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行人教版高中教材对清末“新政”的叙述比较简略,在学习时学生可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新政”的时间。教材中没有明确和完整地交代“新政”的起止时间。自1901年西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第一道“变法自强”的上谕始。到1911年清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先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所以“新政”持续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2.
最近,笔者听了若干节高中新课程“辛亥革命”一课的课堂教学,还连续观摩了具有竞赛性质的省、市级同题优秀课。笔者翻阅整理听课笔记时发现,这些课在设计处理和讲述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条件时,有一个惊人的雷同问题,即将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两个事件,简单地归结为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背景与条件。大致相同的表述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维系统治,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与三民主义、孙中山是不可分割的,是中国人追求政治文明的伟大尝试.本文立足于用好教材,对教材内容重新设计和整合.从政治文明角度审视清末新政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理解孙中山的民族革命理论、民主共和思想,深思辛亥革命的最终结局.备课应着力于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是实现近代化。因为只有实现了近代化,才能使中国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鸦片战争之后发生的革命、改革及其他爱国运动,在主观上或客观上都是不同阶级、阶层以及各种政治力量,为达此目的所作的尝试。其中,“清末新政”是近代化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然而无论是旧教材还是新教材,“清末新政”的内容都极为简单,其中某些评价还很不公允。这些恰恰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编写教材时应努力避免的。为此,笔者以“清末新政”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一、“清末新政”起止何时?“预备立宪”是“新政”内容吗?“新…  相似文献   

5.
依据新的《历史教学大纲》规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出现、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军阀割据下的中国政局”为学生阅读内容。不列入考试范围。但在“同盟会成立、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以及辛亥革命社会背景与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之间存在共时态相互联系。这种情况考生也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在“庚子新政”的不同时期,南洋华侨社会有其不同的舆论取向。以《南洋总汇新报》为例,从开始鼓吹预备立宪、反对革命,南洋华侨社会就对“新政”抱有期待,但“皇族内阁”出现后,南洋华侨社会舆论便不再对“新政”多加报导。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尚未灭亡之时,南洋华侨社会已经开始讨论清政府失败之原因。出现以上转变有多重原因,其中南洋华侨社会的特殊性质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15日至19日在武汉举行,围绕着“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这一主题,就辛亥时期的社会背景,革命、立宪与“新政”,历史人物,民国初年的社会变化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清末新政在文化教育方面废除科举制度,在军事方面编练新军,在经济方面鼓励重商,在政治方面设立咨议局。其结果必然是使清政府"走错房间",促使了辛亥革命的爆发,加速了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9.
读了辛亥革命的历史,人们往往会产生疑问: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把武装起义的重点放在华南沿海地区,为什么辛亥革命却首先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是起义策划重点的武汉爆发?为什么武昌起义在没有同盟会领导人指挥的情况下,一炮打响获得成功?1912年,孙中山应黎元洪的邀请到达武汉,在游览张之洞的祠宇奥略楼时曾说过:“以南皮(张之洞是直隶即今河北南皮县人,时人称之为“张南皮”)造成楚材,颠覆满祚,可谓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张之洞的幕僚辜鸿铭也说过:“民国成立,系孙中山与张香涛(张之洞号香涛)的合作。”在清末中…  相似文献   

10.
清末新军是清政府举办所谓“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作为清王朝的一支反动武装,在镇压人民民主革命、维护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秩序方面,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在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中,它的一部分却以清王朝掘墓者的姿态活跃在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武昌起义就是由湖北新军首先发难,继而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埋葬清王朝的革命高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1912年,列宁热情地赞扬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和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不愧为法国18世纪末叶的伟大宣传家和伟大活动家的同志。”这不只是指孙中山先生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慨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他提出的辛亥革命纲领“渗透了战斗的、真诚的民主主义”,体现了法国大革命已实现了的民主主义理想与原则,而且就纲领的制定、辛亥革命道路的选择来说,也同样借助于法国大革命的理论原则与历史经验。辛亥革命的爆发在这个意义上也可说是法国大革命掀起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12.
对于清末新政,尽管近年来出现了较为理性、客观的评价,但传统的“反动”、“骗局”说仍较流行。特别是在教学中,传统的观点对学生形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既不利于对清末新政的客观评价。也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教学中应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理性地看待清末新政,以便尊重客观事实,公允地评价清末新政。  相似文献   

13.
端方与那桐、荣庆被时人并称为"北京旗下三才子",是满族中比较优秀的人才,是清朝封疆大吏中的开明改革者,亦是辛亥革命之际清朝满族大员中名气最大的牺牲者。铁路是清末社会矛盾的焦点,亦是辛亥革命爆发的诱因之一。端方本是反对清廷的铁路国有政策,却不得不违心地去执行;其本身是反对革命的,却无意中充当了辛亥革命的催化剂,并成为一些革命党人邀功请赏的资本。因此,端方与清末铁路都成为了辛亥革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清末(即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湖南民变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其形式,既有抗捐抗税抗租与抢米风潮,也有秘密会社起事、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以及反洋教斗争等。这一现象,既是清末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同时也与当时湖南自然灾难频仍有密切关系。尽管这一时期的民变大多属于“原始”的反抗,具有自发性、分散性等特点和不足,但它对于推动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十年来的辛亥革命研究,在清末新政、革命派、立宪派、南北议和及其与辛亥革命的关系等最能反映辛亥革命实质内容的论题方面,都取得不菲成果。其中,论题不断扩大、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分析评价避免简单化等是其比较鲜明的学术特征。同时,研究中也有述多于析、学术略带碎片化倾向等不足。展望未来,诸如派别关系研究、地区研究、社会层面研究等将是今后学界关注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它结束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这场伟大的变革为什么会发生?导致这场革命爆发的推动力有那些?数十年来很多学者和历史爱好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到了诸多导致辛亥革命爆发的因素。本文在学界前辈研究的基础上,从晚清回国留学生对辛亥革命的贡献角度来探讨一下导致这场革命爆发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17.
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清末预备立宪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预备仿行立宪”,开始了预备立宪的进程。1908年8月预定9年内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附属法《议院法选举法要领》;1910年在立宪派的要求下将预备立宪期限提前三年;1911年设内阁,这就是“皇族内阁”。10月辛亥革命爆发,预备立宪也最终随清王朝的灭亡而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18.
启蒙、救亡与革命时代的终结-再论辛亥革命的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十年代以来,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出现了一些不同看法,也引起了一些尖锐的分歧,李泽厚提出的否定辛亥革命的论点是以“救亡压倒启蒙”为学术依据的,这一公式存在着学理上的缺陷,但不应全盘抹杀它的学术价值。辛亥革命是一场具有空前意义的伟大革命,同时辛革命又是一场结束了封建帝制,然而民主制度的计划痛苦流产的不成熟的革命,因此,从思想反思的角度上说,“救亡压倒启蒙”的公式并不违反历史学的基本规范,对辛亥革命的进行反思,同样需要重新检讨清末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课标鉴定(对学习内容的定位) (1)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章中,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部分内容是整章的开篇,也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问题导入,即以引导学生讨论告别革命理论能否成立为由头,结合国际、国内两个背景,围绕革命对象和革命主体两个力量展开论述,说明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指出告别革命是一个假命题。由问题导入和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