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钟书认为"史有诗心、文心",这里的"诗心、文心"主要指涉的是文学的虚拟性。对此可以从其反复阐发的两个命题来理解:"诗可凿空";"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对文学虚拟性的强调,凸显出钱钟书对文学主体性的认识,一定程度上构成对二十世纪以来以实证主义为代表的主流文艺社会学理论的一种反驳。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关于文学接受主体有许多论述,其中以下三点得到特别重视和强调:工于诗文;研究理论;追求真理。它们是钱钟书感应特定时代语境所提出之观念,具有深刻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钱钟书的文学阐释思想中,文学作品的"阐释循环"过程应包括心理分析,只有洞察"典型心理",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字词的意义、了解作者的修辞、把握作品的宗旨、判断作品的内容。此种思想的依据是认定不同作者、不同时代甚至不同文化之间"心理攸同",这是钱钟书始终坚持的一个基本主张。钱钟书的这种文学阐释思想对于西方阐释学中关于"心理学解释"的争论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学的通俗化倾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倾向,引领着现代文学时代风尚与精神动向。钱钟书本着文学审美的自主性、复杂性与独特性对此表达了自己的异议,强调文学的高雅化追求。如此文学主张可以窥探中外文学与文化对钱钟书的影响痕迹。  相似文献   

5.
徐长才 《课外阅读》2008,(10):58-59
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著名学者钱钟书先生是个"狂人"。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先从他读书时说起。1933年初秋,钱钟书从清华大学外  相似文献   

6.
从"自律"与"他律"的关系来看,文学的价值性既不在于它是意识形态上,也不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上,而在于它的既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又不限于这种影响和制约上.所以,意识形态的强调和审美意识形态的凸现对文学和文艺学的进一步发展而言未必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7.
赛前心理状态与比赛表现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员要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佳的竞技水平,具备高超的技术是首要条件,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让运动员在比赛中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样,运动员就会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所以说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好坏与运动表现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刘阳 《语文新圃》2009,(1):13-14
无论赞成与否。钱钟书都已经是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一个标志人物。恰所谓“可怜生前身后名”,在各路文化英雄强加给钱先生的称号中,有一束孔雀翎老被安插在他头上.那就是“智者”。“钱钟书是智者”,这是包括钱学研究者在内的许多人不约而同的共识。陈说既久,要揭开它的迷糊处,也就不那么容易了。  相似文献   

9.
文学审美意识是主张文学审美特性的观念,它既包含以“审美”建构文学定义的“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也包含以“审美”的某些要素来强调文学性质的观点学说。新时期以来,文学审美意识以三种形态存在,即人学形态、语言形式形态、“审美”形态。三种形态各具内涵,各应具体问题,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研究文学审美意识对促进新时代文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流畅状态对培养美术专业大学生良好绘画心理的作用,本文采用自编的“绘画创作心理状态量表”对312名本科生、研究生和中青年教师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发现不同性别、不同实践年限和不同年龄段的绘画者在相应的流畅状态特征指标上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和美学的相关理论,针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念、艺术情感等良好绘画心理的现象,本研究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人性恶最关注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对人性恶的表现非常自觉、深刻和彻底。这一创作旨趣反映了钱钟书对恶在伦理道德和审美上的深刻认识,也表现出他对时代命题的高度关注和思索。钱钟书的创作实际上构成了对中国现代文学主流启蒙主旋律的一种偏离和反动,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景观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12.
胡健 《西江大学学报》2003,24(4):63-65,73
本文从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角度分析了影响钢琴演奏水平发挥的因素以及产生心理失常的诱因.论述了调整演奏心理的各种积极方法,  相似文献   

13.
“虚静”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理论范畴,最早是作为一种人生态度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提出的。虚静是认识主体以其独有的心理体验方式,对其自身精神内涵进行深度的挖掘,达到一种理想的审美人生状态,从而实现对世界的认识。这为探讨和指导文学创作和欣赏具有重大的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喻有两柄复具多边。”这是钱钟书先生对比喻的卓识,颇为人称道。两柄执何柄,多边据何边,却不能说与取喻者的心性没有一点关联了。不是精确的统计,也不是无中生有的瞎猜,根据一点确确实实的感受,我忽地悟出,钱先生的许多精妙的比喻都与男女之事有关。薄薄的一本《写在人生边上》中,顺手就可捡拾这么几例——  相似文献   

15.
王新芳 《教师博览》2014,(12):29-29
有段时间,林徽因一家住在清华园,与钱钟书是邻居.一个是才女,一个是才子,本该惺惺相惜,没想到,他们却因为两只猫闹起了不快.  相似文献   

16.
《学子》2003,(2):14-14
测验法自己“考”自己一下,即复习时先不要急于看书或看笔记,凭回忆把一堂课的思路先理一遍,公式、定理先写一写;然后再和书本、笔记相对照,看哪些地方对了,哪些地方错了,哪些地方忘了,为什么会错、会忘,自己思路是否正确,从而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去复习思考。逻辑法具体的知识千千万万,思维形式却有共同的规律。从逻辑上提出问题,常常可以使自己的思考深入一步。任何理论都有完整的逻辑体系结构,搞清各个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英语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基础及使用委婉语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忌讳、粉饰、礼貌、幽默等,论述委婉语与使用者心理状态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使英语学习者加深理解言语中出现的委婉语现象,达到正确使用英语委婉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学贯中西的钱钟书一方面吸收了西方现代文体理论的精华,另一方面又着力发掘中国古代文体理论的瑰宝,使两者在批评实践中融会贯通,进而提纯出自身圆活通达的开放型文体批评论——"文评诗品,本无定体",盖"大体须有,定体则无"。  相似文献   

19.
曾俊敏 《考试周刊》2010,(32):36-38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提出的著名翻译思想,但一直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译界常将其归入中国传统译论范畴,忽略了该理论中具有的非传统性特质。实际上钱氏的化境说内涵十分丰富,其异于中国传统译论而与西方现代乃至后现代翻译思潮会通之处所在多有。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不仅可厘清钱氏译论的真实内涵,重现其显著的非传统性特质,且能为未来中西译论的会通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在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兴奋、冷淡、焦虑、厌倦,其特点包括直接表现性,相对稳定性、持续性,绝对的"流动性"以及情境性。教师在课堂教学环境下从学生的表情、肢体动作及其意图等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学生心理状态进行识别和理解,并根据识别出来的学生心理状态,运用直接调控、间接调控和综合调控等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优化学生课堂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