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分析了学校德育现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脱离是造成学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生活德育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道德的生活而进行的德育,是实践性德育。提出了生活德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德育教育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在生活中关注德育主体的现实需要,培养生活中的德育主体。  相似文献   

2.
学校德育课程建设是德育的重要环节,针对道德教育在时效性、有效性和针对性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实践性的德育活动教育成为必然选择。学校实践性德育课程体系建设不仅需要落实国家对青少年的道德要求,更应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固有品质,同时外显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此过程中,学校应有完整的德育体系予以支持,"先破后立",在积极的德育目标指引下,创建良好的学校道德生活,丰富学校道德教育活动,密切与实际相联系,实现德育课程生活化与实践化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职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牛朝霞校长认为:德育课程应该从生活出发,为了生活,让学生过好他们的教育生活、课程生活。秉承这一理念,大连市开发区第七中学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德育课程氛围,不仅努力提高道德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而且下工夫打造德育活动课程的精品大课堂,同时关注道德隐性课程对学校德育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葛虹 《中国教师》2006,(5):53-54
德育,这一沿用已久的教育术语,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其内涵与外延有些什么变化?我们如何优化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德育?我们如何思考德育现代化,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一、关于人本德育的定位什么是德育?鲁洁教授在《超越与创新》一书中,专门就德育的概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审视与洞察,从现代化和现代人培养的角度,特别提到“培养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命题或概念。也许它可以为我们思考新时期的德育概念提供有益的借鉴。无独有偶,叶澜教授在《重建学校精神家园》这本专著中将新时期学校德育的基本内涵归纳为简单的八个字——“建设…  相似文献   

7.
谈到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认为,我国目前的学校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即通过对道德知识的学习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学校德育的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虽然在某些方面也说明了学校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目标的目的。而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效果最终要通过道德行为实践体现,然而知识本位下的道德教育只能止步于教授或曰灌输道德知识的初期阶段,这就必然导致在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断裂带,而填补这一断裂带的措施唯有践行德育。提升德育的实践品格是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认知与行为脱节的必然选择。携手社区,以立品、立德为主旨,建设书香校园,实施践行德育,形成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校园读书活动——社区德育实践四板块统筹互动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为学生在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和感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垒实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论走向体验之路的学校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普遍存在着实效性低下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恪守着一种“知识德育”的路径,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代替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把德育过程等同于道德知识的认识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在体验中,通过反思和实践去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在德育中引入体验式学习,有利于学校德育回归本真、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反思力、升华道德境界。营造体验型的学校德育文化氛围、创设体验型道德情境、组织开展体验型道德实践、开发体验式德育教材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德育导师制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在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推广,中职学校也不例外。《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德育导师制的实行,给德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情感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就是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其意义不仅在于社会生活是道德及其教育的起点、学生的道德发展只有通过社会生活才能实现,而且在于只有与学生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德育内容才能有助于建构学生的主体(心理)意义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强调要以学生的视角和学生的“生活事件”来呈现教材的教育话题和案例,为学生表达思想和感情、进行创造活动留出空间,推动学生的自主建构,将教材的价值引导意图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和自主选择,使教材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文本增进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需求,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在教学建议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型师生关系建构和教师成长的基本追求之一  相似文献   

12.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班级德育具有集体德育、组织德育、生活德育的特点,其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实施。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深入研究和逐步推进生活德育。生活德育关注现实生活与德育工作的密切联系,关注德育内容与形式的更新及统一,关注德育的实效性和真实性,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背景和情感需要。因此,我们有理由提倡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大力践行生活德育。但就目前来看,有关生活德育的研究还只集中在这几个层面:理论基础、实施途径及课程教学。关于如何构建与生活德育相适宜的学校德育环境,则论述不多。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包括德育课程改革)进入阶段性反思的时候,有必要对作为生活德育外部条件的学校德育环境进行分析和思考。这无论是对于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和品位,还是巩固和发展德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都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邓水仙 《政治课教学》2015,(Z1):107-109
近年来,德育导师制成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模式,在各级各类学校都有推广,中职学校也不例外。《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在全省中小学生实施"德育导师制"的指导意见》指出,德育导师制是"新形势新任务下的一种德育制度创新,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学习与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  相似文献   

15.
<正>学校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机构,往往被社会寄予厚望。但是学校德育不是万能的。教育本身的负向功能、德育的迟效性、学校德育受社会因素的制约,以及当前德育在学校的实际遭遇,都决定了学校的德育功能必定是有限的。[1]既然学校德育的功能和作用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合理看待学校的育德能力?有学者提出,现代德育必须确立"德"—"育"生态的理念,并致力于其理论建构与现实建设。[2]笔者基于德育生态理论建构的视角,提出学校德育承载力的思路,希望这  相似文献   

16.
构建学校德育课程是基于中小学德育创新实践的德育模式探索过程中的一种现实选择。构建学校德育课程需要具有关怀儿童全面发展的坚定信念,需要围绕德育课程目标进行高质量地实施,需要更新学校德育课程评价机制,需要围绕国家课程与学校办学目标并紧扣儿童发展审视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中间环节,道德建设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偏离,只有在理念、课程、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使德育回到正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德育》2012,(19):13-18
过有道德的生活,是人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的追求。曾有一段时间,我国学校德育更多关注知识化、学科化、体系化的道德原则、行为规范,忽视了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境遇与独特的道德情感体验。针对于此,德育研究者开始探讨生活、道德、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末提出生活德育论,以“回归生活的德育理念”来指导具体德育改革。  相似文献   

19.
温志旺 《辽宁教育》2013,(5X):68-69
<正>如何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一直是教育界探讨关注的一个话题。学校传统的德育方式流于说教,片面强调道德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能力的培养,导致德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节,使学生的知、行不能统一,德育效果微乎其微。学校德育要走  相似文献   

20.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涉及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有许多新的启示,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在研究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与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学校德育,正确认识道德与人、道德与生活、道德与情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和注重情感体验,使学校德育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德育要以人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