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先论述了苗族习惯法的四个特点,在此基础上,辨证地分析了苗族习惯法,指出苗族习惯法中的优良传统固然对苗族社区的发展起了很长久的促进作用,但也应同时看到其不利的面,文章最后人为要努力把习惯法的优秀成果与发展市场经济接轨,通过发展经济,教育和吸收兄弟民族优秀成果,加速苗族的传统习惯法向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3.
苗族是中国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一个散居于世界各地的跨国民族。在其漫长的民族历史发展以及与外来民族交往过程中,苗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得到不断改进和更新,创造了丰富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从而使苗族经济文化生活在法律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试以民族学与法学的某些交叉理论和原则为基础,从基本的法律制度角度诠释苗族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之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4.
苗族历代先民们积淀下来的民族规则决定了现代苗族人的行为,当这些留传下来的苗族习惯法中所蕴含的某些价值同国家刑法的某些立法追求相契合时,苗族习惯法就会在无意中起到补充国家刑法,预防某些犯罪发生的作用。榔规又称议榔,苗语称为"构榔","构"有"议"、"说"等义,更有"咒"、发誓之内涵。"构榔"一词,可简明地说是"议约"或"议定公约",又有"集体发誓"或"组织决定"之意。在苗族社会,寨老是起支柱作用的社会组织,他们是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庙语称为"娄方"。寨老细分为理老、活路头、牯脏头和鬼师。  相似文献   

5.
史料证明彝族是开发我国大西南的重要民族之一,也是创造古巴蜀文明的重要民族之一。从鱼凫时期和杜宇时期不难看出古蜀文明史的源头与彝族文化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三星堆出土的实物为证,青铜纵目人面具让蚕丛纵目的典故定格下来,并与《查姆》中描述的人类发展的三阶段吻合,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在彝族经籍和民俗活动中可找到其对应,青铜神树和青铜雄鸡可运用彝族史料、彝族神话传说及鲜活的文化民俗来解读其中所蕴涵的彝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6.
根据清代的法律,雷公山地区苗族民众之间的争讼适用当地的苗族习惯法,习惯法中的惩罚方式主要是血亲复仇、死刑制度和财产方面的处罚。婚姻法中的游方制度、结婚制度和离婚制度都与封建时期的国家法有非常大的区别。存在独特的讲理和神判等程序方面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苗族传统的典型器物吊脚楼、火塘、芦笙柱,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结果,蕴含着这个民族已经存在的价值、信念、规则,是儿童民族文化习得的重要场域。探究民族所特有的器物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营造的儿童民族文化习得场,应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8.
苗族服饰代替了文字的功能,它是苗族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和信仰的视觉再现。苗族人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形式,通过服饰展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情爱信仰、原始而古朴的图腾意识及生命感悟。苗族服饰不是简单的民族工艺品,而是积淀着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文化趋同的今天,让苗族服饰在保持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美术工作者们的应尽责任和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纠纷的数量激增,现行环境纠纷解决机制的实际运作成效不如表面的制度设计。反观贵州苗族地区习惯法,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纠纷解决起到了有效作用,对其进行调研和思考能获得些有关我国环境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山学院学报》2014,(4):74-77
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是当前法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法律多元理论的支撑下,学者们探讨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对立与统一,寻求民族习惯法研究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作者通过对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回龙村的调查发现,民间纠纷调解是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综合作用的过程,是国家法与少数民族习惯法进行良性互动,解决民间纠纷、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秩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苗族文化的形成与其不断的迁徙有很大的关系。而迁徙的原因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压迫外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它的社会经济文化类型是介于农耕和游牧之间—“既耕且游” ,形成了独特的苗族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各少数民族在不断地认识事物及相互社会交往中形成了以数字、刻木、草符为载体的法文化符号体系,在无文字状态下的习惯法律生活中加以使用.这些符号体现在契约订立、婚姻、家庭、刑罚标准、纠纷解决、所有权保护等民族法文化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族群的核心符号体系以生死关怀为元话语,即"话语的话语";这种元话语典型地表现在作为人生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仪式中。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仪式深度反映人与神、生与死、先祖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丧仪展演把苗族社会的灵魂观念和社会活动勾连起来;灵魂观念既为社会活动提供指导,自身也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得到创造性的复制。文章拟通过对西江丧仪的展演过程、丧俗禁忌、符号象征等进行历时性分析,透视西江苗族社会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符号,同时也在器用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原生论"与"工具论"的"二元和谐"。  相似文献   

14.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古老的苗族有着悠久的龙文化,苗人对龙的崇拜源自祖先崇拜。龙的身影常常出现在苗族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里,是苗族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龙带给苗人源自祖先的护佑,苗人在龙的身上寄予幸福生活的希望。苗族龙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丰富了整个中国龙的内涵,增强了中国龙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积淀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方方面面。苗族巫文化对苗族舞蹈的产生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在巫文化的影响下苗族舞蹈可视为不同形式的巫术行为。二、舞蹈是苗族巫术鬼神观念的载体。三、苗族巫文化体现于苗族舞蹈的内容与形式中。  相似文献   

16.
远在五千多年前,以女娲、蚩尤为首的苗族先民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开创了璀璨的三苗文化,从此,苗族先民文化和中华文化开始了水乳交融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符号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号总是与文化的意义相连,这个意义存在于参与文化对话的对话者的价值观念与精神意识中,通过他们的对话互动使得符号的社会信息、社会情感与态度的文化意义得以展示、认同与强化,反映了一定时间与空间中人类社会相对稳定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与情感诉求。人以符号为媒介,通过符号的对接,实现文化的对话,符合对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对话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逐步走进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8.
欧艳君 《教师》2013,(13):27-28
在苗族雄厚璀璨的文化中,苗族鼓舞是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是苗族祖先在无文字的文化环境中,通过口传心授留传给子民的一种蕴含着苗族同胞几千年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审美情感的艺术瑰宝。苗族花鼓舞又叫打花鼓,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民间舞蹈。2006年5月20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苗族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  相似文献   

19.
族群习惯法文化对人实施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在人的可教育性原则基础上促进人在良好秩序中得以生长,而这一自身生长的过程是通过族群习惯法文化对其教育的多层面来实现的。这些多层面教育依其性质的积极性而定依次为:寓教于惩的威慑教育、寓教于导的劝导与引导教育、寓教于信的信奉教育。族群习惯法文化对人的多层面教育的相互结合,促使族群成员内化并生长出一种能促进社区和谐的道德观念与道德信念,以“一种行动的意识”,设计与选择自身行为,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建立起和谐的天地人关系。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障,正在我国如火如荼地推广.这种新理念、新模式的本质是生态经济,核心是资源和环境.循环经济在我国民族地区推广时,当地的生态习惯法起了何种作用?通过对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的调研,发现良性少数民族习惯法对循环经济的建设、推广起保障作用.同时,循环经济如能结合传统习惯法在当地得到有效运用,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带动也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