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劳动观是人们对待劳动的根本态度和基本观点,反映人们对劳动价值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着人的劳动态度和劳动意愿。城中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中村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城中村小学生的劳动观教育现状和建议进行探析,期望能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城中村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1992—2021年收录的关于劳动教育相关主题的核心期刊进行分析,发现:从年发文量看近三十年来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经历了波浪式起伏、平缓式下降及突破式增长等三个阶段,且目前仍处于突破式增长阶段,未来该领域依然有极大研究价值;从研究者和机构看,刘向兵、顾建军、檀传宝等人是该领域高产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是该领域核心研究机构,但总体高产研究者数量少且跨机构合作密度低;从关键词共现和突现上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新时代""劳动技术教育""实践路径""职业院校"等是热点,围绕热点主要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劳动技术教育与劳动教育区分与课程开展、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特征与路径、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以及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特征与育人模式等主题研究.基于分析结合当下劳动教育发展要求,提出未来劳动教育应"开发自身价值,顺应新时代要求;转变单一研究观念,拓展多维度视角;构建科学评价模式,促成完整性发展",最终实现劳动教育横纵向深广度发展.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而现实是,高校中劳动教育在“五育”中被边缘化、替代化、模糊化的现象日趋突出,不仅消解了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效能,更曲解了劳动教育的本质。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强化大学生自我能动效应,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切实推进新时代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5.
文章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之一。只要内容合理 ,方法得当 ,就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劳动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研究表明,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单一,内容技术含量低;大学生的劳动观功利且缺乏合理引导;大学生的劳动认知与劳动行为不统一;教师对大学生的劳动评价流于表面且次数偏少。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高校可以通过构建学校-社会-家庭-学生“四位一体”育人共同体,建立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育人环节,打造实践载体,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实施体系和路径,从而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7.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方面内容.高校劳动教育具有教育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与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相契合,为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提供理论基础,提供新样态、新思路.基于生活教育理论,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要以劳动观教育为指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回...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将劳动与人的存在方式二者统一,肯定了劳动是人追求与创造"真、善、美"的价值实践活动的过程,蕴含着人与社会发展的双维教育旨趣.通过"认识""认真""认同"的三大劳动教育基本环节的实施,健全当前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长效多元化劳动教育机制,使学生深刻理解劳动与劳动教育的本质,精准把握劳动教育价值,自觉遵循劳...  相似文献   

9.
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文章从劳动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路径方面探讨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指出劳动教育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倡导积极的劳动方式为内容,开辟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等多重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0.
成佳玮 《科幻画报》2022,(6):145-146
当代高校通过开展劳动教育来培养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但是当前,在推进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的劳动教育形态、制度和意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问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的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态度,养成热爱劳动的行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较为活跃的特点。但其在实质上是一种简单形态的商品经济,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附属物和补充部分,这种封建依附性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商品生产发展不充分,基本上表现为交换价值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二、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单纯商品流通领域即商业的异常活跃;三、商品经济缺乏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缺乏独立的性格。因此,商品经济既不能不得到充分的发展,也不能从根本上促成封建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较为活跃的特点。但其在实质上是一种简单形态的商品经济,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附属物和补充部分,这种封建依附性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商品生产发展不充分,基本上表现为交换价值形式下的使用价值的生产;二、商品经济的发展,表现为单纯商品流通领域即商业的异常活跃;三、商品经济缺乏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条件,缺乏独立的性格。因此,商品经济既不能得到充分的的发展,也不能从根本上促成封建经济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被喻作商业化身的广告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广告语独具特色,它具有以下语言特点:1.用词简单;2.使用口语和非正式书面英语;3.代借用外来语;4.杜撰新词或拟音拼写;5.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6.喜用褒义形容词等。  相似文献   

14.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现象的探讨与对其本质的叙述,是马克思劳动力商理论从对劳动的研究到对资本的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转折点,是劳动力商品理论的根本问题,是马克思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石。而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决定性条件必然要求劳动力以商品形式流通并进入生产领域。因此,辨明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不仅是深入学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必要条件,也是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  相似文献   

15.
传媒产品具有商品属性的两个重要条件是,传媒生产社会化分工的生产力基础和传媒财产所有权排他性的制度基础.使用与满足理论能够说明传媒产品价值的两重性:客观性和主体性.以劳动价值论统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不仅能够说明使用与满足理论意义上的传媒产品价值的两重性,而且也能够说明它被作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特征.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重要教育原则,列宁结合苏维埃建设实际,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基本内容以及具体措施等做了进一步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一无所有;二是劳动具有人身自由,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具有现实必然性。劳动力商品化,劳动真正体验到主人的滋味,有利于开发劳动个人潜能;有利于调动劳动参政议政参与企业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劳动全面发展,为在更高层次发挥主人翁作用提供智力支持和能力保证。所以劳动力商品化、不仅不会动摇反而更有利于确立劳动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科学认识劳动的实质和非生产性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理解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平等与团结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劳动力商品的自由交换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必经阶段,市场经济与个人价值实现的需求是一致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下的劳资关系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具有促进作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化与个人价值实现是可以达到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The Communist Labor University in south China's Kiangsi Province, a university of a new type, offers a part-work, part-study course that carries out Chairman Mao's principle, "Education must serve proletarian politics and be combined with productive labor." It has nearly 50,000 students in its main school outside the city of Nanchang and its 130 branch schools located throughout the province, including in som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like the Chingkang Mountains, Tamao Mountains, and Wuyi Mounta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