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艳秋 《教育评论》2024,(1):96-101
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思维方式问题既规范从业人员“研究什么”,也规范其“怎样研究”以及“研究得怎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研究的图景由“思维方式”约制,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思想构架”或“概念框架”“程式”或“方法”。未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科学化需要研究者在思维上分别立足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向度,把握相应的思维方式要求。宏观向度基于哲学思维层面,涉及熟知与真知、反思与评判、慎思与明辨三种思维方式;中观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层面,论及世界眼光与中国气派、理论自觉与学科先觉、时间与空间三种思维意识;微观向度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层面,包涵学科思维、学术思维、边界思维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梳理人教育与人精神的关系;区分人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特点;进而着重分析感性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同科学思维方式的本质区别,揭示人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重建感性思维方式与哲学思维方式,最终实现这两与科学思维方式的转换或整合。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类型呢?这是世界各国学术界正在研究的一个课题。对于从不同途径传入我国的不同流派的有关思想,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对其进行了诠释。在较长的时间里,较多的人都认为发散性思维是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想像”属于发散性思维,其创造功能也因之受到人们的青睐。其他思维方式,诸如收敛性思维,则经常遭到贬斥。“概括”作为收敛性思维的主要形式,也随之受到轻蔑,被认为会影响创造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4.
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解决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离的问题要用新的思维方式。要确定“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和“脱离”等几个概念所指的范围,把研究重心集中到教育领域和主体(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和直接从事教育实践的人员)身上,分析他们在理论与实践关系上呈现的状态,发现我们自身认识上和行为上的盲点和误区,并为解决问题找到路径。  相似文献   

5.
复杂性:一种教育思维的偏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性原则是科学研究的一种主导思维方式,但它告诉我们的可能不是关于教育的全景:教育研究需要一种跨越“学科”界限的“复杂性思维”。简单性思维和复杂性思维在教育研究中不是对立而是相依的,只是存在着选择的偏移。两者的互补才有可能形成教育研究的独有话语。  相似文献   

6.
从教育思维方式来看,实体思维从本质和规律、原理和模式等视角诠释教育活动和过程;而关系思维则试图从对话分析、过程分析、背景分析和层次分析等维度寻求教育研究的突破,但两者仍局限丁概念思维层面。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实践思维已初现端倪,在主体及其实践的基础上整合了实体思维和关系思维。在教育研究中,它重建了人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价值、转化了一种新的教育研究路径以及形成了动态的变革思维。实践思维预示着教育思维方式的变革趋向。  相似文献   

7.
论思维现代化教育的三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瞬息万变的创新时代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发生变革,即从传统的思维方式向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转变。为了促成这一转变,在学校教育中应当重视思维现代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为了提高思维现代化教育的实效,应当注意教育策略的运用,其中包括:分析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参照策略、剖析当代思维方式弊端的批判策略和促进现代思维品质养成的目标策略。  相似文献   

8.
发展“思维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类型常常包含三种:单纯以讲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知识型课堂”;以讲解为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理解型课堂”;再往前走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思维型课堂”。  相似文献   

9.
思维方式的差异与第二语言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在对前人有关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的论述进行再思考的基础之上,从“同时”和“连续”这两个角度,对第二语言学习在初、中、高级三个水平阶段所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比较,据此解释思雏方式的差异与第二语言词语学习及书面语篇阅读的相关性,并探讨引导第二语言学习排除固有思维方式干扰的途径。通过这样的探讨,希望在为改进第二语言教学现状提供建议的同时,也能对不同民族的化样式和哲学思想与语言学习的关系有更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教育主要经历了知识教育、个性教育和融合教育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受“主体思维”的影响,教学中的各要素往往处于机械对立的局面。对话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开始向“关系思维”发展,对话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精神,倡导新的知识观、课程观、师生观,打破了教学各要素的封闭与对立状态,要求建构开放的、生成性的、充满生命力的对话式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