域内,现代道德叙述所包含的问题与他向性的认同密切相关。道德生活不再是自向性的,而是社会制度规范及其纪律(规训)的一种形式,换言之,道德叙述本身成为一种知识的政治。道德不再是个人的内在要求,不是个人生存中自我雕琢自我的那个维度,而是一种秩序方式。  相似文献   

4.
雅斯贝尔斯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什么是教育》是其论述教育的代表作。他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的交流活动。教育的本质是精神的,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对终极价值和真理的虔敬和追求,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他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以促使学生自由发展。他认为大学有四大任务:研究教学和专业课程;教育与教养;生命的精神交往;学术。他的教育思想也有一种过于理想化的色彩,但对教育发展仍不失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奈·史密斯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并作为篮球发明人享誉世界.他以体育与精神相结合的事业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并秉乘服务与奉献精神创建了完善的体育思想体系.奈·史密斯体育思想来源于少年时期的生活磨练、基督教思想的浸润、体育实践的体验、优秀思想的激励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认为体育是与运动精神结合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追求的是乐趣,而不是利益;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育人和创造美好生活.他的体育思想对于思考现代体育的赛场暴力、现代体育的运动精神体现、现代体育的教育与育人功能的强化以及体育本质的回归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特出辅导员是指具有丰富学生工作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并且在学生工作某一方面有特别突出贡献的辅导员,他们是辅导员中的佼佼者。特出辅导员是一个新称谓,是一种荣誉奖励,是一个优秀群体的代名词。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遵循着自我生成的演进逻辑。  相似文献   

7.
王海明所开创的新伦理学的真正奠基石是人道理论。王海明的人道理论:其思想核心是人具有最高价值,并且人是自己的实现者和超越者;其实践本质是把人当人看和使人成为人;其实践理性精神的展开方向是推行以共同体人人之共同需要、共同意志、共同意愿为依据和准则的法治,消除异化,使人人成为自由的人,使社会成为自由的社会。以此为三维整合视域,王海明的人道理论有可能获得超越自身的巨大思想张力。  相似文献   

8.
王海明《新伦理学》一书的出版,是中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新伦理学》新在哪里呢?它是一种怎样的新伦理?主要看来,新伦理的创新之处有5个方面:一、提出了伦理学的新体系;二、关于道德性质的新定位;三、关于道德标准的新表述;四、新人性论;五、新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9.
借鉴西方后现代理论思想,对文学进行反本质主义的再提问,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艺学教材中的一大转向,但在转向过程中却存在着误诊和误读。后现代理论是对思考可能性的开放性拓展,不能简化为反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只是文学提问方式的一种,绝非惟一正确的进步模式,它只能解决文学精神形态层面上的一部分问题;以为采取反本质主义提问方式就能解决目前中国文学理论的危机,势必陷入新的误区;几部教材的反本质主义的策略其实暗含着浓厚的本质主义色彩,它们在逃离传统文学提问方式的同时又落入了传统文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10.
理性是思想与对象同一,非理性则与理性悖逆。理性以外部对象为思想内容,非理性则以自我需要为思想中心。理性与非理性不是平行并立,互不干扰,也不是渭分明,各行其是,而是相辅相成,各有自已的功能和作用的。失却理性和失却非理性,都会导致精神危机。在精神世界中,不存在纯粹的理性活动,也不存在粹纯的非理性活动。当代西方的非理性主义,是把非理性当作世界的本源,它是个人中心主义的一种思想体系,与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非理性现象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1.
道德教育不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占有突出的地位.当前我国道德教育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并始终把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置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加强社会道德教育,对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道德滑坡的现象,应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教育、净化道德环境、进行新观念的宣传教育,以及应关心人们思想问题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体育教育现代化和拿来主义的哲学解读,从拿来主义观的角度分析了建国50年来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的三个主要历史阶段:(1)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我国学校体育现代化思想的发展的辩证过程为摈弃西方国家学校体育思想和旧体育思想、继承建国前的革命根据地的学校体育为阶级斗争和革命战争服务的思想;吸取苏联体育教育思想。(2)"文革"期间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为建国初期工具主义思想延续和极端化。(3)文革后至今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思想历程为吸取国外先进体育教育理念;摒弃苏联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创新符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得到丰富与发展,在创新体育教育思想和继承传统的优秀教育理念不断融合中,多种学术观点并存并趋向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传奇》世界以半殖民地和半传统的中国社会为历史背景,主要由遗老遗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构成,其中的相当多数人物已经受到新思想的熏染,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具有了一定的现代性。但传统世界及其伦理观在走向崩溃的同时仍然保有强大的影响,从而阻碍了新的价值观的建构,这一点投射到《传奇》世界中,使得其中各色人物对现代性的追求不得不停留在表层。虽或有大胆者试图冲破藩篱者,但在社会的重压下仍以失败告终。《传奇》中的故事显示,旧的观念和习俗仍然是支配社会的真正精神内核,近代中国的“理性化”和“现代化”之路道阻且跻。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体育道德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把体育道德混同于体育伦理,因而常从社会性的角度加以把握,夸大体育道德的社会功效,从而产生从属化、实然化、理想化的失范现象。诚然,人是体育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一切体育道德活动的内在依据,体育道德应落实到个人的精神世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规范体育道德,规范体育道德须具备纪律性、依恋性、实践性等要素。提出体育道德无须言教、不可积累等观点,旨在与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15.
章学诚的学术伦理思想有其积极合理之处。他第一次把学术伦理提升到决定学术发展命运的根本因素之一的位置 ,从而使学术伦理问题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专题。这显示了他的高度的理论敏感性。就其具体观点和主张而言 ,也多有可取之处。但在我们肯定章学诚学术伦理思想的积极价值时 ,也不能讳言相反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生态伦理学是出现于 2 0世纪 6 0至 70年代的一门新兴学科 ,其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与传统伦理相比较 ,它在理论基础、思维方式、道德对象、善恶标准等方面都有所超越 ,并赋予了这些范畴新的内涵 ,把伦理从人类社会领域扩展到了包括自然在内的整个生态范围。如何现实地建构生态伦理学自身的规范体系成为更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摘要: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多次对体育工作做出重要论述。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以习近平系列讲话、治国理政等文献入手,结合2012以来的学术文献进行分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以体育强国梦、体育改革、竞技体育思想、群众体育思想、体育外交思想为主体的新时代体育思想体系内容丰富,并从体育目标论、内生合力论、体育发展论、体育价值论、体育外交论维度阐释其科学内涵,同时具有从体育强国层面阐释新时代体育思想体系的内涵、为十九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力量、从人民和国家的视角弘扬新时代体育价值、体育外交开创中国大国特色外交新格局,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人的生命活动的实际需要出发,分析了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特点,并指出体育教学的实现就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通过分析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有利于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体育教学改革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废名在精心打造的“田园诗化小说”中展现乡野素朴的人生形式。这种在动态现实中超越世俗生活的种种规范、幻想性地满足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和要求的方式.是中国文人用诗意去化解现实苦难的一种独特思维方式。废名借这种古老的理想形式来反观现实中人们精神上缺少的东西,并通过文学中的乡土想像建构田园诗化小说来完成以文学作为精神超越的预设。这就使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人情风俗而彰显出其特有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