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银岛》是罗伯特·史蒂文森流传甚广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出色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文章借助叙事学视角研究的方法,从吉姆少年叙述、吉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视角、大夫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与视角越界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叙事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2.
《上海女孩》是邝丽莎的代表作品之一。在这部作品中邝丽莎通过第一人称"我"的眼睛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华人在美国的生存状态和生存伦理。在叙述过程中,邝丽莎采用第一人称内视角和第一人称外视角相互切换的叙述方式,邀请读者参与到叙述阐释的过程之中,并引导读者对华人的生存伦理做出特定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金银岛》是罗伯特·史蒂文森流传甚广的一部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展示了出色的叙事技巧,尤其是叙述视角的巧妙运用。文章借助叙事学视角研究的方法,从吉姆少年叙述、吉姆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的双重视角、大夫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与视角越界三个方面对作品的叙事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跳角"是小说和电影叙述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指的是"人物视角叙述"中出现的不规则变异,是对人物视角整齐性的违反。本文分析了这种现象出现的四种原因:跳角可以是精心安排的,有的在叙述结构上合理,有的因为情节安排而不得不如此,也有的是由于道德观的压力必须如此,还有相当多作品完全没有必要地破坏视角的统一。所有这些情况,都是叙述作者和文本分析者不得不细察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叙述视角是现代小说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概念,但它也能运用到分析《圣经》这部伟大而古老的叙事作品中来。文章将采用西蒙.查特曼的叙述视角理论,即感知视角﹑概念视角与利益视角的三分法,对《旧约.创世记》第37~50章讲述的约瑟故事进行视角运用的分析,在视角的变化和整合中,彰显视角对于理解作品的含义与叙述者意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郭菲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234-236
《透明的红萝卜》是作家莫言写于1984年冬的作品,是其成名作,发表在《中国作家》。小说描写了一个发生在"文革"期间某水利工地上的故事。该作品大部分采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部分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视角。文中多处出现华丽的辞藻用以描述黑孩的所见所闻,这与10岁孩子的认识水平是相左的。另外,文中很多地方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故意拉开与隐含作者的距离,对一些现象的描述不夹杂任何情感和评价。本文主要以低调叙述和叙述者与人物的认知水平不同两方面为主,分析文本《透明的红萝卜》中出现的不可靠叙述。  相似文献   

7.
陈娇娇 《林区教学》2014,(11):29-30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文学作品的主题主要体现的是不同文化和种族的冲突、融合与沟通。在其《潜水鸟》这部小说中,玛格丽特·劳伦斯通过第一人称和回顾性的叙述方式与视角,以婉妮莎这个白人女孩的视角来展示主人公皮格特一生的悲剧。基于此,通过对皮格特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长篇小说《爱》讲述了黑人群体内部的爱恨情仇。作为非裔女性作家,莫里森为写出本民族的真实感人故事,在叙述困境中寻求出一条为黑人女性争取声音的道路。在《爱》这部作品中,莫里森采用兰瑟提出的三种叙述模式及作者型叙述声音、个人性叙述声音和独具特色的集体型叙述声音,结合全知与有限视角的不停流转,深化"爱"这一主题,并实现对女性话语权威的掌控。  相似文献   

9.
《都柏林人》这部短篇小说集自问世以来大多被评论者划入现实主义一类,但作品中使用的叙事策略:第一及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大量使用,不同视角间的频繁转换,以及对于叙述声音的控制,证明作品中的叙述主体有悖于现实主义小说传统,是一个退居幕后的、现代性的叙述者。  相似文献   

10.
在《无名的裘德》这部小说中,哈代用一种客观的叙述视角来描述作品中人物悲惨的命运,使自已超然于作品,超然于人物之外,因而作品更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假小子戴安》不同于杨红樱其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相比于以《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为代表的轻松活泼、充满童真的作品,这部有着更为曲折深沉的叙述安排、细腻优雅的审美与艺术教化,字里行间浸透着成人视角对生活的观察和态度,可以说有一定深度和美学意义。在杨红樱做客武大时,也袒露《假小子戴安》是一部"具有自己较强个人色彩"的作品。本篇试从写作角度出发,分析这部成长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2.
谢丽 《英语辅导》2014,(4):202-204
《劝导》是英国女作家奥斯丁的最后一部作品,该小说继承了作家的一贯风格,典雅精致,深受世人的喜爱,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使用了多种叙述视角转换的手法--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小说人物有限视角)、第一人称视角。巧妙的视角转换有利于塑造人物、制造悬念、展开情节,加深故事的深刻性和复杂性,使作品更具审美特色和阅读情趣,体现了作家对人情世故的多维思考。  相似文献   

13.
台湾林良的作品已伴随一代又一代儿童成长,并着意于在儿童心中留下"善"的种子。整体上看,林良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始终有着"隐含作者"的声音。这个"隐含作者"的声音时而出现在其作品的真实对话与想象对话中,时而由叙述视角的改变来展现,且在林良作品的不同文体之中有不同指向。借由对话、叙述和文体的变化来控制"隐含作者"的失声与发声,林良成功地将冷冰冰的教育以快乐、自然的形式传递到每个读者的心里。  相似文献   

14.
武雁飞 《文教资料》2010,(14):24-25
《名利场》是萨克雷的代表作之一。除了深刻的内涵和对社会的现实主义刻画外.这部作品的叙述方式也代表了作者独特的写作特点。本文从叙事视角,叙事人称.以及介入性叙述三个方面分析了作者采用这些叙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利金的短篇小说《玻璃珠钱包》就像一首最具俄罗斯感伤情调的抒情诗。和利金其它作品一样,这部短篇小说也是情节单一而情感凝重。作者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尤其是外视角和内视角交互使用,戏剧因素的植入,富有象征意义的叙述语言,使作品空灵而抒情,艺术上非常醇美,并极具深刻的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灶神之妻》是谭恩美于1991年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书一出版就深受广大读者和批评家的喜爱。这部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也是该小说为广大读者所喜欢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谭恩美与众不同的叙事风格。具体来说,即谭恩美在该小说中应用了独特的女性叙事技巧。文章拟从叙述声音、叙述视角、叙事结构和叙述接受者四方面来探讨和挖掘这部小说中所运用的女性叙事技巧及其特征和独特的艺术效果。旨在提供读给者一个理解谭恩美独特叙述方式和技巧的新角度,同时开辟对其叙事作品研究的新道路和拓宽对其叙事作品的欣赏面。  相似文献   

17.
《兔子,跑吧》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系列"中的第一部。以往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作品的主题、人物、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和对其宗教观和女性主义的解读上。该文将从叙事视角、结构形式及修辞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这部作品中不朽的叙事艺术特色,从而为这部作品研究同时也为厄普代克研究着添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别具一格的高超叙事艺术,运用新颖独特而不晦涩的叙述模式蕴含深广的文化内容。通过探寻《我的名字叫红》这部作品多元的限知叙述视角、圆中圆与倒叙的叙事结构和通俗悬疑故事下深含的宏大叙事等就能明晓它既得到广大通俗读者的喜爱,又能敲开诺贝尔文学奖大门的秘密。  相似文献   

19.
《黛西·米勒》在“符号矩阵”中展现的深层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A.J.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分析亨利·詹姆斯的成名作《黛西·米勒》的深层叙述结构,从新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的深层文化意义。从《黛西·米勒》中抽象出四个语义素,组成六对人物关系,形成作品的基本意义框架,并解析这六对人物间或对立或矛盾的二元关系。通过这种分析,作者又在格雷马斯符号矩阵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作品的深层叙述结构,以揭示表层叙述下蕴含的深层文化关系,即传统与自由的关联与矛盾。  相似文献   

20.
叙述学是本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它不是通过叙事作品来总结叙事作品外在的社会心理规律,而是从叙事作品内部去挖掘关于叙事作品自身的规律。其中有关叙述视角问题的提出,是叙述学对文艺批评理论的重大贡献。叙述视角,是叙事作品叙述模式分析的基点,由于它的确立,决定了叙述的基调、结构以及方式等等。正如帕西·卢伯克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