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3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要求着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性与全面发展。人道主义思潮自二十世纪在我国兴起以来,对我国几十年来的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反思和清理,推动了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的变革。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现阶段取得的各项成果为人道主义思潮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另外,人道主义思潮也必将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
刁世存 《天中学刊》2004,19(6):15-21
人道主义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轨迹,折射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初人道主义和异化思潮的蔓延,使得党中央不能不出来讲话.现在有人要为人道主义和异化思潮翻案,直接目的是否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反对精神污染的斗争和教育,并从哲学基础上打开突破口,否定唯物史观,进而为各种错误思潮的传播打开闸门.要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对历史的科学总结,警惕、防止用人道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异化论,以及其他错误思潮误导对新中国历史的总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世界范围的现代人道主义思潮,成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发生的世界思潮背景,本文拟通过系统梳理“五四”前后国人对这一思潮的介绍,以及对相关史论、资料的译介,力图描述出当时国人所认知的它的基本发展过程,以揭示“五四”人道主义思潮、运动的真实背景。  相似文献   

5.
“人的觉醒”--论新时期文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全面地论述了新时期学创作中的人道主义思潮,上半部分描述了人道主义复归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梳理了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和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特定涵义,下半半部分人道主义思潮在学创作中的三种形态:一是直接就“革”遭遇发出的对“人”的呼唤,二是民间苦难的情义和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三是从争取爱的权利到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  相似文献   

6.
人道主义思潮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主流,它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一定的影响力。从改良运动时期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对中国法制近代化的影响,历经自改良派、革命派到民主派的相继推动,呈现出了阶段性分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人道主义作为西方文化源远流长的传统,可以分为伦理人道主义和哲学人道主义两个基本的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对人道主义传统的反思所形成的强批判和弱建构的双重维度,是在哲学人道主义的层面上展开的,根本没有涉及伦理人道主义层面。反人道主义思潮受到西方哲学转向的深刻影响,反人道主义思潮实际上也是一种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8.
人道主义作为“五四”以来中国作家最普遍也最深厚的精神资源,成为当今小说底层叙述的精神支撑。一批底层叙述作家,深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细心呵护底层的精神信仰,展出了人道主义在当下语境中新的发展可能和越来越宽广的空间。伴随着世俗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底层叙述开始从底层人物身上发掘出高尚的人性精神,提升出自我拯救和维护尊严的人性力量,从世俗人性层面开拓出人道主义的新境界和人道主义底层叙述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9.
《集宁师专学报》2017,(1):45-48
社会转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科学的价值观念整合是当代中国社会成功转型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初步凝练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社会转型中价值观念引领性整合的逻辑起点,提供了进行当代价值观念整合的标准和原则。当代中国社会中的非制度化行为、错误的社会思潮以及主体的价值取向制约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基于此,必须发挥制度、法律、道德等各项规范的功能,坚决批判和抵制一些错误思潮,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主导功能。  相似文献   

10.
王达敏先生的《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是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通过“十七年文学”人道主义思潮、启蒙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和世俗人道主义文学思潮三个不同阶段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掀开了当代文学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面纱,在善与爱中生发出对同情人道主义的准确阐释,完成了对当代人道主义文学的全新解读。这是第一部中国当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史,它的面世,必将对当代文学研究与作家创作产生重要影响,定当会引领一代人文价值潮流。  相似文献   

11.
关于近年来当代工人思想意识研究的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引起了当代工人思想意识的深刻变化。对此,国内学者集中阐述了当代工人思想意识的新变化与成因,并在加强当代工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对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见解,这对于在实践中贯彻落实针对当代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关于当代工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仍有许多问题还亟待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极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面发展,对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为研究背景,重点分析研究科学技术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在中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早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而出现,旨在对传统道德教育理论进行批判剖析并提出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科技发展的背景之下,人们的价值世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当代价值观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借鉴西方社会分层理论的有关研究成果,从经济体制改革对当代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影响这一角度,通过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机制的变化,探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现代化进程中体制性因素的作用及影响,说明经济体制的变化与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动之间具有的密切关系,并认为体制性因素是影响社会阶层结构变化最深层的动因。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公民政治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客观要求,20世纪70年代末,在改革大潮的强力推动下,中国进入了全面社会转型时期,成为公民政治参与发展的重要历史契机。我们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试图分析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动因和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教育转型是世界性潮流,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模式,正从一元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教师教育一体化”概念的引进,使得“师范教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教师教育”已经成为教师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在我国加速推动师范教育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师的深层次角色,是时代赋予的一项紧迫使命。  相似文献   

17.
民族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中国具体实践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从内涵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中国社会发展相结合,与党的中心任务相结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注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族性,需要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社会转型的过程。与社会转型相伴的是资源配置不公平、市场经济自身的矛盾、道德失范、文化迷茫等问题,这些是当代中国社会公正失衡之根源。其中,体制不健全引起的资源配置不公平是政治根源,也是最主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论人文精神的内涵、价值及其培养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的一种人本主义思潮,是高度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的一种科学态度,是人文知识内化于主体的精神成果;人文精神不仅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而且是决定个人素质和成就的核心要素;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社会人文环境的塑造,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国民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著作权限制出现双向强化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法定许可结合著作权集体管理的制度将代替授权许可,成为网络环境中作品授权使用的主渠道,这增强了对著作权的限制。另一方面,合理使用向法定许可转化,强化了对公共利益的制约。网络著作权的限制还呈现出一种内化和弹性化的趋势,以默示许可和创作共用许可为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