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赵勇校长曾说:教育如同养树,养树在"养根",只有养"根",才能长得壮实了,参天大树才能长成,自然硕果累累。何为"根"?为何"养根"?如何"养好根"?这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师急需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宽容”和“严格”这两个词语在我们小学教师口头和笔头出现的频率日益增加,但何为“宽容”,何为“严格”?如何“宽容”,如何“严格”?若我们对这些基本问题都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又怎能应之有术,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何为"有效教学"?典型的定义是用"三有论"来描述"有效教学":"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教学要"有效",须解决"备课"、"指导"、"评价"、"反思"四个方面的"有效"问题。  相似文献   

4.
何为"蝴蝶效应"?意思是说:蝴蝶扇动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的气流又会引起它周围空气或其他系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  相似文献   

5.
"同课异构"也好,"异课同构"也罢,我们首先要思考的两个问题是,何为"课",何为"构"?为什么要进行"同课异构"?  相似文献   

6.
如何有效地转化"后进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教育难题,也是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最为头疼的老话题。何为"后进生"?即指那些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智力发展、非智力因素诸多方面表现比较落后的学生。他们除了  相似文献   

7.
这里所说的"套中人",不是契诃夫笔下那个挟着黑色雨伞、永远把自己裹在长袍里的别里科夫。何为"套"?思维、情感和话语中的种种程式、套路、模式与惯性也。这些"套子",非常深刻地影  相似文献   

8.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费。"那么,究竟何为语文"味"?在小学课堂上,我们又该怎样让语文教学"有滋有味"呢?笔者在对某些教师经验之谈总结之后,得到下文策略。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小学管理中,校规大多表现在管理条例和处罚条例的层面上,严格地说只是一种宽泛的管理方式,还没有完全上升到"规矩"的高度。那么,究竟何为校规?它的宽严适度如何把握?怎样的校规才能不"雷人"?我们有必要进行澄清和探讨。一、校规的外延和内涵什么是校规?一般而言:"校规是学校制订的学生必须遵守的规则,用来规范一所学校师生的语言和行为。校规具有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旨在为师生营造更加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所以,校规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国学作为一个陌生的老词出现在文化界、教育界乃至政界,出现在中小学校园里、课堂上。何为"国学"?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小学校长眼中的"国学"令人堪忧。人们在分不清何为国学、何为经典、何为传统、何为民俗的情况下,不问精华糟粕,不分年龄学段,一哄而上。于是,校园墙壁上出现了《二十四孝图》,《声律启蒙》《笠翁对韵》之类工具书被列入"国学经典",晦涩难懂的《道德经》也让小学生诵读,《金匮要略》之类的专业书也推荐给中小学生……为澄清一些基本概念,矫正一些过头的做法,本期《专题资讯》汇集专家学者对国学概念、国学教育的代表性看法,以资参考,从而使中小学的国学教育更理性、更长久,更少些偏颇。  相似文献   

11.
看懂流行风     
本世纪最流行的是什么?"酷"!"爽"!何为"酷"?何为"爽"?大街上涌动的"新新人类"们给出了具体的答案:鲜艳夺目的彩色发型;别具特色的"乞丐装";一张张涂抹着赤  相似文献   

12.
"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散文写作是高考写作的一大难点,非胸有底气者实难为之。何为散文写作的"底气"?那就是丰厚的文化积淀、厚实的生活储备、过硬的语言功底。为形象直观起见,下面以一篇高中生的散文佳作为范例,通过解剖一只"麻雀",来为高  相似文献   

13.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其中"养心说"是孟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通过阅读《孟子译注》后,从《公孙丑章句上》《离娄章句下》和《尽心章句下》这些章节的文字中对孟子的"养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将三篇结合来看,阐释何为"养心"?养何"心"?如何"养心"?从这三个问题出发,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学习孟子的思想,进而将其带入现代生活,宣扬人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4.
白居易所作的中书制诰有"旧体"、"新体"之分.何为"旧体"?何为"新体"?人们大多遵从陈寅恪先生《元白诗笺证稿》中的说法,以"新体"为复古改革后的文体.本文认为恰恰相反,"旧体"才是改革后的制诏文体,是在一定程度上散文化了的骈体文.  相似文献   

15.
<正>课改的深入与发展,推动着教研工作的功能转变。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小学品德学科教研"为何"的价值追问,在学科教研发展"何为"的探寻中创新教研机制、拓展教研内容、革新教研方式,不断实现学科教研的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分数概念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而临时创建了中间概念单位"1"。单位"1"的引进确实让分数的概念更容易被接受,也更有说服力,但也带来了新问题,究竟何为单位"1"?单位"1"与自然数"1"有什么关系?教材未做详尽解释,学生即使翻遍参考书,也没有解开疑问。  相似文献   

17.
<正>教学《黄州快哉亭记》时,有学生提问:为何苏辙在快哉亭就是"西望武昌诸山",而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却是"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都在黄州赤壁一带,同看武昌,为何会出现东西两望呢?这一问还真把我问住了。有同学猜测是不是因为苏轼和苏辙所站的方位不同,所以出现"东望武昌"与"西望武昌"的不同;也有人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先生写过一个故事,有人说和自己的妹妹在一个家庭共同生活了多年,但直到两人的母亲去世那一刻,他才"看见"她。既然"熟视",为何"无睹"?又因为什么机缘而"看见"?——"看见"的说法,实在大有意蕴。不过巧的是,我想我不经意间"看见"了《孩子为何失败》一书。我是说,这本书一直就在我眼皮底下晃悠,但以前我充其量只是在"看"它或者"看到"了它,发现它的价值,只是最近的事。  相似文献   

19.
<正>何为"根"?有人说,亲人的呵护关爱,师长的培养教育,同学的切磋琢磨,是我成长的"根";有人说,家庭、学校、家乡,都留下了我美好的回忆,是我情感的"根";有人说,追求、奋斗、学习、合作、尊重、诚实、谦虚,是我安身立命的"根";还有人说,今天是明天的  相似文献   

20.
"口语交际"活动已近尾声,突然闹出了"意外事件",分角色表演《三顾茅庐》中的人物对话时,丁端奇同学把"今天,我们拜访的是一位大贤"中的"贤"读成了"jiān"。一瞬间,班内响起了哄笑。"贤"与"坚"字形本来十分相近,读错了倒也有可能,只是今天学生为何笑得那么"灿烂"?甚至有些"夸张"?只见一个个小脸通红,有笑得直不起腰的,有笑得敲桌子的,还有笑得抱着肚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