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多元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种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和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第三产业对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贡献较大,同时国内旅游对第三产业的贡献也较大,但国际旅游业对第三产业贡献较小的结论。对于旅游业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为河南旅游业发展制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达到了高度的结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下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系,不仅要从理论上弄清以人为本的思想渊源、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还要从实践上明确以人为本,实现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重点任务,在不断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体制的同时,能够促进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旅游业产业特征与城镇化建设要求之间有很多相融之处,正确分析旅游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助推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时下福建龙岩市具备良好的旅游业与城镇化发展基础条件,认清旅游业与城镇化互动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进行科学规划,使城镇规划与旅游规划相协调;增加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资金投入;优化城镇环境质量;加深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统筹处理好多方利益关系,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这样才能使龙岩旅游业与城镇化互融互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充分利用云南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资源开发和建设旅游小镇既有助于拓展云南省旅游业发展空间,也将推进云南省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作为中国应对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与发展的重要举措,因社会各界对与之相关的基本要素缺乏厘清,致使新型城镇化在推进过程中留存不少误读与疑问。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积极地发展新型城镇化。积极发展新型城镇化,就要遵循“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原则,科学地认识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正确地处理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农民市民化、新型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城镇群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路径。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角度探讨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权责"关系,提出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以旅游产业为主导动力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是旅游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路径。旅游城镇化的可持续协调发展是由旅游业与城镇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决定。选择以全国著名旅游城镇凤凰县为例,在梳理旅游业与城镇化耦合的作用机制与耦合发展途径的基础上,探索出驱动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后为推动凤凰县旅游业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发挥河南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河南推动旅游强省建设,实现中原崛起的重要举措.本文在国家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背景下,通过探讨河南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有利条件,以及分析河南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关于河南省旅游业发展策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耦合关系。新型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创业环境,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也有助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内生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吸纳农业剩余人口就地就近转移、有效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推动中小城镇高质量发展。社会各界需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作用,通过改善创业条件来提升其创业意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特色小镇建设引入智慧旅游不仅是新时代城镇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智慧旅游与特色小镇建设的耦合关系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各地政府要从顶层设计、分类实施两大环节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以期为我国特色小镇与智慧旅游的融合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镇住房问题与城镇化相伴而生,近年来我国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要求更加高效地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住房保障。在劳动力和产业双转移的时代背景下,未来的城镇化应该以中西部地区的中小城镇化为主旋律,并以此为契机加大住房保障供给力度;同时,尽快进行制度创新为保障房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再者,新型城镇化要求统筹城镇发展和住房保障规划,真正实现城镇化与住房保障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在推动农业及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耕地数量减少过快、土地集约化利用不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导致了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条件恶化。协调我国城镇化推进与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要遵循农业与城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在战略选择上。坚持真正把农业放在城镇化推进工作的首位;在具体政策上,要突出加强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整治与建设、制度安排与创新、改革现行政绩考核制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摆正“三农”在国家财政预算中的位置等重点。  相似文献   

13.
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如何在国家大的战略背景下构建适宜少数民族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兼顾少数民族固有的民族特质传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成为民族地区城镇化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伴随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群体在融入城市社会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与障碍;文章试图从包容性发展、慢城理念、民族传承等多维度路径来实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民族交融与民族和谐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我国城乡的主体实现形式。当前,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消费主义升腾、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处理好现代化与市场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关系,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取得主动地位的前提。只有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刻分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过程中出现的新课题新矛盾,并在实践中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才能胜利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5.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其经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但在我国城镇化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矛盾,提高小城镇的发展水平,要选择好适合本地发展的模式、产业群和投资体制,同时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综合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速换档的叠加期,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保障。文章先对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的发展内涵进行阐述,继而论证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关系,研究显示: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新型城镇化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现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文章剖析了新时期我国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省情、农情,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民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而农民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两者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互为统一的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注重农民全面发展,两者相互协调、同步发展才能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进而提出应加大科技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促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完善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将人(农民)的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依据郑州市2002—2012年的统计数据,通过构建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进行测算,运用SPSS相关分析对郑州市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且这种相关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相反,旅游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的健康指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也必将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鞍山作为沈阳经济区沈辽鞍营城际连接带的一部分及重要节点,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从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产业与城市统筹发展的角度入手,结合鞍山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产业与城市一体化发展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可以释放经济活力,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文章基于1978-2015年河南省城镇化水平和人均GDP的相关数据,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分析方法,实证分析了城镇化建设对河南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建设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有一个较小的负向作用,但在长期内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因此,河南省应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以提升城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深化制度改革,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