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汉代尊老养老教育与社会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尊老养老教育在继承先秦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汉代皇帝扮演了重要角色,将“以孝治天下”定为基本国策,朝廷将《孝经》列为儒家经典,命天下诵读,因而《孝经》起到了指导尊老养老的重要作用。除了学校教育,政府还重视社会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向社会全体成员灌输尊老养老思想。举孝廉从选官的角度为全社会制定了敬老尊贤的行为准则,成为鼓励人们尊老养老的强大精神武器。把尊老教育与法律尊老相结合,运用礼法对不养老、侮老、弃老者予以严惩。尊老养老教育对于家庭和睦与家庭保障、培养“尊老”风尚、保障社会和谐安定等等,都有着巨大的积极作用,但将道德教育置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弊端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2.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北宋时期的敬老养老体系堪称全面,形成了以孝亲教育为基础,以国家敬老尊老为表率,以家庭养老为主体,以社会保障为补充的敬老尊老制度。  相似文献   

3.
罗方才 《辅导员》2009,(12):53-53
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实守信、尊老敬人、友善互助、敬业乐群、舍己为人等传统美德都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世纪,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完整的人格,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和优秀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爱国主义是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基础。在学校工作中,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采取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孝治,是由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所决定的,是汉世以降历代统治者用以治国的一大方略。在中国古代,统治者孝治天下的方法有三:学校经学教育与社会感恩教育相结合;统治者以身作则、尊老敬长;厚赏孝子孝行,严惩不孝。中国古代的孝治虽然集德治、法治于一体,究其实质,最终也只能是人治、专制之治。  相似文献   

5.
全世界人口高龄化已经来临,为了应对高龄化社会出现的各种情况,21世纪的学校教育必须改革。日本站在世界的前列,首先探讨并实施了应对高龄化社会的一些措施。日本社会为老年人提供的各种服务措施,以及在中,小学中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从人权保障方面提倡尊老爱老,反映了日本全社会都在关心老年人。  相似文献   

6.
:《周礼》与《礼记》中记载了西周时期旨在尊老的养老礼、乡饮酒礼、射礼 ,也记载了政府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解决老人们日常生活困难的诸多政策。西周的尊老养老礼仪与制度是中华民族尊老养老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这是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老先生在翻译意大利小说《爱的教育》一书时的感言。这感言既朴实又生动,真切道明了教育的精彩与成功缘于师者心中有生、心中有爱,缘于教育者的教育智慧这一真理。它同时也启迪着我们的思维,引领着我们的实践,那就是学校教育就是爱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侗族是一个富有尊老传统的少数民族,对侗族的尊老风尚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必将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本文就侗族尊老风尚的具体表现及其形成原因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封建王朝对尊老、养老工作高度重视,制定了养老于学校、赐官爵、赐几杖等尊老、养老制度和礼仪,并采取了设置国家养老机构、收养孤寡老人、赈济生活用品、减免其家人赋税徭役、刑律优免等具体的救助措施,使老人们得以老有所养,对家庭和睦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酒与尊老     
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义之一。从社会伦理学的层面看,孝的本质含义是“尊老”。作为孝文化这种尊老的社会伦理学特征,也明显地反映在酒文化当中。  相似文献   

11.
唐朝治理西域近二百年间,羁縻政策是其在西域实施的主要政策,唐朝在西域各地设置过大量的羁縻府州,通过羁縻府州来有效地管理西域各地。本文以羁縻府州为切入点,重点探讨唐朝对西域的羁縻政策的制定、变化和发展,以求全面展示唐王朝在西域以设置羁縻府州为核心的羁縻政策。  相似文献   

12.
西周社会是宗法封建制社会,周天子按照父权家长制的班辈来分田制禄、设官分职。为了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周人改革夏礼、殷礼,形成了严密完备的周礼。《诗经》中的宴饮诗原是燕礼、乡饮酒礼等典礼上的演唱用诗,是应周礼的需要而产生的,出自西周贵族之手。因此,它既反映出西周贵族的思想意识,也揭示出周人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校乐教的全面兴盛是在西周时期,但人们对在西周之前的殷商学校乐教状况的认识却有些模糊不清.任何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殷商时期的铺垫,才造就了西周的辉煌.在记载殷商的历史文献中出现了“商人以乐造士”“殷人作乐于瞽宗,瞽宗殷学也”的文字记载,可见乐教在殷商时期就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从考证商代学校出发,继而考证其乐教场所、音乐教育内容,授乐者及“受众”,力图再现殷商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14.
西周"礼"、"刑"法制文化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周的礼是在维护男尊女卑、等级秩序的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旨在确认、调整和维护以宗法制度为核心的政权组织关系和伦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周礼对西周社会起着法律调节作用,具有法的构成要素: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西周的礼、刑是一种辩证统一关系,礼是刑的渊源和基础,礼是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礼是禁恶于未然的预防,刑是惩恶于已然的制裁。西周礼刑法律原则的适用,旨在维护等级秩序、强调官僚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5.
文章首先从外在美与内在美两方面来分析人们认可“窈窕淑女”的原因,突出淑女“贤良淑德”的内在美;其次,从游女的素质与周楚两国敌对情绪两方面来分析西周统治者排斥游女的原因;再次,西周统治者认为《关雎》在“夫妇之德”方面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加之“南化”思想风行,因而借之以感化《汉广》之“荆蛮之淫”。总而言之,《关雎》所体现的正是西周统治者对待青年男女婚姻问题的主张和愿望,即“淑女以配君子”。  相似文献   

16.
铭文是西周礼制的载录,更担负着礼乐精神的确证,铭文所担负起的礼乐精神早已是作器者自觉的赋予.青铜器用于西周社会的各种礼仪场合,它所载录的铭文或记录册命,或叙述战争,或呈现诚心,或宣誓盟约,这些铭文侧重点虽然有别,但都在强调一种神圣的权力.青铜铭文蕴含着强烈的文化精神,它是神权的象征、西周礼制的固定化和符号化,体现着家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7.
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处于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萌芽阶段,西周的奴隶主贵族为了巩固和加强他们的统治,厘订了以“亲亲”“尊尊”为基本原则的“礼治”。周公的这一“礼治”为西周的法律的制定和社会秩序的维护提供了各方面的指导,成为西周最重要的立法活动。“以德配天”、“亲亲”、“尊尊”作为西周的法律指导思想,不仅为周王朝的统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并且为以后中国法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教育的全面兴盛是从西周开始的,而对周前的教育状况及其观念人们却难以把握,导致了许多教育思想在源头上的模糊不清。其实殷商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为西周教育的全面铺开做好了准备。殷商时期出现了“习与性成”、“惟学逊志”、“敩(教)学半(教学相长)”、“法圣师古”、“学在生活”、“尊师重教”的教育理念,而这些理念无疑又是后来某些教育思想的源头,中国的礼乐文明也在商朝后期的周原上崭露曙光。  相似文献   

19.
商周之际之所以会出现政治制度与文化形态上的剧烈变化,是因为在周人的文化精神中有着极为可贵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源于周人从立国到灭商后面临的艰难处境,其中含有重要的敬德与保民思想,成为周代一切制度的出发点与宗旨之所在。  相似文献   

20.
《周颂》是西周特定时代之特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诗篇,具有突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周颂》中的周初诗篇强调继承文德、保守天命,体现了周初统治者突出的敬业意识;而西周中、晚期《颂》诗则只强调求福禄于神祖。这反映了周代统治者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的思想和精神状态。《周颂》宗教色彩、神灵意识淡薄,抒情、描写多针对现实,具有突出的理性特征。这种理性特征是西周思想文化背景的反映,它与《尚书》等史籍中所反映的西周统治者的理性思想是相符的。《周颂》在艺术形式上显示出中国诗歌在形成之初的诸多原始性特征,这与《鲁颂》《商颂》形成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