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3月中旬,由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引发我国各省市地区大范围的抢购食盐事件。通过对受众在抢盐事件中的信息接触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为避免谣言传播泛滥,针对感染者应及时公开信息,针对易受感染者应提高公众媒介素养和公共知识水平,针对具有免疫能力者应发挥媒介意见领袖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强化了谣言的传播速度、广度和渗透强度,也使谣言具有更大的破坏性。近几年,由谣言引发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分析最具代表性的"十大网络谣言",可以看到网络谣言传播具有意图多元、有限理性、临时新闻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应从明晰谣言产生根源、建立预防体系、提高大众媒介素养等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公共媒体与自媒体两种媒体形态存在于同一社会场域中,对于重大突发性灾难报道的视觉传播处理,或理性冷静,专业意识强烈,或人情味儿十足。以NHK(日本广播协会)为代表的日本公共传媒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成为维系国民精神和秩序的公共平台;以Twitter和Facebook为代表的新型自媒体力量从安慰文化的维度出发,以“治愈系”的口吻温暖发声,进行民间自救。  相似文献   

4.
作为新一代的互联网应用,微博以其强大的开放性、简单的操作方式和较低的进入门槛等特点在我国发展迅猛。但与此同时,各种谣言借助微博传播也十分普遍。对此,本文以日本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微博时代谣言泛滥的具体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微博时代谣言的控制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5.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震谣言常见诸媒介.本文从地震谣言的公共属性出发,从受众和媒介两方面作了详细分析.一方面,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社会对生存环境的感知方式和社会心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地震谣言报道并未基于受众的感知和心理将地震谣言视为公共事务加以报道,因而出现了一个媒介舆论和公众话语的鸿沟.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根由在于我国新闻实践在向公共新闻的转变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无法与公众的要求同步.  相似文献   

6.
彭涛  陈丽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3):98-101,122
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而这些事件中,谣言起着极大的反作用。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对这一事件中谣言的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试图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减少谣言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宜宾学院学报》2016,(8):97-103
主持人作为一种传播主体,在传统媒体时代显现出一种专制的色彩,很容易发挥传播效力。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拥有发言权,主持人若想保持其原有的传播效力,就必须深入了解互联网的链接特性,从运用帕累托定律、偏好链接等方面扩大主持人传播力。但是,主持人"链接"特性的稳定性与脆弱性并存,我们需要通过牢固树立枢纽节点的党性觉悟和提高各层级的媒介素养规避主持人链接特性的险性面。  相似文献   

8.
在雅安地震发生后的十数天里,各路谣言四起,探究谣言的发生机制和传播机理,不难发现,灾难事件中信息的不确定性,政府和民众信息的不对称性、社会集体情绪的不安定性给了谣言传播空间。因而,各级政府要增强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透明度,尽量做到信息的多渠道、多阶段、多方联动公开,让谣言消失在阳光下,在信息公开中建构政府、网络、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
乌鲁木齐"7.5"事件作为一起典型的公共危机事件,给新疆各族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也损害了新疆的声誉。鉴于此,本文从受害者、媒体、非营利组织、教育部门等角度,对如何应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虚拟灾难尤其是谣言会对旅游地公众产生极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旅游地的发展.根据虚拟灾难的时序及危害程度可以描绘出虚拟灾难生命周期图,并将其划分为五个不同的阶段.文章在分析虚拟灾难对公众行为、心理影响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8年“海南9·13海啸”谣传这一具体实例的分析解读,提出“树立危机意识、建立预警系统、建立沟通机制、注重危机公关和采取多种措施”等对策来减少虚拟灾难对旅游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网络时代的到来,催生了网络影视文化的兴起。其中,网络电影越来越受到传播者的青睐,成为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本文以网络电影及其传播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爱奇艺上上映的"海昏侯墓"系列电影为例,介绍并分析了网络电影的内涵、传播特点以及"海昏侯墓"系列电影的传播力,以期为未来网络电影的有效传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网络谣言在高校的传播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只有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才能阻断、消除网络谣言的影响,有效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3.
媒体是灾后心理干预中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对公众进行心理抚慰应把握好报道的“节奏”和“平衡点”;提供全面信息,进行认知调节,指导公众正确归因;主持人、记者应善于移情和共情,激发公众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灾区接收信息的唯一大众媒体--广播,利用先天的危机传播优势,在救援中建立起独特的媒介议程,以快捷的行动力承担起连通灾区内外信息渠道的功能,有效地推进了危机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在媒介文化语境下,“吃播”这一外来的文化形态在我国发展成熟,其在丰富受众精神视觉的同时,也存在传播上的误区及对传统主流文化的挑战。文章通过介绍媒介文化语境下“吃播”的形成及内容生产原则,从依赖受众流量实现资本运作的劳动异化、基于感官刺激获取受众青睐的审美异化、仪式氛围刺激“虚拟需求”的消费异化三个方面,分析了媒介文化语境下“吃播”带来的传播异化问题,最后从“吃播”主体发挥自身的社会正向价值、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及认知能力等方面提出对应的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6.
如何成功地应对各种危机是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危机,媒体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公众获取最新信息的最有效、最权威的途径。要使政府的真实声音和有力措施传达给公众,媒体在危机下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奥运福娃"的形象设计引起争议,其背后折射出民族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两难境地。在跨文化传播中,应该坚持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注意文化的多义性,消除经济力量的负效应,促进跨文化传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发展政务微信已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议程设置视野。政务微信有效传播取决于值得信赖的信息源和可被理解的传播技巧两个方面。"广东教育"微信通过准确定位自身目标、坚持"内容为王"、充分利用多元化媒介和灵活有效的传播技巧、科学有效地应对舆情等方式,增强了"广东教育"微信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对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政务微信有效传播提供了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5W传播理论,以加快“福茶”品牌建设为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茶文化传播的传播者——政府、传播内容——福建茶文化、传播媒介——“福茶”品牌、传播对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费者、传播效果——福建茶文化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提出以“俭、清、和、静”为精神内核的福建茶文化,指出政府、茶企、闽茶工匠是“福茶”品牌的有力传播者;在分析福茶”品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成效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福茶”品牌建设对策,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茶文化有力传播。  相似文献   

20.
笔者以"4·28"胶济铁路重特大交通安全事故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的内容分析法,依据<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扬子晚报>三份报纸的报道内客,分析媒体所建构的政府的危机传播策略.研究后得出:政府针对"4·28"胶济铁路交通安全事故运用的危机传播策略比较适宜,但政府在危机中与公众的沟通并不畅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