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当前部分高校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现象,分析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解除克服高校职业倦怠的若干策略,旨在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师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对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学效果和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分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几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预防和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并希望引起社会各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南京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当今压力型社会的一个主要话题。通过对南京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研究,发现高校教师这一知识型员工已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问题最为严重,情绪衰竭问题也较严重,去人格化尚不严重,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发展势头。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并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与高校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本研究为探寻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调查获取227份有效问卷,了解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情况和严重程度,然后测度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分值,最后,运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文化程度、职称、科研压力满意度、月收入和高校制度公平性对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有显著影响。文化程度越低、科研压力越大、月收入越低以及高校制度越不公平,将导致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加剧;职称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建议高校合理安排科研工作量和考核制度,提高高校教师待遇并完善高校管理制度,提高制度公平性,从而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促进高校教师高效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教师因此而产生的职业倦怠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而民办高校教师由于与公办高校教师在待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倦怠现象尤为严重。本文选取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从人口学角度分析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在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低成就感三方面的差异,并通过回归分析来确定对江苏省民办高校教师影响较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进行施测,在描述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社会支持对于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的积极作用。结果发现,重点高校教师存在较严重的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是职业倦怠的重要预测源;社会支持在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职业倦怠现象不仅在社会众多职业中存在,而且也在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往往对工作和生活处在一种过度压力和挫败感中,身心感到疲惫。这种现象的产生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并且在应用型大学英语教师及教学中更为明显。文章拟从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教学因素三方面揭示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探讨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从以前的研究可知职业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职业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的影响可以体现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不同的维度上。为了提升高校教师职业自我效能感,以降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在考虑到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之后,可以从高校教师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着手,共同营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克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9.
考察高校教师工作家庭冲突与职业倦怠两者间的关系,为预防和减少高校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依据。采用工作家庭冲突问卷和职业倦怠量表对525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职业倦怠和工作家庭冲突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倦怠总分与工作家庭冲突各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进一步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家庭冲突对职业倦怠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工作家庭冲突是影响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文章首先以赣州市某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然后从社会层面、高校层面和教师层面分析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最后提出了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资本视角来看,造成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教师的社会关系难显优势,社会资本中的信任、规范、社会网络等因素的不良或欠缺,导致其社会资本贫乏或占有不足。预防与消弭高校教师职业倦怠,应注重高校教师自身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价值提升,增强职业倦怠的免疫力;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矫正社会失范,为预防与消弭职业倦怠提供制度基础;建立多元化的高校教师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为教师营造温馨的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2.
创新继续教育模式,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社会支持少,是最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社会群体中的一部分人.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会降低高校教师的工作热情,导致其厌生、厌教现象增多,影响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解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新现有的继续教育的模式,满足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帮助高校教师取得成功.创新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应该做到:创新继续教育的目标,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创新继续教育的形式,创新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创新继续教育的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3.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作为高校教师一分子的校报编辑人员,也存在着职业倦怠的现象。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调适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帮助校报编辑人员摆脱职业倦怠,从而提高高校校报的整体办报水平与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严重影响了高校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降低了工作成效。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一般是在社会支持不良的情况下,由不切实际的社会期望、过高的职业和角色压力以及较低的工作自由度引起的。因此,只有全社会形成对教师职业的合理期待,提高教师管理参与度,提升教师素质,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才能有效地缓解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5.
高校女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一支不可忽视的主力军。但高校女教师因社会压力、家庭和个体因素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为此,针对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对于改善高校女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比较普遍,成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学生和教师个人四个方面。社会对高校教师期望值过高导致教师的压力增加;学校的管理模式、校园文化和制度建设没有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导致教师的无助、管理学生的困惑;教师个人的人格特质也导致个人的职业倦怠。教师个人要通过心理暗示、学会适应、适当放松等策略提高心理应付水平,学校通过实施人性化管理、职业成长文化、顺畅沟通渠道改善高校教师的成长环境,帮助教师克服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7.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亚平 《天中学刊》2010,25(2):71-72
高校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之一.职业倦怠的产生不仅影响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同时也会对学生、学校乃至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文章通过对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社会及个人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改革高校考核与职称评定政策、加强教师定期培训工作等建议,并提出高校教师要坚持体育锻炼,加强自身修养,学会进行自我调适,从而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18.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曙钧  姚锐 《文教资料》2006,(29):22-24
现代社会,职业倦怠(Job Burnout又称职业衰竭、职业枯竭),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在职业枯竭逐渐成为“流行病”的今天,大多数人对它不仅缺乏必要的了解,也缺乏应对能力。高校教师群体是否遭遇职业倦怠现象,似乎尚有诸多分歧,如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对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话题的由来据中国人力资源网主持完成的《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结果》显示,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工作倦怠”现象正袭扰中国。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许燕认为,中国正进入工作倦怠现象高峰期,工作倦怠已成为社会“流…  相似文献   

19.
张玲 《教育探索》2013,(1):141-142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校教师存在明显的职业倦怠现象,其中情绪衰竭最为严重,紧随其后的依次为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包括:社会的高期望值与角色的高定位;办学基础薄弱,福利待遇差;教学工作量大,科研能力较弱;绩效滞后,缺少跟踪调查。缓解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包括:社会应降低对教师的期望值,建立民办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教师的倦怠心理;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要具备主动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傅端香 《高教探索》2015,(3):119-122
职业倦怠是指现代人在应对复杂社会时产生的亚健康的生存状态。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教师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在适应改革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通过对河南省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进行的实地调查,分析了不同性别、教龄、职称、学科类别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职业倦怠的成因,并从社会、组织和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了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