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体育课程的约束力和灵活性反映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是承认事物千姿百态的个性特征的前提下,从中抽象出的共同特征,它并不排斥个性的发展。正确处理体育课程约束力与灵活性的关系,有利于体育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总被引:89,自引:1,他引:88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方法,总结80年代以来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经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结果表明: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合理,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强,适合世纪之交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优化我国的体育课程设置,通过文献资料、比较研究等方法,对中国、美国、韩国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学制、学分、基础课程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教育实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辨析其特点与优势,分析了我国在宏观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把握21 世纪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构建跨世纪课程体系,是世纪之交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和统计方法,总结80 年代以来修订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的经验,借鉴国外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结果表明:本研究之课程方案培养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合理;可操作性和灵活性强,适合世纪之交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中俄学校体育课程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俄两国学校体育课程管理几个问题的比较研究,发现中俄两国学校体育课程的历史背景较为相似,改革方向与思想也基本一致,其经验值得互为借鉴;两国体育课程管理制度有很大差别,俄罗斯表现得更为优秀;我国应在保障体育课程标准化和多样化方面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在体育必修课上要加大改革力度,增加体育课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等.  相似文献   

6.
裴悦 《体育师友》2017,(4):65-66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的比较和我国国内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现状的分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进行探讨,在此文献整理上提出一些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我国课程设置与中小学衔接性差,实用性少;2、我国高校体教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体育基础课程少,且内容重复,种类单调,理论与实践技术领域过于"分割化",各个课程之间融合性差;3、学生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时间较少,导致学生能力不足。建议:1、增加学生体育通识课程与体育基础课程的学习,增加课程种类;2、注重"融合性"教学,减少学习的"分割化";3、加强学生实践课程的学习锻炼。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学分安排、课程开设等方面作较系统的比较研究,指出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情况的类同与差异,并探讨不同教育体制下的大学体育课程特色.旨在相互了解、学习、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推动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同时也为促进大陆、台湾、香港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曹湘 《体育世界》2011,(1):14-15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新的时代环境下生命安全教育进行探讨,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内涵,日本和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简要比较,体育健康课程中融入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如何开展进行探索和思考,力求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健康课程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查阅比较国内外有关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总结我国课程体系改革的历史经验,开展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提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案与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日、美体育课程改革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美三国基本代表了当今体育课程改革的三种类型,三国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相同之处,本文通过对中、日、美三国体育课程改革的比较分析,以为我国的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简述日、英、美三国体育教育专业在转变办学方向、改革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动态,拓宽横向比较的视角,以利于对我国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文献法、比较法调查和Internet查询等方法,对中、美、日等国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改进我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提供参考。结果显示:通过对三国体育学科研究生课程从基础理论、专业、相关学科、学科前沿知识及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美国、日本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结论:根据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课程设置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袁筱平 《体育科技》2014,(3):155-156
以部分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现行课程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10余所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提出了基本思路与建议意见。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及体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调查访谈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必须把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根据社会的需求优化课程设置,加大教学改革力度,为培养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型体育师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改革的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晔 《体育世界》2010,(11):110-112
高校体育因具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性,使教材建设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文献资料法、特尔菲专家咨询法等,对目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进行了系统探讨,经三轮特尔菲专家咨询,获得了普通高校体育在教材指导思想、教材定位、结构设计、教材内容创新和系列化等建设的五项策略,对普通高校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中日十几所高等院校培养体育硕士的教育目的和课程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和课程体系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我国体育硕士研究生的教育目的、课程培养目标没有日本具体、有针对性;我国的招生工作没有日本招生单位自主权大;日本招生工作经济、合理、效率高;我国体育硕士专业设置固定、统一,相对日本学习年限长,学分多,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等.提出我国体育硕士教育应借鉴日本教育制度,根据各校研究特色和优势,结合社会需求,明确研究生教育目的和课程培养目标,使体育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多元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综述法、比较分析法 ,对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中的缺憾和新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定位进行了论述。结果表明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 ,要适应新世纪人才市场的需要 ,就必需打破以往单一的培养模式 ,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 ,学生发展为基本培养框架 ,以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更新教学内容、拓宽课程设置、强化人文素质为基本依据 ,适应未来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重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收集全国36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对9省13所大学的214名体育教育专业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各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实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中小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发展经验、困境及对策进行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经历了萌芽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复兴建设时期、新发展时期。发展经验:着眼于社会需要、围绕学生身心发展、聚焦体育学科体系。面临课程目标取向不全面、课程内容分界不清晰、课程结构特色不突出的困境。提出对策:健全课程目标取向、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构建特色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2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比较法,对美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总体要求;课程的结构、设置及内容;课程改革的特点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我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课程的改革趋向和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趋向以及应遵循的几个要求。以期为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