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01年开始,<新闻记者>开始在每年底评选"十大假新闻",在全国新闻界产生了广泛的共鸣和较大的影响.尽管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众多读者的关心和支持,但在揭露和鞭挞假新闻的过程中,该刊同仁却是"有忧愁有苦涩",并"有不少困惑如影随形","难以排遣、释然"①为此,该刊在2009年第1期推出2008年"十大假新闻"之际,"坦陈心迹",以编辑部名义发表了<八年新闻打假留下五大困惑>一文,"吁请新闻媒体从业人员、新闻理论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研讨,明辨是非,求同存异,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2.
假新闻现象愈演愈烈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2008年十大假新闻分别是:<西安晚报>刊登的"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事件、<竞报>刊登的"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事件、<东方今报>刊登的"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事件、<黑龙江晨报>刊登的"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事件,环球网刊登的"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事件、四川在线刊登的"济南铁军探路映秀,两人牺牲"事件等所谓的"新闻".  相似文献   

3.
媒介运作常规对把关人的影响--误发假新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记者>2002年第1期推出<2001年10大假新闻>,在新闻界以及社会公众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不幸也坠入假新闻"传播者"之列(笔者主持兰州大学主办的文摘性杂志<视野>的编务工作,2001年7月号上也刊登了被评为"最能满足国人虚荣心的假新闻"--<中国少女改写牛津大学800年校史>),在认真反思对假新闻把关失败的同时,笔者考察了媒介运作常规(Routines)对把关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家都很痛恨假新闻,但是什么是假新闻呢?可能一般人会认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的才是假新闻.这类假新闻往往比较吸引人,尤其是被戳穿以后,会有较大的轰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上海<新闻记者>杂志主办的新闻打假历时7年,面对又一个年度里如此众多的假新闻,作为传媒人,他们有些疲惫:这样的"年度十大假新闻"评选何时是尽头?不过也有让他们感到些许兴奋的,因为评选2007年度假新闻有了三大历史性的突破:电视假新闻终于"落网":"正面"假新闻终于现形;造假记者终被绳之以法.  相似文献   

6.
王媛 《东南传播》2010,(2):65-68
新闻的真实性被认为是新闻的生命,与此相对的假新闻是在缩短新闻的生命,且假新闻这一现象一直存在。本文跳出以往分析假新闻的框架,分析假新闻的原因与对策,希望通过选取《新闻记者》2009年十大假新闻为样本,试图得出现在假新闻的特征,以新闻客观性的视角得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应对假新闻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战时"假新闻"与日常报道中的"假新闻"截然不同,它是战时环境下交战双方实施战时舆论战的谋略之一.伊拉克战争期间,美方战时"假新闻"的生成、传播、致效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欺骗过程,其中蕴涵着美国政府、军方、媒体的很多策略作为.  相似文献   

8.
胡颖 《新闻爱好者》2010,(11):13-14
笔者通过对《新闻记者》杂志2001~2009九年来90条假新闻的内容分析,发现当今假新闻呈现出三大怪状:涉假媒体所处环境优越、各类媒体承担角色多样、假新闻背后的时效要求低。怪状背后的原因很多,但追及9年来假新闻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缺乏制度的规范与惩戒。本文旨在通过对9年假新闻的现象分析,探究根治假新闻的必要对策。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 近年来,数码技术的普及与运用,为新闻摄影拍摄与发稿提供了极大方便,但与此同时,有的摄影者利用数码摄影技术制造假新闻照片,蒙蔽摄影大赛评委或报纸版面编辑,以达到获奖"扬名"或发表目的.数码假新闻照片危害很大,影响也很恶劣.为从根本上扼制这种不良风气,尽快研究、掌握识别和防范假新闻照片的办法,本刊将陆续编发如何识别和防范假新闻照片的方法或措施的文章,以维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欢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有研究的同志积极来稿.  相似文献   

10.
在梳理2013年假新闻之际,"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脑子里不断拥挤着问号和惊叹号。这年头,生活中经常面临真与假的纠结。作为与新闻打交道的专业研究者,"假新闻"成了我生活中赶不走的"苍蝇"。有很多假新闻一遍又一遍地循环出没,也有一些假新闻换一个"马甲"又粉墨登场,另外还有新的假新闻剧目不断刷新我的假新闻档案。2013年年终时,在脑际盘点我的假新闻记忆,产生了一个突出的印象:2013年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最近,我参与了《新闻记者》年度假新闻评选活动,有机会将2013年发  相似文献   

11.
两年前曾经轰动一时的"纸馅包子"假新闻虽然远去,但类似的假新闻并未在网络消失,依然在误导受众. 2008年7月31日,<新快报>国际新闻版转载了"韩国历史教授有此研究成果:孙中山又成了韩国人".经核查,此文系责任编辑把关不严,未经核实从互联网转载刊发,是一种典型的假新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写作》2002,(9):47-47
8月1日,北京日报8版以<假新闻缘何屡屡不绝?>为题发表文章声讨假新闻,文章从今年7月22日华商报刊登一则<宋祖英要揭央视"老底">的假新闻的来龙去脉,及其恶劣性质、处理结果谈起,指出近年来假新闻有不断增多之势,似乎几个月不出假新闻倒成新闻了.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假新闻源源不绝,社会、娱乐、科技等领域都难逃"此劫"。各大媒体更是纷纷评选年度十大假新闻,其中有最富有想象力的假新闻、最伤中国人自尊心的假新闻、最让人作呕的假新闻等。而最近出现的"纸包子"的假新闻更是冲击公  相似文献   

14.
在媒体日益发达和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虚假新闻时有发生。尽管新闻打假呼声日高,但假新闻仍屡禁不止,其中网络假新闻的比率不断攀升。2009年的十大假新闻评选中,由网络率先刊载的假新闻竟有3篇之多。网络假新闻数量的增多,极大地破坏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损害了受众的利益。因此,摸清网络环境中虚假新闻的形态特征、生成原因,坚决治理网络虚假新闻,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黄颖初 《今传媒》2015,(2):60-62
本文以核心期刊中以"假新闻"为研究主题的140篇文献为依托,对21世纪以来国内对假新闻的有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假新闻的概念与表征,成因和对策三个角度对现有的"假新闻"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括,总结出概念尚不明确,成因过于单一化,对策讨论表面化,对假新闻产生的影响与危害的研究不足等研究缺陷。并逐项提出了可深入探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2007年夏天的假新闻"纸做的包子"震惊了全国,而策划制造这起假新闻的主角就是北京电视台的临时聘用人员訾某,这起事件使人们不得不反思媒体临时聘用人员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众多新闻种类中,社会新闻出现假新闻的频率相对较高.追根究底,除了记者的功力、职业素养之外,报道"失衡",是导致假新闻出现的重要原因.以平衡报道避免假新闻,这是从事社会新闻采编的必备技能,也是媒体远离假新闻的重要技巧之一.  相似文献   

18.
自2001年起,<新闻记者>杂志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公开评选"十大假新闻"(以下简称"十假"),评选的结果公布在次年1月的杂志上.本文试图探索在网络日益崛起的同时,网络假新闻是不是也水涨船高,"十假"是否易主到网络门下.  相似文献   

19.
由台湾<中国时报>开卷周报连续举办已20年,在华文世界深具影响力的年度"2009开卷好书奖",于2009年12月26日公布,共有37本书获奖,该奖包括"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翻译类"、"美好生活书奖","最佳童书"与"最佳青少年图书"五个榜单.  相似文献   

20.
假新闻虽是新闻界深恶痛绝的公害,却屡打不绝,除了个人主观造假或故意放纵造假外,新闻媒体屡被忽悠,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样的新闻可称为.被策划假新闻".揪出.狐狸尾巴",媒体才不会被忽悠."被策划假新闻"的"狐狸尾巴"有很多,最常见、最典型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