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认为人“心”有本然之心、自然之心和应然之心三个层次,而美育就是通过对先天的本然之心的扩充和涵养,使之向具有完善人格的应然之心发展。孟子的这一美育心理学思想,不仅对我国传统的美育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看,儒家的孝道让人很费解。孝道要求个人将资源优先分给父母,而非子女。我们试图为儒家文化中孝道思想体系的兴起和成功,提供一种自然主义的解释。我们假设,孝道思想意在通过使父母从子女身上获取更多资源而让父母受益,父母这样获取的资源比亲子冲突理论所预测的要多。文章对孝道运用历史上有影响的早期儒家著作,表明孝道极具可塑性,而且孝道还衍生出关于生育习性和择偶的特殊义务。然后,文章分析了进化心理学最近一些实验的结论,证实了以下假设,即在子女的择偶问题上,子女和父母的偏好具有与亲子冲突理论相一致的不对称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把这些结果和几种跨文化数据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在东亚受儒家文明影响的文化中,子女在最重要的人生选择上——如何寻求配偶,与谁结婚——更频繁地顺从于父母。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解释,是诉诸孔孟之道下的儒家孝道思想体系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有效传播。文章意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开启跨学科方法之先河,以求更好地理解儒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阐述了儒家的孝道伦理思想。儒家认为,孝为德之本,对父母尽孝表现出民德民风的忠厚。儒家还认为孝道是社会性的,不仅仅局限于个人对父母尽赡养之孝。一个国家要敬老、敬长、慈幼,这是仁德的一种形式,这样才能使国家安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是孝道的最高境界。尊老是孝道的重...  相似文献   

4.
纪堪迎 《新疆教育》2012,(23):68-68
现实生活中因挫折动辄轻生的学生时常耳闻,而面临种种磨难顽强求生的人却也屡见媒体,二者差别之大,会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生命因其脆弱而可贵,如何使学生珍视生命,胸怀悲悯之心、感恩之心、大爱之心坚强地活下去,利用有限生命去做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使其人生丰富多彩,让其生命像夜明珠一样璀璨夺目、熠熠闪光,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大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5.
孝道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孝道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中,孝道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儒家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道德规范体系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儒家用以规范父母与子女关系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是"万世师表",重温陶行知有关教师的论述,以陶行知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加强师德修养,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像陶行知那样,有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对教育对象的关爱之心,对教育责任的恪守之心。  相似文献   

7.
论庄子的"心"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庄子对人"心"的思考,总是与现实、身及身外、人的生命乃至精神的成长等因素联系起来综合考虑的.庄子的"心"之思具有较强的逻辑递推层次性、丰富性."成心"即人的知觉直感不直接或不必然是负面的,只有当其被作为判断事物是非的唯一尺度时,它才有可能等同于成见、偏见."蓬之心"是人们由于将自我封闭起来而形成的狭隘、"蔽于一曲"的心灵状态."以心复心"首先是去弊、疏塞,去除"蓬之心";其次则是要把平时分裂和外放的精神收聚起来,追求一种理想的"心"境,即"游心乎德之和" .这实际上是提醒人们应淡化对"外物"的忘我追逐而注重内"心"世界的充实与涵养.  相似文献   

8.
任义 《考试周刊》2014,(99):17-18
周礼非徒具外在之形式,更有其内在之根本,此内在之根本,孔子以"仁"当之。仁就是人对于亲人及其他人以至天地万物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孔子"以仁释礼",指明周礼根源于人内在的"仁爱之心"与"不忍之心",并实现"仁心"内在的需要和要求。这就为人们履行周礼指明了内在的驱动力,从而使履行周礼具有了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申圣超  梁花 《教育探索》2012,(8):111-113
<孝经>是先秦儒家阐述孝道的重要著作.<孝经>认为,孝之始在事亲,孝之中在事君,孝之终在立身,孝之行惟守义.<孝经>对于孝道之行的阐释对现代社会人们如何行孝仍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告诉人们,爱敬亲长乃行孝之本,爱己之心乃行孝之始,逢过谏诤乃孝道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以人之心体作为儒家修齐治平的着眼点与发用处,并消解正心诚意与格物致知产生的内外区隔,是阳明心学的重要特征。而以本心之发明、施用论证儒家人伦道德于人内在根本倾向、终极生存可能上的本然与必然,势必关涉心体性质的辨析与揭示。一方面,心超越一切固化立场,具有“无善无恶”的自然本性;另一方面,心因能主动生发现实伦理行为,并于本体层面赋予此世生命以实在性,而能回转佛道二教的虚无主义倾向,实现儒家“必有事焉”的生存指向。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论述表明,虚与实是对心体无纤毫私欲遮蔽、廓然大公的本然状态的不同阐发。而只有同时认清心体的虚与实并超越固化的是非判断,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伦理自觉并体察生命本具的精神自由。  相似文献   

11.
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有“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鉴于中国古代礼制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多,下面拟以冠礼为例,去探寻其中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通过问卷调查对192名大学生的孝道观念与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对客亲留后的赞成程度最高,其次是敬爱祭念、抑己顺亲,最后是随伺奉养;当代大学生最赞同的孝道观念和行为是"多陪伴父母、与父母多联系、多和父母聊天"、"尊重父母"、"关心父母"、"常回家看看"等;大学生最反对的对待父母的行为和观念是"绝对顺从父母、盲从"、"不赡养父母"、"不关心父母"、"打骂、虐待父母"等;他们认为当今社会仍然需要提倡孝道观念的主要原因是"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养育之恩必须报答"、"提倡孝道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等.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孝道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但又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对传统孝道既有继承又有超越.  相似文献   

13.
说孝     
孝,一个沉甸甸的字眼,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自古以来,无论何时,只要提起了孝道之义,没有人可以随意视之。孝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父母生你养你,寒暑不辍,付出了无尽的关怀与呵护,才将一个襁褓中的婴孩抚养长大。徜使连孝都无法做到,那么又妄谈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安邦?无疑,尊重并敬爱自己生命之源,便是孝,也就是人的道德的最低要求。古时选才,亦有"举孝廉"一说,惟有至孝真情的人,才有资格为官佑民,一个连父母至亲都不尊重的人,又岂可希冀其造福一方?  相似文献   

14.
《宜宾学院学报》2019,(11):10-17
牟宗三将朱子的"心"理解为只是经验实然的"形下之气",非"道德本心",然而朱子曾说:"心比性微有迹,比气自然又灵""吾以心与理为一,彼(佛)以心与理为二耳。"此一"气之灵"的"本心"和"理"关系,虽不像陆王"心即理"那样近,但也可能不像牟宗三所说的那样远。唐君毅对此提供了不同看法,他对朱子"心"的诠释有前后期的变化,前期认为心属气,后期更重视心具理,从而提出朱子亦有"本心"涵义,并对"心为气之灵"说再诠释。  相似文献   

15.
儒释孝道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一中国传统儒家孝道说“孝道”者,“亲亲”之意也。是人与动物间重要的区别之一。人们从降生落地起,即都自然而然地知道亲亲和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可以说这是人的天性,亦可以说这是文明人类和具有文明人类意义的人与生俱来的品性。孝道意识也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故中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谓:“父子之道,天性也。”以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即其谓也。o“孝道意识”,既然是人类的共性,它就不只是限于中国人讲究孝道,而是整个人类都是如此的。但是,不管是那个国家和民族都是不能与中国相比拟的,可以说中国是孝文…  相似文献   

16.
儒家孝道是儒家适应传统社会小农经济和家国一体社会结构而创造出来的思想体系,对维护传统家庭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儒家孝道的某些具体规范显得与时代不相适应,但其内在的子辈对父母的“爱”与“敬”的伦理精神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促进家庭人际关系和谐,家庭成员人格发展和谐,推动社会的和谐都具有重要价值。实现儒家孝道的现代转换是发挥其现代价值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改造社会为己任,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对他人进行道德评价和思想教育,却很少见到对社会科学工作者进行道德评价的文章。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和宣传领域也存在着很多假、恶、丑的现象。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该认真反省一下自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面对名利思想、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潮的冲击,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要有“五心”:要有爱国之心 社会科学工作者别出一些给非公有制经济以优惠政策之类的馊点子,使公有制经济陷于尴尬的境地。既然“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相似文献   

18.
吴清芝 《课外阅读》2010,(11):35-35
最近重新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我深深地为先生的思想、理念和品德所感染。先生有一段话特别震撼我的心灵:“要想完成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学生。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伟大的师爱,不但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有着强烈的针对性,而且与目前党和国家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息息相通。也正因为如此,今天的每一位教育者重温一下陶行知有关师爱的论述,感受他那对学生的一颗晶莹纯洁的爱心,不但应该,而且很有必要。本文是作者通过学习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感慨。主要从奉献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颜氏家训》中的孝道观主要体现在重视对子女的孝伦理教育,主张父慈是子孝的重要条件,要求子女既要赡养父母,又要尊敬父母,还要以礼安葬和祭祀父母。《颜氏家训》主要继承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孝道观,但对儒家的孝道观又有所变通和发展,更适合了民众的需求。《颜氏家训》所宣扬的孝道观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前,学界论述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大多注重孔、孟、曾三人,对荀子孝道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荀子孝道思想内容朴实、情感真切,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损益与继承。荀子从"礼"而重"义",言"以礼义事亲谓之孝";看重行孝道之过程,珍视父子间的真挚情感,要求孝子不匮、事亲以亲;从社会现实出发,顺之以道义,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以分忠孝之次;虽强调以礼义治国,但极重视政治对孝道的维系作用,移风易俗,制之以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