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河 《下一代》2010,(1):17-17
今年1月20日,向海地地震遇难的中国维和警察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党和国家领导入同首都各界群众前往公墓送别。据介绍,这一次送别仪式创造了八宝山革命公墓同一个礼堂送别人数最多的纪录。  相似文献   

2.
章雪颖 《中国教师》2011,(10):18-21
<正>2010年2月19日,早春的寒风中,数百人手持白色菊花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排成长队,为一位老人送别。她就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第二实验小学)的特级教师——霍懋征。送别的人群中有共和国的总理,也有普通的工人;有年幼的孩子,也有  相似文献   

3.
送别诗在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本文就古人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仪式、送别的思想感情谈点浅薄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2007年1月15日20时30分,薄一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1月21日,薄一波同志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前往八宝山最后送别。右图为薄一波同志像。  相似文献   

5.
送别诗的发生学研究,旨在探究送别诗发生的理论依据.重土轻离是送别诗产生的重要原因,然而,送别诗的发生却必须从分离道别开始,离别是送别诗发生的必要条件.人类对于分别意识的觉醒并且事实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离别,才有可能发生送别诗.送别之际的赠物、赠言、赋诗乃至各种送别仪式,为送别诗的发生准备了充足的条件.离别时刻感情的震撼点燃了送别诗创作的激情之火,苦闷的发抒使送别诗的发生成为现实;而祖饯祝辞在传达集体意识上的局限性与诗歌在表情达意上的优越性,决定了送别诗一旦涉足送别题材领域,就成为送别文学中的一种不可替代的体裁.  相似文献   

6.
<诗经>是中国题材诗的源头,其中亦不乏中国最早的送别诗,但由于历代经解的影响,<诗经>别诗经常被附会本事,强作他解.结合古今<诗经>笺解注译,考辨<击鼓>、<渭阳>等诗歌意旨,发现<击鼓>是一首征夫别妻之作,<渭阳>是赠物惜别之制,<崧高>、<烝民>、<韩奕>是祖饯仪式上的别诗,<有客>是最早的留别诗歌.还原这些诗歌送别诗的本来面貌,不难演绎出中国早期送别诗嬗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党的新闻宣传战线的优秀领导干部,人民日报原总编辑李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3月3日15时54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李庄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3月15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大厅举行。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等领导送了花圈,李长春、刘云山、迟浩田等领导参加了告别仪式。为纪念这位德高望重的新闻界老前辈,本刊特发表原人民日报编委、秘书长、副总编辑、华东分社社长保育钧同志撰写的追忆文章,以表达我们刊物全体同仁对李庄同志的深深缅怀。  相似文献   

8.
2010年7月1日拂晓,一辆灵车静静驶过长安街。没有老幼相偕、泪雨纷飞的送别,也没有花圈簇拥、白菊黑纱的仪式。中国杰出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91岁的吴冠中先生在十余位亲友的陪同下,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相似文献   

9.
送别是情感的一种寄托方式。自古就受重视,并形成了一套仪式,作为文化的一种传承下来,比如说,长亭浊酒、古道别诗、南浦骊歌、灞桥折柳等。到了信息时代,也还是这般,在三岔口、码头、车站、机场,依依不舍。  相似文献   

10.
陈子昂送别诗跳出前代送别诗有送别之名而无送别之实的俗套,诗歌所抒送别之情全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一扫前代送别诗歌聚少离多、人生无常的悲伤基调,风格昂扬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章从高适送别诗的送别对象、送别内容、送别情感等三方面入手,分析说明高适送别诗中平易感人、沉雄慷慨的送别情调。  相似文献   

12.
1940年6月17日,在法国南部波尔多的机场上,正在举行一个送别仪式。三天以前,法国首都巴黎被德军占领了,法国政府慌慌张张地向南撤退,大半个法国已经沦入了希特勒的魔掌中。这不,连英国大使馆的武官斯皮尔斯少将,也匆匆忙忙要回英国去了。  相似文献   

13.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送别诗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诗经》。《诗经》中送别诗所表现出的送别方式和离别情感多种多样,耐人寻味。有瞻望式送别:即不断远望,目送行人离开,促人缠绵悱恻;赠物式送别:离别时赠送物件,以寄相思,杨柳依依;祖饯式送别:设宴送行,别情如枯苗望雨;留客式送别:欲送还留,让人恋恋不舍。本文通过对《诗经》离别诗中的送别方式以及所抒发的离别之情进行探讨,以期达深入解读其题旨和离别情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送别诗在诗歌家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经过考试分析下来,笔者发现学生对送别诗的意象、意境及情感主旨等把握还是不到位。平时遇到送别诗不会归纳,且笼统地认为送别诗就表达一个主旨,即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笔者以《多情自古伤离别——中考送别诗歌鉴赏复习》教学为例,结合平时教学中的研究体会,就送别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等方面,谈谈关于送别诗鉴赏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今人研究唐代送别诗的著作较多,而对于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关注程度不够。本文通过对魏晋时期送别诗的写作形式和篇幅长短进行统计,发现在五言诗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数量却超过了五言体送别诗,并且篇幅加长了,而到了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的篇幅却变短了。本文对西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数量的增多、篇幅的加长以及东晋时期四言体送别诗篇幅变短的情况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7.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  相似文献   

18.
陈艳伟 《江西教育》2023,(37):38-41
<正>2023年9月2日16时16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奋斗者”称号获得者龚全珍,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100岁。龚全珍是“农民将军”甘祖昌的夫人。她追随丈夫扎根革命老区,成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瑟瑟秋风,凉凉秋雨。2023年9月7日上午9时,龚全珍同志的遗体送别仪式在莲花县殡仪馆举行。随后,灵车穿过县城,缓缓向莲花县玉壶山驶去。街道两旁,人们自发送别这位可爱可敬的“老阿姨”。  相似文献   

19.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20.
提起送别诗,人们便常常想到依依惜别、感伤等情感。诚然,惜别与感伤确是人生别离时之常情,但若把送别诗所表现的感情仅限于此,就太狭隘了。其实,由于送别双方的遭遇、思想不同,送别的背景、时代各异,送别当时每个人的身份、情绪有别,因而,虽同为送别,却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情感,即“一样分别多样情”。下面分类述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