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宁夏从2004年秋季开学开始在高一年级推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教改实验。高中信息技术课纳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成为普通高中阶段一个独立的科目。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有一个亮点就是教学起点从"零起点"向"非零起点"的转变。信息技术课是利用现代技术最广泛的一门学科,对于偏远的农村中学来说,很多学生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来高中之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就给我们实施新课程改革具体目标和任务带来许多困难。如何上课才能既保  相似文献   

2.
樊娜 《考试周刊》2009,(19):194-195
一、信息技术课教学难的问题分析信息技术课以前称为计算机课,在我国部分中小学的开设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自从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以来,各地中小学纷纷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但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以下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教育部于2000年做出了重大决策:从2001年开始,争取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将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目前仍然有不少地区的学校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一些农村中小学.尽管有些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教学在中学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中学教学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创新已经摆在了我们中学教学面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开设时间不长的学科,这门学科从不规范到规范,教学方法的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模式在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5.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推进,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广大教师面前: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本文试从倡导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信息技术是教学的必要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所提供资源环境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一、如何认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信息技术是一种文化,是学生学习的对象。然而,与以往的计算机学科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并不简单地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我们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与信息技术与其他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整合到实际任务  相似文献   

6.
刘艳 《中小学电教》2014,(11):12-12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以来,信息技术教学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我们在不断学习新课程在课程改革的理念,也在平时的教学中注入新课程的理念。然而,相比于城市的信息技术教学,我国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还是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因素制约着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我们现实的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历史相对较短,仍是传统教学方面的薄弱学科,还有在农村学校存在着课程开设不足的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7.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社会,而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的前沿领域,是信息技术应用和发展的热点之一,应当被关注。英国是较早开展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国家之一,不少中学开设了该课程,并通过组织和开展相关教育竞赛活动来扩展和延伸人工智能教育。在美国现行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部分学校将人工智能作为必修或选修课程加以开设,美国各州根据自身的教育特点和目标,对人工智能教育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澳大利亚部分中学在信息处理与技术课程中也开设了有关人工智能的课程。  相似文献   

8.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要针对农村中学的特点制定相应措施,’以促进信息技术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9.
科技的发展促使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呈现在中小学教学任务之中,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的整合为教学手段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各种辅助教学手段开始在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计算机技术以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走进中学课堂,特别是在中学物理课的教学当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必将全面进入中学各科的教学当中,在辅助教学方面发挥其强大的作用。使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取得双赢,形成一套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来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中学已经全面开设,而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小学,也于2005年普及了信息技术教育,其他地区小学则于今年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8学时,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相似文献   

11.
研究性学习和信息技术教育课是教育部确定在高中增加的两门新课程。其中研究性学习既是一门独立开设的课程,又是一种能够渗透于其它学科课程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同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专门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二是指学科渗透式教学———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和学习工具即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21世纪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型教师.由于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需求量小,有一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想当老师,有的也当不成老师,这样,一部分学生对本课程重视不够,或者根本不重视.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围绕我院提出的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笔者对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尝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农村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逐步改善,各种配套设施日益完善.近几年,农村中学也逐步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由于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农村学生的基础差,如何把这一门新型的学科教好,教师必须动动脑筋,组织好教学.组织好教学就得组织好课堂,组织好课堂就必须掌握好教材和用好教材,设计好课堂教学解决教学设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们的许多小学也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虽然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相对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但我们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在21世纪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毕竟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从而能有效地辅助学生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教学也弥补了我们以往教学方式上的某些不足,信息技术能以丰富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5.
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目前,我国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主宰教学全程。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特别在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简陋,根本不能达到人手一机,而信息技术课自身的实践性又决定了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只能通过上机操作来检验。一堂好课并不是取决于学生学会了多少理论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操作,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我们农村中学难以重视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特点,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所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了能在艰苦的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正引言信息技术这一学科大家并不陌生,目前各中小学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配备专任的信息技术老师进行授课。我也是其中一名农村信息技术老师,2005年我县各中小学实施了农远工程项目,全县所有中小学都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教室。由于我们处于农村偏远地区,教师资源和计算机数量的缺乏,使得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得不到到很好的实施。再加上家庭背景的不同,在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有着诸多特殊的因素。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几点对上好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社会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在各大中学已经普遍开设和展开。中学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学课程开设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基本的信息素养,而且是加深他们有关信息技术对实际生活深远影响的认识。信息时代中日常生活的很多地方都有信息技术的影子,信息技术教学中利用这些生活元素业已成为一种新的加强理论和实际、导入相关知识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型相结合的职业技术课程,本文就新课改下如何积极构建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方法进行阐述,以期为相关领域教学工作者提供资料参考。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部把信息技术纳入了中小学必修课。江西省也将高中信息技术列入了学业水平测试的学科之一,2013年把信息技术列入高考科目。在新形势下,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特别是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习惯也比较差,再加上学校的硬件条件比较差,如何更好地组织和开展好信息技术教学,是我们每一位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思考、研究和解决的紧迫问题。结合我校的实际就如何实践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谈谈我的教学思路和设想。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普及城乡。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与城市相比,信息技术课程在农村的开展尚存在不少问题。文章以广西博白县部分中学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分析总结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提高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