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斋录!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对自己读书的要求是:读了抄,抄了读,边读边抄。他每读一篇文章,总是先把文章抄录下来,背诵一遍,然后烧掉,随后又重抄一遍,再背诵,再烧。如此反复七遍。就把这篇文章背熟了。因此他的书屋名为“七斋录”。聊斋!蒲松龄写《聊斋志异》时,每当清晨,就带着一个大罐子,里面盛着茶水,并准备好一包烟草,放在行人大道旁,地上铺上芦席。看行人路过,就强拉住说话,问人家所知道的,收集奇说异闻,并适时给行人让茶敬烟。有新东西,就提笔记录。他把书房命名为“聊斋”。缸庐!书画印诗四绝的吴昌硕,收藏有一只精美的古缸,故取名为…  相似文献   

2.
男生阿K     
罚抄课文阿K没有认真学课文,老师对他说“:嗯,不弄懂课文不行,那好吧,我们把这篇课文抄10遍。”第二天,阿K把本子交给老师,老师一看:“怎么,你只抄了5遍?”“咦,老师,你自己说的,‘我们把课文抄10遍’,那么就该我抄5遍你抄5遍了。”从现在就开始练阿K放学回家激动地跟爸爸宣布:“爸爸,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北极探险家!”爸爸:好极了!”“我要立刻开始训练自己。”“怎么个训练法?”“每天给我两元钱买冰激凌,这样将来我就能适应寒冷的天气了。”男生阿K@小乔  相似文献   

3.
现在的读书人,包括我们的教师们,都不大注意一个“抄”书。其实,抄书是我国的传统学习方法中的好东西,只要“抄”之得法,“抄”之得体,“抄”又何妨呢? 这里有一则古人的故事。张溥,是明清之际的一代名家。可有人问他那么多学问哪里来时,他直言不讳:抄来的。他读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抄”,他的书房名称也很别致,叫“七录斋”,  相似文献   

4.
书屋趣话     
古今不少文人学者喜欢给自己的书屋(又称书斋)命名,以表明志向,寄托情怀,或自警自勉。这些饶有情趣的室名,给人以有益的启示。陋室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居室兼书房名。诗人曾专门写了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以描绘自己书斋的简陋,表现自己高洁的志行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老学庵这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晚年的书屋名称。此名表达了诗人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而不止的精神。七录斋明朝著名文学家张溥年幼时酷爱读书,凡是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写,诵读数遍后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这样反复六七次,因此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七录斋”。聊斋相传,清…  相似文献   

5.
抄书助读法     
明朝负有盛名的文学家张博幼时天资并不聪颖,喜欢读书,但记性不好,读后好忘,他曾写自己脑袋笨。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将文章抄一遍,边抄边在心里默诵。抄完后再朗诵一遍,马上投入火炉烧掉,重新再按一遍,这样往返六七次,一篇文章等于读了十几遍,自然记得熟了。为了勉励自己,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七录书斋”。明朝的顾炎武少年时读《资治通鉴》,每天读书后还照书抄一遍。他读完一百多万字的全书,又得了一部手抄书,印象也更加深刻,真是一举两得。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粱启超热情地向人们推荐的读书方…  相似文献   

6.
“我们的老师可认真呢!说到做到,说要什么时候背完课文,就一定要什么时候背完。”“我们老师可凶啦!有个同学作业没写完,老师就罚他把课文抄了两遍,还一直守着他抄完。”“……”一天玩耍时,几个好朋友在谈论自己的老师。我没搭腔,因为我的班主任杜老师年纪轻轻,是个“说话不算  相似文献   

7.
天马说笑     
各抄五遍尼古拉没有认真学习课文。下课后,老师对他说:“古拉,不弄懂课文可不行!这样吧,咱们把这篇课文抄十遍。”第二天,尼古拉把抄好的课文交给老师。老师一看,问道:“怎么,你只抄了五遍?”“咦?老师,您自己说‘咱们把课文抄十遍。’那就应该是我抄五遍,您抄五遍。”篮球赛观感系里举行迎新篮球男女分组赛。女孩子们打篮球总爱挤在一团抢球,而投篮又是一投,二投……五投,居然进不了。赛后,老师发表观感:“你们女孩子打篮球,有橄榄球的打法(抱成一团),有踢足球的分数(都是只进一球二球)。”急中生智我报名参加了口才训练班。第一天上课时,…  相似文献   

8.
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没有书,连课本都没有。课本都是自己拿笔来抄的,抄语文、英语,代数几何都要抄,没有圆规,没有尺子,直线画得歪歪扭扭的。但是抄有个好处,有的老师告诉我,抄一遍等于读七遍。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功课压力太大了。你们功课压力为什么那么大?难道你们每个人都要成为爱因斯坦吗?我们就这样培养孩子?老天爷,要是全世界人人都是爱因斯  相似文献   

9.
当前小学生学习负担之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后作业过量而又不合理。今年初考前,一位毕业生家长告诉我,单元测验后,语文老师规定,默写(大约400字的一段文章)错4个字以上者全文抄10遍;数学老师又规定,80分以下者全卷抄10遍。他的孩子抄到第8遍,累得直哭,他只好越俎代庖。问抄一遍大约多长时间,答曰:15分钟。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作业要强调"质" 针对语文作业种类繁多的问题,我首先做出归类分析,按它的功能划分,把生字本、抄词本合成一项,这些作业基本上都是字词的认知训练,可以集中在一个本子上,字词每个写两三遍.有人问:那么少的量,学生能记住吗?其实,学生能否记住,跟他写多少遍的关系不大,有的学生记忆力好,或记忆方法好,或许在上课时就记住了,再抄个5遍、10遍,只会增长厌烦心理.  相似文献   

11.
试卷风波     
敬迪 《家长》2015,(1):18+28
妈妈希望当你遇到困难时会跟妈妈说,妈妈会尽力帮你,而且当妈妈犯错误的时候,也请你帮妈妈改正。"妈妈,老师要我把数学试卷的错题抄一遍,可是我不会抄。""没事的,我教你。""谢谢妈妈。"孩子说完把一张数学试卷摊开在我的面前。好家伙,57分!满页的红叉,这哪儿是不会抄呀,分明是要抄的错题太多了有点应付不了了。唉,这个小脑袋瓜把劲用在学习上该多好啊!我指着孩子的试卷对他说:"是不是觉得要抄的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带学生参加县里的运动会时,我发现一位小学高年级女生利用比赛的间歇时间抄写英文句子。我觉得这个学生很努力,便走过去观察。她在抄一个简单的句子,抄了一遍、两遍、三遍,以致七遍、八遍还没有停止,她抄写时神情木然,已经近乎机械重复,手脑的联系全然失去了。我忍不住上前问她:“你写的句子已经掌握了吗?”她看看我,默默地点点头。我接着问:“那你为什么还抄呢?”她开始回答:“老师让我们抄五十遍。”我心里顿生烦躁,但嘴上还比较缓和:“抄个三五遍就差不多可以记住了,一边抄一边念效果更好。”我还想说些什么,但考虑到教学管理的一…  相似文献   

13.
听到一位学生说:“昨天迟到了,被罚抄两遍课文。”又一位学生说:“上午因在课堂上讲小话,被老师罚抄课文三遍。”学生说的是实话。时至今日,有的教师仍把罚抄当作教育学生的“法宝”:作业未做完,罚你把某课生字词抄五遍,作业出现某些问题,罚你重做两遍。据笔者调查的30个学生说,他们都有被罚抄经历。  相似文献   

14.
全抄法就是一字不漏地把读过的内容全抄下来。这种方法虽然笨拙,但是却很有效果。明代著名文学家张溥在文学上造诣很高,所写的《五人墓碑记》  相似文献   

15.
开学第一天,学生们正在读课文。看着学生读得津津有味,我也不由得沉浸其中。偶尔抬起头,却发现前排的一个男生静静地坐着,嘴唇一动也不动。他怎么回事呢?我走下讲台,轻拍着他的肩膀说:“一起朗读,好吗?”“我不愿意!”他一脸倔强,丝毫不给我面子。“那你愿意把课文朗读一遍,还是抄写一遍?”我想找个台阶儿下。要知道,读可比抄省劲儿多了呀。“我宁愿抄,也不读!”他瓮声瓮气地说。说完,他真的找出笔和本子,抄了起来。我碰了一鼻子灰,真想批评他,但很快忍住了。他的声音有些怪,听起来像大人一样成熟,或许这让他感到不自在吧。下课时,看到他交…  相似文献   

16.
张文玲 《考试周刊》2013,(10):27-27
<正>我们周围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一堂语文课结束之后,教师说:"今天请把课后的词语抄写5遍。"下面沉默一片,是习惯也是不得不服从;默写错了,老师说先抄个5遍,错了再抄,错了再抄,学生无精打采,只好拿起笔"奋笔疾书";一篇课文结束了,老师说:"把所有的练习册完成。";一周结束了,老师说:"今天我们发两张考卷,回家把它完成了。"深夜,学生由家长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多家长反映小学生的负担过重。我有一点切身体验。我有个小外甥女,去年进了小学,经常做作业到夜里九、十点,星期天还有作业。最近有这么件事。一天晚上做完作业,眼看快十点了,妈妈催她睡觉。她叫嚷说:“不行,包含除法有道题还得抄一百遍呢!因为这道题我没说清楚,老师说回家抄一百遍就记住了。”孩子抄着抄着趴在那儿睡着了。妈妈劝她明天再接着抄,她说:“明天不交,就要抄二百遍!”据说凡是回答不确切的、结结巴巴不熟练的都要抄一百遍,考试不及  相似文献   

18.
当前,学校教育掀起的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热潮,强力冲击着长期靠占用学生大量休息时间,靠大量做机械性练习题来提高学生成绩的老师们,他们惶惶不安,束手无策,有的甚至低声哀叹:“哎!这年头!”难道只有“生词抄五遍”,“课抄六遍”“注音抄七遍”……才能把教学质量拿上去?有的老师迫于潮流,盲目“减负”,把必要的训练也给删除了,学生的成绩一落千丈。  相似文献   

19.
受罚的老师     
我们班有个规矩:那就是默错了生字要把错的词抄五遍。可同学叫老师抄生字,你能想到吗?或许大家不相信,可这样的事确实发生了,而且还是老师自愿的呢! 这天,龚老师把日记本发了下来,我打开本子一看,我把“怒气未消”的“怒”写成了“奴”,龚老师在本子上写了一个样子“努”,我不认识这个  相似文献   

20.
孟子谈颂诗,读书,主张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万章》)。后人将其发挥成理解文学作品灼一种基本方法。鲁迅先生揭示得最明白:“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讲读《五人墓碑记》,就需要注意这个问题。 作者张溥(1602—1641),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今江苏省太仓县)人。从小勤奋好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后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因而后来他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录”。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1628)以选贡生入都,两人名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