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面对二战后世界主题转换,世界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的形势,中国推进“两制”的关系的理论创新和发展,而美国从其国家利益和全球战略出发,在“两制”关系上,死抱冷战思维,并利用一切手段、一切可能钳制和牵制中国,无视多样性和差异性,继续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强制推行美国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和实用标准。  相似文献   

2.
组合选择题是近两年在选拔性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1993年的全国高考政治试题中就有两道,如第8题:“据最近美国《纽约时报》披露,美国为保持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地位,不惜将自己集团内的西方盟国视为‘潜在的敌人’,提出尤其要警惕从欧洲、日本和其他地区出现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这说明 ①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②国家利益是国家之间关系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美国自身及国际政治的内外视角,从近期与长远、正向与负向、部分与整体等层面对美国新世纪“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战略作了客观全面地分析,认识到,“先发制人”战略尽管在短期内强化了美国控制世界权力资源的能力和单极主导地位,但从长远上将削弱美国的世界影响力,也会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4.
两伊战争是美苏冷战格局下一场冷战烙印较少的局部战争。美国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表面上宣布"中立",未直接参与战争,但却实行"弱势均衡"外交政策,影响两伊战争的进程和态势。根据两伊战争进程,分三个阶段对其政策进行分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怎样通过外交和间接介入战争实现其国家利益。并指出美国对两伊的政策造成了战争延长,削弱了两伊实力,加剧了阿拉伯世界分裂,改善了以色列安全环境,强化了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存在,诱发了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观教育,从显性的“贸易”与“世界和平”、隐性的“民主价值”角度引导学生清晰界定国家利益的核心,分层次、成体系,区分国家利益的重要程度和实现次序,将其放在历史和现实的环境中,研究、探讨国家利益生成与变化过程。对学生存在困惑和认识模糊问题,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与清晰呈现的事实细节,帮助学生消除疑惑,形成对美国国家利益的正确判断。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利弊权衡,分析现实的政策影响因素和形成过程,形成反思型的价值判断。为使学生全面看待国家利益,教学过程多元拓展,引导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与批判,从反对者的视角反思美国利益实现面临的阻力和障碍,促使学生更理性地看待世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意见。  相似文献   

6.
二战前夕,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该法案要求美国政府不干涉国际事务,孤立于国际事务之外,以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但由于法西斯势力猖獗,世界和平日益受到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以罗斯福为代表的务实派对美国的国家利益进行重新定位,努力排除孤立主义的影响,及时修改了不合时宜的“中立法”,加入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在任职期内,美国总统威尔逊总结了以往美国外交中民主、自由等传统思想,形成了建立在美国利益基础上、以"拯救世界"为目标的"理想主义"思想。作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他必然要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在一定条件下,威尔逊可以实现他的"理想主义",在伪善的面具下,反对英法委托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主张不干涉俄国内政;但当外部形势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利益时,威尔逊已经顾及不了那些"道义"上的理由,伙同日本出兵干涉俄国苏维埃政权,为美国谋取最大的利益。这是由他的阶级本质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美国介入台湾问题,最根本原因是其国家利益。冷战时期,出于抗衡、遏制共产主义的需要,美国出兵台湾海峡阻挠中国解放台湾,开始介入台湾问题。冷战结束后,为实施其全球霸权战略,遏制中国发展,美国强化对台湾问题的介入,阻挠中国的强大和统一。但中华民族之根本利益和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客观要求,使统一问题不能久拖不决。美国对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政策潜伏着风险。美国的国家利益要求其谨慎处理台湾问题。  相似文献   

9.
纷纭复杂的外交政策问题以国家利益为焦点便可以变得有条有理,只有用国家利益的概念才能解释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本文通过对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界定,分析美国国家利益确定的依据,最后阐述美国国家利益与美国对外政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尼克松于1969年春入主白宫后,从美国国家利益出发,采取务实态度,逐渐改变鹰派立场,调整美国对外政策,收缩美国在海外驻军,结束越南战争,在世界上推行缓和外交。1972年2月,尼克松成功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历史性突破,是隔绝走向交流、对抗走向缓和折点。此后,中美建交,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不仅对中美两国的发展,而且对世界结构性变化,对世界和平和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国现行出入境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日益突显,严重削弱了出入境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文中针对时弊,探究进一步重构和完善我国出入境法律体系的有效途径,以推动我国出境管理法制建设健康发展,能够切实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利益是驱动中国对外关系最基本的因素,也是中国外交关系研究中的核心命题,如何解读中国国家利益已经成为国际关系学者争论的焦点。从理论上阐释中国国家利益内涵、属性以及国际关系中实现的三分性,对中国在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活动中,坚持国家利益三分性态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杜鲁门政府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援助,服从于其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需要,开启了战后美国援助印度的序幕。在冷战背景下,影响美国对印度援助的因素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民族平等权益正是在民族的政治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对某一个具体民族来讲,争取民族平等,构建和谐的生存环境的过程就是该民族政治生活的过程。对杂居共存的多民族来讲,营造平等、团结的民族关系的过程就是各个民族的政治生活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民族平等问题实际上就是弱小民族的权利获得问题,此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民族的政治生活过程。在一个唤醒人们的权利意识和提倡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民族干部的要求应该发生变化,应该趋于更具体化,更细化。我们应该养成把民族权利的实现程度与民族干部的能力提高联系起来考虑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概述了国家主权的起源与内涵,并分别从全球化、一体化和国家干预三个不同角度分析了当代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受冲击的状况。全球化使国家主权“被动”让与,一体化是国家主权的“主动”让渡,而国际干预则是国家主权在外在压力“主动”干预下的“被动”让与。三者对国家主权的“作用力方向”不同。本文认为,国家利益原则应当是最高原则,国家主权必须为国家利益服务。最后,对其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弱化与强化并存、国家主权的多样化,将成为主权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中,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得到普遍确立。但在我国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致使检察机关不能依法代表国家或社会公众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近年来.我国各地检察机关根据现实需要,进行了支持起诉和督促起诉的实践探索。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检察职能的有益延伸和制度创新。也有人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存在公权干预私权之嫌。笔者认为.检察机关支持起诉、督促起诉是在我国现有立法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缺失情况下的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一种“曲线救国”.这种制度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但是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和司法实践的不断丰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的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势在必行.以满足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切实需要.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的行政效能管理受到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体现出不同于一般地区的行政管理特征.民族地区要实现行政效能改善,就要从政府理念、行政体制、科技水平、历史传统、民族宗教诸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根本性的改革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肯尼迪政府时期,第三世界成为美苏争夺的重点,被视为"民主橱窗"的印度成为美国优先援助的对象,战后对印度的开发援助达到高潮。肯尼迪政府对印度的开发援助,更多是从意识形态、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的视角来考量。  相似文献   

19.
孙子的利益观是一个结构比较完整、内容比较丰富、逻辑比较严密的思想体系,包括三个层次、三种关系处理和三个实现路径。孙子的利益观对当前我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启示在于:以国家利益为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指导原则;在追求自身国家利益时应充分考虑他国利益;通过和平发展来谋取合理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0.
国家利益实现问题在国家利益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三大主要流派的现实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建构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国家利益实现的不同的框架和视角,并对中国国家利益的实现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