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方式主要表现为顺从性接受、认同性接受与信仰性接受三种。顺从性接受作为一种非理性接受,包括从众性接受和服从性接受,是认同性接受和信仰性接受的基础;认同性接受作为一种自觉接受方式,分为情感认同、利益认同和价值认同,是顺从性接受向信仰性接受发展的桥梁;信仰性接受作为一种高级的接受方式,是顺从性接受和认同性接受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包括认知接受心理、情感接受心理、意志接受心理。接受心理障碍亦包括认知接受障碍、情感接受障碍和意志接受障碍。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因素,教育者角色定位不准、威信不高,环境影响是接受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优化途径主要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接受心理的基本理念、接受心理的过程、接受心理的环境等。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接受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接受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影响和制约投射到接受主体的内心,便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接受心理。本文将接受心理分为认知接受心理、需要接受心理、情感接受心理、行为接受心理四种基本类型,并探讨了各种接受心理在受教育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在于接受,接受的效果如何又取决于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接受过程中,其思想道德教育接受障碍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的思想障碍和教育者行为方式引发的接受障碍两个方面。满足接受需要,培育接受情感,发挥接受能动,注重接受差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接受程度的有效方略。  相似文献   

5.
接受研究就是侧重于研究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的意向性选择。董仲舒对荀子的逻辑思想意向性选择主要表现在"类推"的认识方法和"名实"思想两个方面,分别体现出两种接受方式:顺接受和逆接受。董仲舒这种接受取向受先秦哲学在汉代的转向以及董仲舒对"天"的哲学建构影响。本文从接受学视阈出发,厘析、考辨、梳理他们之间的学说承继关系,论述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创造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苏轼对韩愈的接受是韩愈接受史中重要的一环,迄今为止,学界尚缺乏关于苏轼接受韩愈的深入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韩愈的人品与学问的褒赞与接受。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苏轼对韩愈的接受是韩愈接受史中重要的一环,迄今为止,学界尚缺乏关于苏轼接受韩愈的深入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韩愈的人品与学问的褒赞与接受。研究苏轼对韩愈的接受具有多方面的重要的学术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品味”的审美心理过程及特征邓新华关键词古代文论;品味;审美心理;过程;特征西方现代接受美学在研究读者艺术接受活动时,曾概括出多种接受模式,如水平接受、垂直接受、个体接受、群体接受等等。中国古典美学对接受方式的探讨尽管还没有达到象西方接受美学那样严密...  相似文献   

9.
论文学的意向性接受图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接受是一种意向活动,对文学的接受主要是一种意向性接受。它具有主观指向性、实用功利性、关注历史语境等特征。这种接受图式表征为批评性接受、借鉴性接受、实用性接受和背离性接受等形态。而审美性接受是与意向性接受有别的另一种接受图式。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中,接受主体不同的接受心理,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接受结果。本文力求通过对心理过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接收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为优化接受心理,预防不良接受心理的产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研究、接受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前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作为文学理论的一个流派,它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文学作品本身转移到读者的接受上,是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依据的独立的理论体系。接受美学以现象学和解释学为理论基础,核心概念“未定性”、“具体化”和“期待视野”等均从现象学或解释学中直接移植过来。笔者认为,借鉴接受理论,回到接受美学的这些基本概念上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问题是很具启发性的。一、“未定性”:接受的一个重要前提接受美学认…  相似文献   

12.
受教者在道德教育活动中的接受问题,是过去道德教育科学研究与实践操作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本文从道德教育接受者的接受新视角。解析了道德接受的内涵,提出了“以我为主”是道德接受的基本规律;“我的需要”是受体接受道德教育的驱动力;“我的情感体验”是道德教育接受活动中正负效应的关键等新观点。这将有利推动如何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这一难题的破解。  相似文献   

13.
变异修辞接受是变异修辞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变异表达和接受构成了变异修辞活动的两极。变异修辞接受是指接受者对超常规表达进行信息解码,是言语变异表达的修辞效果实现的过程。由于接受主体的先在经验、认知能力的差异,接受发生的时间、空间的不同,变异修辞接受的个体性突出。  相似文献   

14.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从接受理论来看,是缘于忽视了接受主体的个性特点和需要,从而表现为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不理想,革新势在必行。由此,从接受理论角度,应在接受主体需要和接受主体差异及激发接受主体意识等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5.
陈相伟 《教育探索》2006,1(3):63-65
任何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既离不开主体的审美创造,又离不开欣赏者(接受主体)的审美接受。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只有经由审美接受的过程才能最终体现出来。艺术的审美接受是一种接受主体精神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欣赏过程。艺术的审美过程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艺术作品,二是接受主体(欣赏者)。艺术的审美接受中投入了接受主体的全部心理因素且这一过程是一种情理交融的体验过程,内含多种心理现象。艺术作品包含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三个层次:与这三个层次相关的则是接受过程中主体的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三种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道德接受是由传导者、道德接受客体、道德接受媒介、道德接受主体组成的结构系统。该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道德接受的主体心理机制:道德需要是道德接受的动力机制;内化和建构是道德接受的运行机制;情绪体验是道德接受的催化机制。  相似文献   

17.
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要改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状况,就必须肯定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的主体地位,借鉴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进行深入的研究。文章在简述接受理论后,认为接受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主要有:要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区分接受主体的层次性,重视研究主体的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18.
接受修辞是一门年轻的课程。修辞表达和修辞接受构成修辞活动的两极,二者统一在同一的言语交际过程中,又各有不同的角色分工。本文试图从修辞接受的社会心理、社会交际、接受主体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说明修辞接受所具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接受活动 ,是接受者出于自身的需要 ,在环境的作用影响下 ,通过某些中介对接受对象进行反映、选择、整合、内化、外化、行为多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完整的活动过程。它的最终结果是形成精神形态和行为形态相统一的人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 ,接受活动突出表现为两大矛盾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活动突出表现为两大矛盾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与接受者外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在社会中进行 ,无时无刻不受到来自外界 (包括接受对象、接受中介、接受环境等 )的…  相似文献   

20.
文学经典的接受存在于读者的阅读接受、批评家的阐释接受和作者的创作接受中,而长期以来的创作接受研究则相对滞后。鉴于此,本文以传奇经典《牡丹亭》为例,论述经典创作接受研究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认为创作接受研究在被接受对象和接受的具体表现上有着难以指认的诸多困境,因此,只有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寻找具体的路径切入来进行深入分析,才能充分发掘和展现经典创作接受的多方面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