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身体社会学的视角,论述了在幼儿园时空中,教师利用时间表、钟表时间塑造了幼儿定格的、无间隙的身体,利用空间区隔、“前台”空间塑造了幼儿隔绝的、被注视的身体,最终形成了幼儿园时空中对幼儿的身体规训,同时造成了对幼儿本性的束缚和压抑。鉴于此,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采用非线性时间,提倡“事件时间”;第二,打破空间区隔,...  相似文献   

2.
<正>偶然间看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3年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四个通报,结果令人吃惊:据通报,2013年全国发生了27起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其中竟然有25起发生在学校集体食堂!全年共发生集体食堂食物中毒事件37起,学校食堂居然占了总数的67.57%!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相似文献   

3.
身体,作为人存在的基础,是教育实践领域不可缺少的主体,也是教育理论研究不可跨越的主题,然而我国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未给予身体以应有的重视。本研究以身体社会学和社会互动论为理论基础,探究时间维度中学生的身体如何参与学校中的互动。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的思路,运用归纳民族志和嵌入型个案研究的策略,具体使用参与观察、访谈、实物收集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遵循扎根理论的基本步骤对资料进行详细的整理、提炼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在学校时间中,与学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管理人员等不同教师主体发生互动时,虽然呈现出被监管、被规训、被惩罚、被漠视的身体,但其中也不乏学生身体的我行我素、无视、戏谑、反抗和冲突,两者相互交织共同促成了师生双方、生校双方的身体博弈、妥协、共谋及合作的局面,这一研究结论与以往成果存在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正>据日本《世界日报》网站2013年6月3日报道,近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了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调查统计数据。自日本大阪市立樱宫高中因教师体罚导致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文部省迅速在全日本中小学开展了体罚行为紧急调查。据统计,2012年度,有体罚现象的中小学校达3000所,对学生实施体罚的教师逾5000人,受害学生人数超过1万名。  相似文献   

5.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认为大脑是思考的唯一器官,身与脑是分离的。可现实是低年级学生常常借助身体进行思维,并达成科学课的学习目标。鉴于此,教学时,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及"身体思维",弄清"身体思维"在科学课中的表现,并掌握一定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6.
身体在历经长期被规训、被遗忘的悲剧性历史命运之后,终于成了学术研究的一个焦点,身体"话语"成了强势话语。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仅应表现为将其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更应该确立一种全新身体观,并据此反观当下教育中的身体。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肉体享乐盛行的现实背景下,教育必须承担起理性观照身体的重任,使青少年对身体保持一种敬畏。  相似文献   

7.
法国著名哲学家梅洛-庞蒂的身体-主体理论认为,师生关系首先是身体间的关系,这为我们思考学生与教师交往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通过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的视角重新理解身体在师生关系中的内在意蕴,认识到身体在师生关系中具有相互性、同一性和扩展性的特征,进而揭示身体在师生关系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学科教学中如稍有考虑不周,就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采取一些消极预防办法,如降低教材难度及减负减量,对稍有挑战的教材干脆就去掉,更有甚者仅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或采取“软禁”的手段敷衍了事,这样既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贯彻,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也极大影响了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江青云 《学周刊C版》2010,(10):208-208
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活动。教学中如果设计不周、指导不当,很容易发生损伤类的事故,如扭伤、搓伤、拉伤、碰伤等运动损伤类的事故,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的安全问题在当今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有的学校和教师为了避免事故的发生,在体育课中不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安排,随意降低教材难度,削减部分高难动作的课程,采取了消极预防的措施。这种做法不符合现代教学的理念,影响了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不利于学生身体机能的提高,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形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和教师对教学中的安全事故应理性对待,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0.
学校里的身体——学生的身体遭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的身体在学校中有着种种的遭遇,成为被规训与被控制的对象。学校对学习的关注和对身体之外事物的关注,超过了对学生身体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教育中变得不堪重负、没有自由、受到伤害。当然,学生身体也会对学校的规训与控制作出种种反抗与抵制。有必要建立身体教育学,对学校中身体的教育意义进行重新反思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解立军 《福建教育》2005,(7A):56-57
美国公立学校中,教师被攻击的比率相当高,形成所谓的“受虐教师症候群”,这是一种压力反映的综合症状,包括焦虑、忧郁、睡眠问题、头痛、高血压、饮食异常等疾病。1992年美国全国教育统计中心调查报告指出,1991年美国学校每5个教师中就有1个被学生口语虐待过,8%表示身体曾被威胁或伤害过,2%表示前一年中曾被学生攻击过。2005年3月22日英国教师与讲师协会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英国近一半的教师因学生行为恶化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大约3/4的教师因学生言行变得越来越粗暴而考虑过辞职,1/7的教师反映他们被学生攻击过。  相似文献   

12.
身体思维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借助于“身体思维”,能优化学生的“做中学”学习方式、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观念,打造“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机制,研究“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策略,优化“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样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科学学习的美妙、美好。  相似文献   

13.
从2006年至今,我校已经发生了几起课堂上师生关系紧张乃至对立的事件,进而导致任课老师中途辞教、学生被开除回家等较为严重的后果,并产生了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这几起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分别发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课堂上,均与文化课教师有关。因此,本文试图通过这几起典型事件分析文化课师生关系容易紧张的原因并提出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音乐感觉比较灵敏,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身体做乐器,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展开辅助性学习,无疑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选择的机会,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音乐教学中,身体乐器的全面介入,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乐感基础。教师针对嘴巴、双手、双脚等身体器官展开对应设计,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如果违背了身体锻炼的原则, 会使身体受到伤害,引起生理机能减弱,甚至导致受伤生病.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正确引导学生锻炼.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11月12日,湖南省沅江三中高三班主任鲍方被自己学生连刺26刀身亡。这一令人震惊的恶性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当前教育领域中师生关系现状、师生恶性冲突、教师工作及生存环境等问题的强烈关注。事实上,这绝非学生伤害教师的第一起事件。据《法制晚报》的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全国就有至少13起教师被袭击事件,分别发生在湖南、广东、四川、福建、云南、吉林、重庆、湖北、上海等地,其中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培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也出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教师培训低效等问题。身体教育学立足于教师已有经验,重视教师的"完整身体",关注教师的身体主体性,倡导教师亲自体验、实践参与,将教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身体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培训势必会成为教师培训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教学生活是教学主体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提升生命质量,以及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而进行的生命活动。它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生命活动,须臾离不开教师身体,是一种身体化实践。然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身体处在宰制、规训、奴役的境遇,出现了身体异化现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身体、重塑身体观,增强身体意识、加强自我维护,构建新型学校文化,积极开展身体研究,才能使教师身体回归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攻击性行为过去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问题,如今却成为中小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近年来,学生攻击教师的事件时有发生,小如漫骂羞辱,大到动手殴打;教师除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还要随时随地对付失控学生突如其来的攻击,以至惶惶不可终日,实在令学校当局头痛不已。 如何对付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学校问题专家们各抒己见,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但是,许多专家持预防为主的态度。他们借助于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身体现象学自产生以后,由于其重视对人身体的研究而给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用身体现象学的观点来审视当下的教育,不难发现,在当下的教育中,存在着学生身体被忽视,生命力微弱;学生身体被规训,主体性式微;学生身体被分解,完整性缺乏等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与哲学身心二元论、我国传统学习思想的影响以及功利化的教育现实不无关系。要改变教育中身体被贬抑的现象,超越当前的抑身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身体及其知觉参与,提高其生命活力;释放学生身体因子,焕发其主体精神;注重学生身体的知觉协调,培养其整体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