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摘抄学生:费炜国 摘抄寄语:这句诗告诉我,要多读书,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让自己的思想永葆鲜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3.
宋人朱熹有一首著名的绝句《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4.
宋代理学家朱熹有首七言绝句《观书有感》,其中有这么一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这里把它化用而来,引申开去——前一句指语文素质、语文的考试成绩,后一句指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即要想提高语文素质,取得“清如许”的好成绩.必须有来自于“活水”的“源头”——阅读。  相似文献   

5.
《观书有感》这首七绝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哲理诗”的代表之作。诗人观书有感,借物喻人,用源源不断的活水使得方塘清澈如许作喻,告诉我们要想心智变得更加开阔,更加敏锐,也需要不断地读书思考,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全诗通俗易懂,却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6.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以方塘作比,巧妙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全诗语言浅近,形象自然,是凝聚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  相似文献   

7.
这首诗既写得清新自然,又略带禅机,富有哲理情趣。然而,有的论有感于这首被人们广为传诵,奉为经典佳作的诗篇,“作于何时何地,缘何而作,一直令人费解,学人言之不详,颇多歧见”,因而在“登游三清山,观瞻三清宫”之后,撰说是“对其有了新的发现”,认定“朱熹这首《读书有感》诗(《朱公集》卷二为《观书有感》,该数处皆为《读书有感》,不知据何版  相似文献   

8.
严伯春 《师道》2006,(7):28-28
上课了,我直接点名学生读题《观书有感》。“知道作者吗?”“朱熹。”“还记得‘熹’的意思吗?”“早晨的阳光。”“用‘熹’组词。”“晨光熹微。”———这是刚在前面《游天然动物园》里出现的词。我说:“今天我们所读的朱熹的这首诗是否也如早晨的一缕阳光,把我们心里照得亮堂堂呢,现在我们来读诗。”学生一个个或沉静或略带夸张地朗读起来,在学生们把诗读通顺之后,我和学生交流起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我问学生:“知道诗写了什么吗?”“池塘。”“什么样的池塘?”“是很清澈很可爱的池塘。”“你说得没错。再读读诗歌,你能把作者笔下的可爱…  相似文献   

9.
丁运涛 《考试周刊》2012,(19):110-111
长期以来.多数学生反映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趣味性不高,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性太强,教学枯燥、乏味,太难学、太难记。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走出困境,使之成为学生爱学、乐学的一门功课呢?我认为,任何理论均来自社会实践,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首要的是应解放思想.大胆放飞我们的“小鸟”,让他们在丰富的感性世界里自由地翱翔,让他们亲身体察,耳濡目染;或者营造一定的氛同让他们去感知,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探索,就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为此,我创造了多种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作文,体验写作的快乐。  相似文献   

11.
想到这个题目.我颇有些踌躇:借用大学问家朱熹的读书体会,是不是糟蹋了这位圣人的文字?沉思良久,我认为不是,因为把《湖北教育》这本杂志喻为我成长路上的源头活水,是再合适不过了。  相似文献   

12.
沈文田 《语文知识》2003,(10):39-40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语词浅白,形象自然,是一首凝聚着作者多年读书心得的哲理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相似文献   

13.
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是如此设问的:这“半亩方塘”为什么这么清澈呢?并自答:因为有这源头活水不断地补充进来,才使得它这么清澈。朱熹用这两句诗来说明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用心观察才能发现源头活水,汲取源头活水,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从平凡的生活中去发现并提炼有价值的作文素材,  相似文献   

14.
许联英 《语文天地》2010,(11):35-36
宋代的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过这样两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就是,渠水如此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源头活水汩汩流出.不断注人。写文章也是如此,文章要想写得真实感人.富有新意.就要有一个长流长新的源头,那就是生活。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积累.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充实。  相似文献   

15.
李莹 《学周刊C版》2011,(2):10-11
《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这就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随意拼凑的若干主题的混合。但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教参.地方和学校都可以参与课程的开发和选题.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遇。如何切人...  相似文献   

16.
朱熹《观书有感》诗的写作时间究竟是哪一年,直接关系到对诗歌深刻意蕴的理解.有人认为这首诗写于 1176年,其实是虚构事实、误读历史材料的结果.因为这首诗在现代社会广泛流传,各种选本和教科书往往也予以收录,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辨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观书有感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天空的光彩和白云的影子在水中晃动徘徊。问这小小池塘里的水为何如此的清澈明净,只因为源头上不断地有活水悠悠地流来。(南宋)朱熹(1130-1200)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18.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2课《古诗两首》选用了《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两首哲理诗。2010年1月,我校特级教师王树华老师就该课进行了公开教学。他对古诗的独特理解及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使我们受益匪浅。现撷取其中教学片断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9.
一、细致观察。激活源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为习作是用来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一种交际工具,所以必须回归自然。生活处处皆文章,我们学生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相似文献   

20.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基石。能否培养造就出一支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及每个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这项工作抓得好,年轻教师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抓得不好,学校很有可能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