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人教版教材分三个阶段编排,第一阶段是在一年级上册,主要让学生学会认读整时和儿时几分,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第二阶段是在一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就是本册认识秒。  相似文献   

2.
在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中,有关时间的学习被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认识钟表",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看整时和半时,初步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第二阶段,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主要是让学生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第三阶段,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时、分、秒",主要教学  相似文献   

3.
“认识时间”是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内容,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它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教材将“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放在一年级进行教学。从编排体系来看,分两段安排:第一段安排在上册,认识整时和半时;第二段安排在下册,认读几时几分,知道1小时:60分。“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上难度较大,凡是教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师都说难教,学生难学,错误率较高。既然大家都说难,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笔者分析有如下原...  相似文献   

5.
“作息时间表”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时分秒”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了“几时几分”和“秒的认识”基础上教学的。教材中设计了学生制作作息时间表的活动.意在通过活动让学生解决简单的求经过时间的问题,体会“时刻”与“经过时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正>一、说教材《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二、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认识时分的基  相似文献   

7.
关于认识“时、分、秒”,教材是这样表述的:“钟表上时针刚走过数几,分钟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几分。”如何让这段文字内化成学生的理性认识。通常的作法是教师出示数个钟面图形,显示不同的时间让学生辨认。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当分针位于钟面上“6”字前面时,时针靠近的刚走过的数字,学生大都能准确读出钟面上显示的时间;当分针走过  相似文献   

8.
“钟表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分别于一年级上学期教学整时和半时、一年级下学期教学几时几分。其最终教学目标定位为: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读钟面所表示的时间,并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相似文献   

9.
“时间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被安排在三个年级段进行。一年级认识钟面;二年级认识时、分、秒;三年级认识年、月、日。教材对这一知识点只是进行了概念性描述,没有谈及具体的计算时间的方法。而时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却十分广泛。有没有一套行之有效,能让学生很  相似文献   

10.
教材分析: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习了“整时”、“半时”,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习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11.
万邦君  李莉 《山东教育》2005,(16):46-47
“认识时间”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的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是使学生认识钟表面,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60分。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正>小学阶段有关时间单位的教学,包括“钟面的认识、认识时分、认识秒、年月日”,集中安排在一至三年级。人教版数学教材在“年月日”单元后面设置了两则“你知道吗?”小栏目,内容如图1。  相似文献   

13.
李德 《广西教育》2008,(16):30-32
一、教材分析《秒的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课件的演示到呈现方式,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相似文献   

14.
江秀梅 《青海教育》2013,(11):77-77
一、说教材“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4—87页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2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联系日常生活认识钟面上的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秒”的教学奠定基础。在认真解读新课标、钻研教材、分析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年龄特点后,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缘起时间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北师大版教材把时分认识这个内容安排在两个阶段教学,在第一册安排了"整时半时的认识"和"快几时和几时刚过的认识";第二阶段是第三册安排了"时分认识"。时间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与学生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丰富多样;第二,钟表结构复杂,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一次教学展示活动中听了甲老师的一节第三册"时分认识"的课,教学片段如下:(一)谜语引入(略)(二)研究钟面1.教师提问:关于钟面,你知道些什么?请大家仔细看看,说  相似文献   

16.
<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样教育也因信息技术而改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学能增大课堂的容量,及时反馈学生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认识时间”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认识钟表和整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与几时半,并为以后学习“秒的认识”打下基础。本节课是在教师使用智慧黑板,每一位学生拥有一台平板电脑学习终端的环境下进行的智慧课堂教学,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师生即时互动。在学生解答问题后,  相似文献   

17.
"时间教学"在小学作为"常见的量"编入教材中的内容主要有:认识钟表,时、分、秒,年、月、日,24时计时法等,这些知识分别以"小单元"编排在一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教材里,与旧教材内容相比,粗看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相似文献   

18.
禤理洁 《广西教育》2011,(19):34-3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3.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19.
<正>“24时记时法”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能正确读出钟面上整时和非整时的时间,知道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本册教材安排“24时记时法”的教学,意在进一步增进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使他们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时间,能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转换,并会求简单的经过时间。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 《认识钟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基础。同时,时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时间,合理利用时间,使他们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