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卫星 《学语文》2003,(2):13-14
教学思路: 采用美读法——以读带解,以读促说。采取学生多种诵读和教师范读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要倾注感情。基本设想是:由课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入手,以探讨每节最后“祖国啊”朗读时的感情基调为突破口,引导分析意象的丰富内涵,把握全诗感情跳动的脉络。继而指导学生诵读,深入领会诗句深层含义。其中,第一节品读完,品读第三节,两节可比较读,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诵读第二节,并理解其在诗歌结构中的作用,最后研读第四节,并理会其在全诗中的总结地位。  相似文献   

2.
[教法说明与点评]: 一、明确教学目标,朗读课文 课前未布置预习,应该从读课文开始。 指出朗读中存在问题,但暂不直接解决。  相似文献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属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与思乡”,学习要求是“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练的诗歌语言。”  相似文献   

4.
1背景以往,在高三年级的古诗鉴赏教学时,笔者发现学生品读诗歌的热情不高;阅读时,更多的是毫无"同情"的诵读。那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基础年级开始,花大力气激发学生品读诗歌的兴趣。恰好今年教高一年级,发现学生预习《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时,依然是毫无生机的干巴巴的阅读,这一下激发了我调整本篇课文教学思路的灵感。  相似文献   

5.
重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直接诱因,是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实验教科书九册下的相关"教参"(下面简称"教参"),感到有的问题十分必要再延伸思考.  相似文献   

6.
1.知识与能力:充满感情的朗读诗歌。准确地把握诗歌感情的发展变化。并学会恰当借助朗读技巧在朗读中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7.
墨亚 《现代语文》2011,(1):43-44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当代最优秀的爱国抒情诗之一。舒婷,一个和共和国共同成长起来的诗人,曾经满怀憧憬,曾经暗抚伤痕,终于重沐春风。  相似文献   

8.
在消费文化甚嚣尘上的年代,诗歌如何抒情。已然成为诗人与诗评家们一个严峻的课题。同样,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处理诗歌中的情感,也时时让许多语文教师面临着“受得了”抑或“受不了”的窘境。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在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教师要立足学情和文本,通过建立学生与文本的链接点、探寻学生阅读鉴赏的落脚点与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共鸣点,精心挖掘红色经典课文的言语价值与育人因素,把爱国情怀内化于学生心中,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追寻红色经典课文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被选入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舒婷1979年的作品,并于次年获得"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舒婷生于1952年,17岁下乡插队,经历了"文革"的历史阵痛,创作这首诗歌时,她只是一个焊锡工。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舒婷与同时代人体验了从迷茫到觉醒的转变,这首诗歌便具有鲜明的民族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1.
当代女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作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情挚爱,感情真挚饱满,意象鲜明,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非常适合朗诵。被选人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教材诗歌单元、以及其他多种教材中。  相似文献   

12.
孙宝灵 《现代语文》2009,(12):108-1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朦胧诗人舒婷在1970年代创作的一首爱国主义诗篇名作,欣赏它需要把握两个层面,一是爱国主义,一是朦胧诗。  相似文献   

13.
莫修云 《现代语文》2010,(5):120-121
1979年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新时代的起点。那些迷失在文革洪流中的年轻一代,面对重启的命运之门,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态呢?他们在田间地头的劳作之后,  相似文献   

14.
基于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与"互联网+"时代的学习特征,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与语文学习方法的把握上,教师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善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为例,介绍了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意象,展开想象,还要巧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语文具有重要的教育审美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同时,现代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因此,“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教学中,怎样开拓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我在高中语文第一册《我的空中楼阁》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1.知识目标:欣赏并学习本诗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和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②培养学生立足文本运用想象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  相似文献   

17.
《秋天》这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它以简练的文字、生动的比喻,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秋天美丽的画面。同学们都经历过秋天,但是没有像作者那样去留心观察秋天。怎么才能引导同学们读懂这篇课文呢?  相似文献   

18.
史钟锋 《现代语文》2007,(10):50-51
语文教学若只做到让学生理解文本,是低层次的教学,如果注重情感教育,学生就愿意学,就能深入到学生心灵,影响到学生将来。以此为目标进行语文教学必将使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9.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教师不仅仅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还应肩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的重任。在语文课堂上渗透情感教育,更有利于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0.
教《翠鸟》一课应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