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后,受暴力电影影响,暴力叙事成为美学风格和表现方式,暴力美成为审美客体。暴力美学的本质在于超越暴力的血腥与残酷及反人道的一面,反向追求美学意义和美学价值。文章通过战记文学《平家物语》,力图探求暴力美学在作品中的深层内涵与美学效果,从新的角度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批评传统文本话语中常被忽视的暴力叙事。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先锋派作家开辟了一条别具特色的文学创作之路,代表人物余华在小说创作中通过独特的暴力叙事将现实生活中的暴力现象凸显,并对这种现实暴力进行多层次叙事表达。文章从约翰·加尔顿的三个暴力层次理论阐释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深度,从余华前后期作品暴力叙事的嬗变挖掘其暴力叙事的温度,从而揭示余华小说暴力叙事的本质与内核。  相似文献   

3.
"伤痕文学"是中国在80年代开始的一种文学创作思想(潮流),是中国在"文革"结束后最先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主要表现"文革"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巨大伤害以及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反思,是一个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文学现象。它使文学恢复了尊严,是新时期文学一个良好的开端。本文以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为例,分析伤痕文学的特征、历史意义以及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4.
人体解剖学诞生之前,身体的奥秘激发了先贤圣哲的好奇心,他们试图对身体做诗意的解读。艺术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也钟情于身体,因为身体是艺术表现的新载体,是叙事的载体。身体卷入政治,被政治书写,是作家在作品中探究的主题。文学的核心是人,关注身体的命运轨迹就是在观照人的命运走向。奴隶叙事小说《宠儿》取材于真人真事,聚焦一个黯黑时代的政治暴力以及暴力对身体的书写,书写的是耻辱;奴隶母亲借助暴力,对身体进行反书写,反书写的是母爱。同样是在诉诸暴力,结果大相径庭。暴力展示母爱,最后成就母爱,如此悖论的母爱表达,是政治暴力压制和异化的产物。莫里森没有认同这种母爱,也没有赞美,而是将这种畸形的母爱在小说中原原本本的呈现,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以瑰丽的文字制作一副关于政治与历史血腥暴力的"标本",陈列在文学与历史的圣殿,警示西方中心主义盛行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语境下,一些国家以先进的技术与文化渗透到其它民族,试图去重写或改写他们的价值观,"标本"的故事或许可以规避身体被政治重新书写的悲剧。  相似文献   

5.
"伤痕文学"中的爱情叙事打破了"文革"文学的禁区,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范围,体现出作者对于爱情和社会问题的思考与批判,但同时也深受当时时代语境的制约。从爱情叙事角度切入,既可以看到"伤痕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也可以认识到"伤痕文学"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班主任》在文学史上是以"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而得名的,并被看做是"伤痕文学"的滥觞在文学界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班主任》书写和呈现问题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文本分析,来重新审视这部作品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托马斯·伯恩哈德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当代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因犀利的语言风格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嘲讽,被冠以“巢穴污染者”的称号。文章以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现形态、形成原因及背后的文化反思,发现这种语言作风格指向的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救赎。以语言暴力为视角,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非裔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继承并发扬了现代美国非裔文学的奴隶叙事和种族叙事传统,依据史实,以虚构的方式,在小说《尼科尔少年教养院》中描写了两个黑人少年20世纪60年代在少年教养院地狱般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几代黑人的集体经历和创伤性记忆。本文运用文化批评理论,借鉴解构主义思想和策略,深刻分析“教养院”式的机构化权力运行方式的虚伪性及其种族主义本质和暴力本质,揭示教养院在合法机构名义下所掩盖的对黑人实施种族暴力的种族主义本性,认为作品书写的种族主义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伤痕、反思文学中迫害者类型进行归类分析,揭示伤痕、反思文学的控诉特征及其达到的深度;同时通过阐释迫害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模式,说明伤痕、反思文学在对人对时代思考深度上的缺陷与不足,指出其障碍所在及其应该超越的地方,从而达到对伤痕、反思文学中悲剧问题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伤痕文学"的研究往往被限定在一个思维范式内,要进一步深化"伤痕文学"的研究,就需要引入新的研究视野。在文学史视野下开展"伤痕文学"研究可以重新梳理"伤痕文学"的话语资源,由文学史切入到思想史的梳理,重新认识"伤痕文学"的影响,以及以"伤痕文学"为切入点反思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11.
余华早期以他对暴力、苦难的自然主义描述和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态度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特有的"余华标签",之后以《在细雨中呼喊》为界,余华的小说创作逐渐进入一个新的建构形式和人文境界。但是运用俄国托马舍夫斯基关于母题分类理论探析余华小说后,发现其无论怎样改头换面,"弑父"、"宿命"、"肢解"这些先锋标签都如影随形,余华就是从这些角度窥探世界,表达自己所见和理解;同时这些母题类型也处于不断的变化重构之中,后期随着客观态度的偏移,人文感情的投注,与先锋渐行渐远,反而与时代主题共鸣产生了暧昧不明的游离关系,人文内涵更加蕴藉。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当代文坛独特存在的作家莫言在书写《檀香刑》这一文本时,采用了迥异于以往的叙述手法和描述方式:杂语写作,对暴力的独特展现,个性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浓郁的民间写作特色。这些均体现了莫言创作的求变与开拓。这与其说是一种另类的"撤退",不如说是一次成功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学存在着多种意义转变,其中作家身份的代际转换和学思潮的流变与西部学密切相关。从“右派”作家的现代性启蒙到“知青”作家的浪漫追忆,再发展到先锋派的叙事革命,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的“新生代”的个人写作;学思潮从伤痕、反思、改革、化寻根到新写实和先锋派。西部学成名于伤痕和反思学,贡献在改革学和化寻根,游离于新写实,彷徨于先锋派,出现逐渐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刘建东的长篇小说《一座塔》将其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小说一方面保留了一味的先锋式的探索精神,另一方面,他所采用的"两面性"书写、"三重叙述"的方法及象征手段,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在特定时代风云跌宕的历史,表达出其独特的真实观、历史观以及诗学观念。同时,刘建东的写作还给人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文学究竟能承载多少内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台湾当代文学大致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入大陆当代文学的视野.而关于台湾文学在“当代文学史”中的叙写问题却一直呈现着一种暧昧不明的状态。从刊物等媒介体系角度分析和探索形成此种文学史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厚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唐·璜》由"叙事"和"杂议"两部分组成,从事拜伦研究的学者多倾向于突出"杂议"的主旨性而相对忽视了它与"叙事"的联系。而"蓝袜子女士"的频繁出现,将"叙事"和"杂议"联系起来,为《唐·璜》主题涵义提供新的阐释空间,这却为评论界所忽视。本文拟从"蓝袜子女士"现象入手,聚焦女性写作对当时英国公共话语的影响,将《唐·璜》中拜伦对"蓝袜子女士"的描述及评论,视为感受这种影响和冲击的个案,说明女作家淡出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解读这一现象的虚假性。如果说杂议部分再现英国摄政王时期公共空间"女性化"特点,并言说诗人的不满,那么虚构的叙事则体现了拜伦重构贵族精神主体话语的努力。这种"努力"蕴含了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厌恶和对人性异化的焦虑,这是理解《唐·璜》杂议与叙事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依托的后期延安文艺批评,改变了此前较为"自由"的风气,不断加强"政治性",并通过对延安文艺界其他"异质性话语"的整肃与清场,构建起一种新型的、监督性的文艺批评体系,直到1949年后逐渐形成一种"制度化"的文艺批判。  相似文献   

19.
赵学存 《重庆师专学报》2013,(6):124-128,133
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发展和深入需要一个构架来统摄,吴家荣教授的新著《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对构想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框架、建构研究体系的意识、各种文体研究与叙事理论研究的统一、跨异质文化意识、客观公允的中西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示范作用.受其启发,本文拟出一个关于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0.
庐隐是文学研究会早期的成员之一,她的创作从关注大众的群体人生到退居自我的寂寞状态,逐渐呈现出感伤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主要通过对自我情感宣泄、忧郁感伤基调和自传式的书信日记形式等几方面表现出来。从她的创作风格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的相似处,也可窥见文学是“为人生”还是“为艺术”并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