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远程教育是建立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在"终身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又可以创新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途径,这即是高校网络远程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契合点。现代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定位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上。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应该从以下五个方面创新高校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路径:树立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发展的"三化"理念;构建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建高校网络远程教育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以社区教育为突破,占据网络远程教育的主要市场;高校网络远程教育应加快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网络思维是运用网络科学的概念与方法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及各类现象理解等涵盖网络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网络思维是对计算思维的重要发展。网络思维是群体思维和社会思维,是计算机时代个体思维的拓展;网络计算和社会计算是对传统计算方法的增强;网络科学是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网络思维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协作共享的品质道德。本文将系统阐述网络思维的概念体系,探讨网络思维意识培养与能力训练的方法,从而使网络思维成为网络时代大学生"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信息时代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要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中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注重"网上"与"网下"的结合,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树立和提升主体意识;要科学把握网络空间主客体关系的新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平等互动的教育模式中实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深入网络虚拟社区,贴近大学生的发展实际,主动建设和积极优化网络社区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邢台学院学报》2017,(3):154-15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网络威胁论"、"网络工具论"、"网络社会论"等理念与发展,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与网络文化特征相适应,遵循发挥互联网的技术属性,符合网络中生存的人的思想转变规律,基于网络文化、网络技术、网络生存的人的维度,重点从宏观环境、中观技术、微观主体三个层面,探寻建立与网络发展并进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修订版未保法")增设"网络保护"专章。"网络保护"专章坚持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目标,展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协同化、常态化、制度化实践指向。筑牢网络保护"防火墙"要深化增智之行,凝聚网络舆论的正能量;夯实植德之行,激活网络时代的关心品质;推进守法之行,兜住网络空间的法律底线。  相似文献   

6.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3G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便携式移动终端、及时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由"宏网络"时代走向了"微网络"时代。"微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发展;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面临新的挑战。为此,构建与"微网络"时代相适应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RSS技术的网络学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计算机网络已由Web1.0时代进入了Web2.0时代。RSS技术作为Web2.0的核心应用之一,是网络发展过程中继www之后的又一项革命性技术。它实现了信息由"拉取"到"推送"的转变,为网络学习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本文针对当前网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讨论RSS技术支持下网络学习的变化和发展,探讨利用RSS技术促进网络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与自然界的有机体类似,网络是一个文化有机体,它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基因"的表达.在当代,一些西方学者提出"网络意识形态终结论",这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脱离了网络社会发展的现实.事实上,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没有终结.在网络环境下,普遍的社会变迁是意识形态生长的动力,持续的技术创新是意识形态生长的手段,广泛的文化认同是意识形态生长的路径,泛区域的空间延伸是意识形态生长的趋势.遵循这一规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发展,应积极倡导"网络主权论",兼顾网络互动中的依存与发展、网络冲突中的防控与自卫.  相似文献   

10.
面对高校网络环境发展中的困境,易班的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以上海电机学院为例,在"电机易班"入驻全校的基础上,通过文献资料和数理统计分析,从虚拟与现实对接的视角,探讨易班对大学生活园区网络工作产生的影响,从而较全面的构建出易班平台下大学生活园区网络工作模式:加强一体化网络工作队伍建设;关注网络舆情,培养意见领袖;打造服务品牌,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园区文化环境;实现"网络心理服务"与现实对接,全方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与网络舆论的生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化传播、星状网络传播、多功能传播、超文本链接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技术特征;自由传播、平等传播、实时传播、互动传播、匿名传播等构成了网络传播的人际特征。网络传播人际特征的形成以网络传播技术特征为技术支撑和前提,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对网络舆论的生成、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舆论产生:"议程设置"全民化;舆论心理:"群体极化"现象突出;舆论演化:"蝴蝶效应"加剧;舆论控制:"把关能力"弱化。只有深入了解网络舆论的生成原因与演化规律,才能对其进行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2.
和谐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愈益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建构和谐网络文化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网络文化的思想基础,多元性文化的交融是和谐网络文化的基本要素.网络对于社会的负面效应不容忽视,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易导致道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民族意识的弱化;网络文化的"虚拟化"、"数字化"易导致道德人格的缺失;网络文化中的不良信息严重影响人们的是非判断和行为选择;网络游戏的充斥和诱惑导致人们"网络游戏成癌",损害身心健康.有鉴于此,应加强和谐网络文化建设以利于形成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精神文化基础,推动和谐社会的政治改革进程,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协调发展,振兴民族文化,维护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丰富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应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网络文化建设;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加强和完善网络立法,用先进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文化阵地,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以来,以人人网、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为代表的各类商业社交网络应用交替兴起、平行发展,在高校学生的网络文化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包括各主要高校BBS在内的校园网站在用户规模、技术改进和话题重心方面发生着显著的变化;传统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在信息供求格局和"观念市场"中日益处于被动地位。在参与主体日益分化、用户日益分流、校园平台趋于内卷的大背景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发展亟需认清网络发展规律,科学把握自身价值功能定位,着力发挥高校文化特质的比较优势,尝试采用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和方法,综合运用既有网络技术和运营模式,在一体化的网络社会环境中,建造校园网络文化的高地。  相似文献   

14.
关于网络舆情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环境下,高校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联系紧密.正确把握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充分认识网络舆情会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加速其恶性发展,使其处理复杂化的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高校应从思想上重视网络舆情、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网络舆情监测,及时掌握舆情动态;增强"疏导"的理念,把握正确的网络舆情引导;建立网上网下联动机制,妥善处置高校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是科学的理论与信仰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支柱。互联网改变了传统舆论引导格局,对大学生信仰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提高了大学生对多元价值和社会思潮的选择能力;增强了大学生抵御"西化"、"分化"的能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网络环境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网络舆论,争取网络话语权;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从对高职院校的网络舆论现状调查入手,分析其校园舆论传播主要特征;其次针对院校的网络管理存在的"治标不治本"、重"堵塞"轻"疏导、"缺乏实时监控"等问题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最后重点从"建立网络引导部门"、"建立主流网站舆论阵地"、"建立手机媒体舆论平台"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校园网络舆论健康和谐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特别是黑客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米特尼克"式的幻想中,其中也包括高职校生。职校生由于课务轻松,经常与网络接触,对于网络攻与防有着很深的感受,特别是病毒、木马的知识,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往往很难适合他们的口味,作为一名教  相似文献   

18.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具有多元性、即时性、开放性和无界限性。网络对网民的吸引,网民对网络的依赖,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们应充分认识网络影响的双向性,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充分认识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充分认识网络发展规律,切实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9.
跨地域网络学习圈作为一种新型的合作教学模式,巧妙利用视频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异地多校的教师、学生打破学校的有形围墙,足不出户共享优质学习资源,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本文以广佛肇网络学习圈为例,通过实证研究,探讨了以三地学生、教师、网络环境及教学资源为主要元素的跨地域网络学习圈构建模式和活动形式,指出了在网络学习圈发展初期以行政推动为手段,通过统筹管理不断提升各成员的合作理念,激发内在动机,促使合作从"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变的推动策略,使跨地域远程合作教育体系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网民数量的迅猛增长,"网络水军"问题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网络水军"在网上的"翻云覆雨",埋葬了真实的民意,破坏了商业竞争中的诚信原则,愚弄了网民的同情心,引发了网络信任危机甚至是国家的文化和道德危机。对"网络水军"的有效引导和治理,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广大网民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多管齐下才能促进网络世界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