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子:这里是世博会的“冰点” 当世界瞩目中国美丽的“彩云之南”时,云南在它最美的地方为中国’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选了8个分会场、“十八大景点”;但云南西部一个地裂天开、神奇壮丽的地方却不在这份清单里。 它就是世界级地理奇观,地球上的第三大峡谷——怒江大峡谷。怒江大峡谷夹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断裂带之间,平均谷深2000米,峡谷总长316公里。它本是仅次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世界第二大峡谷,中国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使它退居世界峡谷鼎足之三;但它的自然景观与文化风采仍在世界三大峡谷中独领风骚:  相似文献   

2.
改稿小议     
柯畏 《编辑之友》1991,(1):23-26
一、为什么要改稿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编辑工作的目的。有的同志认为,文责自负,作者的文章如何,由读者评论,用不着编辑瞎操心。这话有一定道理,但这里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作者不可能直接向读者施加影响,作者的文字必须经过一定的出版、发行机构才能与读者见面。在我国,任何一个这样的机构,都要为其工作的社会效果负责,全力摒弃那些有害于社会的作品,大力扶持有益  相似文献   

3.
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在写《婀娜小传》时,前后竟修改了上百次。当《婀娜小传》第一次登报纸时,托尔斯泰连底页也要亲自校对。他时而在纸边加印刷符号,时而删削字句、颠倒句子、段落等。最后,那张底页被改得千疮百孔,模糊得不可辨识。幸好托尔斯泰的夫人是个认真细致的人,习惯看丈夫写的手稿和习用的符号,便彻夜不眠地替托尔斯泰誊清改过的底页。第二天早晨,当他夫  相似文献   

4.
总理改稿     
记下这段文字是想说,做任何事情要想获得成功,你就得去竞争,去争取.世上很难碰到送上门来的好事,除非你是大人物,或是别人有求于你……那又另当别论! 1987年12月9日,我随李鹏总理一行考察京郊一些饲养场,探讨如何缓解大城市的肉食品供应问题.这是我从江苏记者站首席记者调任北京记者站首席记者后,受报社指派参加的第一次采访活动.  相似文献   

5.
改稿练习     
下面这篇稿件,新华社曾对它作过修改.请看一看,这篇稿件有哪些地方需要修改?有哪些文字可以删去?最近,在蓟县上仓公社后秦各庄大队,人们都传颂着一段"'光棍堂'引来了四只'金凤凰'"的佳话.说的是地主家庭出身的社员马文志,过去曾被错划为地主成份,今年被落实政策,改为职员成份以后,他的四个打光棍的儿子先后找上对象.马文志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明珠41岁,二儿子明泽31岁,三儿子明辉29岁,四儿子明伟26岁.这哥四个,个个精明强干,一贯劳动扎实,是庄稼地里的好把式.可是,就因为是地主家庭出身,一直说不上媳妇.他家成了村上有名的"光棍堂".今年春天,大队在落实中央关于对四类分子的政策中,报据马文志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他本人的成份.于是,前来说媒的踢破了门坎子.不到一个星期光景,老大、老二、老三都说上了媳妇,老大很快就成了亲.前些天,老四也搞  相似文献   

6.
谈改稿     
我这篇文章要谈的是,稿子写成后的修改及退稿以后的修改,重点谈一谈退稿后的修改。离休后,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多了,于是又拾起了爱写点东西的癖好。当对从社会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事件有所感时,当读了报端或某材料上的某文章有所启发时,便爱将心中所想化为文字,写成短小的文章,怀着试试看的心情,投给报刊。我写的每一篇稿子,一般都是“三榜定案”。当一篇稿子的初稿写成后,搁置一段时间,然后从立意、结构、文字等方面反复推敲,经过第一次加  相似文献   

7.
关于编辑要不要改稿,有两种对立的主张。一种认为要改,一种认为不要改。报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编辑不改稿行吗?”文章的主题十分明确:编辑就是要改稿。这当然是主张编辑要改稿的。主张不要改的,又有种种说法。有的说,编辑不要改稿;要改,让作者自己改去。也有的说,名家的稿子编辑不要去改。同是认为不要去改的,又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名家哪儿会有错儿,所以压根儿用不着去改。一种认为名家也难免出错儿,可是你不要去改他的。你改了他的,他还会以为自己本来就不错呢!这对名家没有  相似文献   

8.
孔明 《编辑之友》1996,(1):58-59
刻骨铭心话改稿孔明【西安】初为编辑,很飘飘然了一阵子,人问编辑干啥呢,我说改稿呢,其得意洋洋,溢于言表。若问者还不明白,我就借题发挥,烘云托月:“知道老师为学生改作文吧?我的职业与此差不多,只不过替作家改作品罢了。”问者都是外行,隔行如隔山,云山雾罩...  相似文献   

9.
从改稿谈起     
前不久,给某刊物写了一篇千把字的小言论。时隔小久,文章被采用了,按说应该高兴才是,但细细看来,被改得面目全非。对照原文,只剩下自己写的三二百字了,便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由此使我想起著名漫画家方成的一次境遇。有家报纸的编辑约他写一篇讲幽默的文章,他写了一千四百字。文章发表后,他却傻了眼,连续看了三遍,才辩认出自己所写的十六个字和一个句点来。名家尚且如此,那“无名之辈”就更不用说了。把这两件事情联系到一起,却使我想到一个问题。编辑对待稿件,应当尽量避免大动笔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能用则用,不能用拉倒。如果用一只模子去框一切  相似文献   

10.
改稿之道     
编辑是要改稿的。改稿是编辑的应有之义。但是,怎么改,怎么改得适当、改得准确、改得精彩、改得漂亮,就很难讲了。编辑改稿,往往是出力不讨好。坦率地讲,我本人就对编辑改我的稿子很少满意过。记得还是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时,我向某报社投了一篇稿子被采纳了,发表出来一看,虽然署名还是我,但内容大变,面目全非。战友们都为我感到高兴,而我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心情很是郁闷。这些年还不错,对我的稿子,编辑大都客气,不大删改,即使有所改动,也会和我商量,合作比较融洽。只是有一回,某编辑对我的稿子进行  相似文献   

11.
12.
改稿,是报刊编辑的责任。但如何改稿,其中却大有学问。改稿中应注意的事项不少,但最要切忌的我认为是三个字:“想当然”。不必要的增添,好似画蛇添足,故然不好;照个人胃口删削,犹如削足适履,也不见佳。一意“想当然”的改动,更会违背作者原意,出偏差。如某市日报的副刊,刊载的一篇自卫还击战的战地通讯《赤心照高地》,写战斗英雄兰方虎同志战斗到最后,英勇牺牲了。真实的情况是,兰方虎同志还活着。许多读者看了通讯后,纷纷写信给报社编辑部要求更正,影响很不好。为什么会这样?据编辑部在《读者·作  相似文献   

13.
从改稿谈起     
前不久,给某刊物写了一篇千把字的小言论。时隔不久,文章被采用了。但细细看来,文章被改的面目全非,再对照原文,只剩下自己写的三二百字了。对于每一个辛勤笔耕的作者来说,谁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刊用呢?按说,文章被采用了,应该高兴才是。可看到这篇被编辑煞费苦心、精心修改过的稿件,委实让人心里过  相似文献   

14.
谈编辑改稿     
编辑修改稿件时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性是消除原稿错误,把稿件修改好;另一种可能性是在修改中产生错误,把稿件局部改坏了。编辑修改稿件时,要清醒估计到这两种可能性,尽力争取前一种可能,避免后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5.
16.
谈编辑改稿     
语言字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正确使用。特别是作为书籍、报刊的编辑,对于字的正确使用更负有重要责任。原稿中如有错误表达、含糊不清容易造成歧义之处,编辑应该加以修改。我长期从事教育读物的编辑工作,在审读中经常发现书稿中语法常识方面的问题。现仅就记忆所及,略举以下数例。  相似文献   

17.
编辑要否改稿,这原本不成其为问题,现在据说有了疑问了。有人认为某些国家的出版效率之所以高,就是因为编辑不改稿的缘故。我是个尚未出道的编辑,知道的事情很少。不过把我们的出版效率低完全归咎于编辑改稿,我以为恐怕不是很公道的。出书慢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印刷力量跟不上,这里不一一详论。我想就编辑改稿问题略谈几点看法,以就正于前辈同行。首先我不同意编辑不改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8.
李普谈改稿     
黄俭 《新闻记者》2004,(2):54-55
上门请教改稿那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有次,我在北京李普(新华社原副社长,老记者。1918年出生,20岁参加革命,1982年离休)的家里,请教他编辑改稿的问题。那是初春的一天,我按约到李普的家。随着门铃声,我穿过客厅,走进了李普的书房。刚坐下,夫人老沈端来了热茶。室外虽是春寒料峭  相似文献   

19.
改稿琐谈     
文章可以说是写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改出来的。写和改是做文章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从用时用力的比例来看,与其说文章是写出来的,毋宁说是改出来  相似文献   

20.
改稿又谈     
《今传媒》1997,(11)
改稿又谈文/孔明我一篇关于改稿的文章,发表后仍觉意犹未尽,故而重拾话头,再口罗嗦几句。我写过一篇名叫《什么是爱》的文章,曾经寄给某杂志,一二三审通过,却未付排,原因是主编发现一二审斧痕累累,已经文不对题。感谢这位主编先生,亏了他,才未使一篇丑陋不堪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