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一学年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因为异常繁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你觉得时间像穿梭般地流逝。不过,回想我参加国际交流学生项目的一学年,感受却远远不止这些。作为通过YFU(Youth Fo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Exchange)国际学生交流协会选拔的一名"学生使者",我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Watertown-Mayer高级中学,以一种完全深入到美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方式,真正体验了中美不同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方法,感受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名高中学生来说,一学年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因为异常繁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你觉得时间像穿梭般地流逝。不过,回想我参加国际交流学生项目的一学年,感受却远远不止这些。作为通过YFU(Youth惯For成自然Understanding Internafional Exchange)国际学生交流协会选拔的一名“学生使者”,我到了美国明尼苏达州的Watertown-Mayer高级中学,以一种完全深入到美国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生活方式,真正体验了中关不同的基础教育理念和方法,感受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因为公司外派工作的需要,我们在美国住过不算长也不算短的两年时间。感受美国,成了那段时间里我们有意无意的生活内容。美国究竟是什么样子?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视角,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感受。在此,我们愿意把我们眼中看到的美国和心中感受的美国告诉给大家。 一、感受大洋彼岸的商业 商业就像一面镜子,直截了当  相似文献   

4.
家庭学校已成为全球性的运动。美国家庭学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合法到合法并被公众认可的过程。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各州已相继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家庭学校的地位和培养人的作用,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组织有关的机构支持家庭学校教育。目前,家庭学校已在全美各州都取得合法地位。所谓家庭学校,又称为家庭为本的学校,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5.
【美国《纽约时报杂志》10月8日一斯报道】题:1995年美国儿童状况全美国15岁以下的儿童约有5700万,占全国人口的22%左右。其中白人约占79%,黑人占16%,亚洲人或太平洋岛屿人、美洲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或阿留申群岛人占5%。人口中约有12%是西班牙裔美国人。最近的资料表明,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42%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6%的家庭有4个或更多的子女。从1950年到现在,美国儿童生活在只有母亲的家庭中的人数增加了三倍,即从500万增加到将近2000万。而从那时以来,单亲人数增加了两倍,从大约400万增加到1200万左右。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大约26…  相似文献   

6.
今年暑假,我到美国游学了15天。时间很短,游览一些景点,参观了几所大学,并在一个普通美国家庭寄宿了两三天。在这次短暂的游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逛商场时和在寄宿家庭中,看到的商品十有八九都贴着“nlade in China”的标签。才开始,我内心很自豪,看,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制造的,说明我们国家已经很强大,商品已经遍布美国商场和家庭,并且价廉物美。难以想象,如果没有中国制造的商品,美国人能够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八小时以外》2011,(10):24-26
伊兰妮的反应代表了这一代美国人的真实感受。10年前,当美国人的骄傲与世贸大厦一起轰然倒地时,他们正在上学;10年后,他们已经长大,经历了从恐惧、困惑到适应和宽容的心路历程,他们被称为“9·11一代”。  相似文献   

8.
斯佳.奥哈拉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她的性格既复杂多变又饱满真实,可谓水火交融、不屈不挠。有时让人愤恨,有时让人同情,有时又让人佩服。她的性格形成除了受家庭的影响之外,也打上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烙印,我们在感受人物的真实性和典型意义、分析人物性格产生的背景的时候,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在人物性格描写方面的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9.
我在美国生活期间,对美国人对运动锻炼强烈的热爱感受很深.美国政府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学校重视体育教育,很多家庭都堪称"运动之家".父母带孩子观看体育比赛成为传统,家人以孩子进入校队为荣,学校里最受推崇的是在竞技比赛中为母校创造荣誉的人……  相似文献   

10.
在七十年代的美国,提起独生子女,通常总是被描述成一幅不受人欢迎的景象:自我中心,寻求人们的关注,任性,依赖性强。人们普遍把独生子女视为处境不利的儿童。据1972年盖洛普民意测验表明:美国80%的白人家庭,为了解救独生子女不利的处境,宁愿要两个孩子。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情况变了。据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统计,美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每个家庭平均有孩子数从1970年的2.5个降至今天的1.8个,独生子女家庭发展趋势日益增长,1970年独生子女的家庭占18%,到1981年则增至21%。其原因如下: 1.婚姻和家庭构成模式的变化。特别是离婚率空前的增加,夫妇晚婚和少要孩子趋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正经历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即所谓自十九世纪公共教育体系建立起来,教育领域里最深刻的变革。矛盾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美国家庭发生了惹人注目的变化,家庭成员比以往大大减少。据一九八○年的人口调查表明,美国家庭成员的平均数仅仅在三人以下,而且比传统的美国家庭更缺少稳定性。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口的大批迁移,有五到七百万人涌入美国,使美国家庭更富于多变的色彩。“双重”经历家庭的增加,为领取报酬不得不参加户外劳动的妇女的数量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美国家庭被称为"核心家庭",包含了先生、太太和孩子。今日美国的家庭一般有两个或三个小孩,只有极少的情况下才会有超过一个家庭同住一个屋檐下。美国许多家庭用民主政治般的方式来治理家庭,家中每个人都有发言  相似文献   

13.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独特的家庭之中,每一种家庭生活都是独特的"教育场"。要理解一个孩子何以成为这样的或那样的人,不深入到他所成长的家庭中去,不去感受他所沉浸在其中的家庭生活,是难以言尽其详的。把发生在周围的家庭教育故事演绎出来,正是为了把大家的眼光引申到一个个具体生动又样式迥异的家庭生活中,去品读和体悟家庭教育的真义。  相似文献   

14.
《家庭教育》2009,(11):19-19
主持:阅读让我们视野开阔,情感受到陶冶;阅读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阅读习惯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下面我们来看看杭州市东园小学(低段)评选出的书香家庭的小朋友们是如何阅读的,以及他们的阅读感受。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人家庭思想观念的开放,美国家庭模式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本广泛存在于20世纪上半叶的传统男主外女主内形式的家庭,在美国不再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未婚同居家庭、离异家庭、再婚家庭、异族通婚家庭以及同性恋家庭开始呈增长趋势。文章从社会的发展、科学和历史方面,论述了美国家庭模式变迁的过程及原因。  相似文献   

16.
薛涌 《成才之路》2009,(28):I0005-I0005
中国人对美国人有许多先入为主的看法。比如,美国人到了18岁就将孩子扫地出门,什么也不管;美国孩子没大没小,还叫父母的小名;等等。我不能说这都是些无稽之谈。不过。我还从来没有见过美国的孩子叫自己父亲小名的。但美国家长在支持孩子的教育方面,热情不下于中国家长。能支持多久,则要看家庭的能力。不过这里面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美国。即使是很富的家庭,家长在支持孩子的同时,也让孩子明白: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7.
1992年,美国家庭收养了206名中国孩子;到2003年,达到了6859名。十几年里,美国家庭一共收养中国孩子40326名。除了中国儿童以外,目前美国人收养比较多的还有韩国、俄罗斯、东欧和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孩子。美国家庭对收养的中国孩子都非常爱护。一位美国母亲写这样一首诗:“虽然不是我的肉/但又是我的肉;虽然不是我的骨/却又是我的骨;你尽管并非在我身上孕育/然而却又在我心中成长。”收养中国孩子的美国家庭有一半以上都希望让孩子了解、保持中国文化,让他们因为自己是中国人的后代而自豪。苏珊·福布斯女士结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前后收养了两个…  相似文献   

18.
吴靖怡 《留学生》2011,(5):56-56
来美国之前,我曾对美国有过不少幻想,也听说过各色各样有关美国人的评议和说法,而真实的美国和美国人到底什么样呢?此文便是我在美国实地生活,与美国人密切接触的真实感受。  相似文献   

19.
马兰霞 《家庭教育》2007,(7S):60-61
每个孩子都生活在独特的家庭之中,每一种家庭生活都是独特的“教育场”。要理解一个孩子何以成为这样的或那样的人,不深入到他所成长的家庭中去,不去感受他所沉浸在其中的家庭生活,是难以言尽其详的。把发生在周围的家庭教育故事演绎出来,正是为了把大家的眼光引申到一个个具体生动又样式迥异的家庭生活中。去品读和体悟家庭教育的真义。[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家庭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家庭人际关系学,从“二人世界”到“三口之家”,从“核心家庭”到“三代同堂”,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幸福指数直接相关。每个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在追求着两个字:“幸福”。幸福是什么?对家庭而言,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状态,又是一种内在品质,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内心感受。外部状态易得易失,内在品质却相对稳定。家庭的物质是外壳,精神是内核,没有内核的外壳容易破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