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志英 《人民教育》2020,(22):48-51
2017年的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对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应尽的责任和应当产生的效果,也再次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结合新时代高中生的特点和人格精神成长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将人文教育的主题聚焦为"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三方面。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机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科特点,找准切点,夯实"双基",切实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积淀人文底蕴,努力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教师应固本培元,让小学语文"双基"落地生根,让语言文字训练增强效果,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2017年的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和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程对教育"立德树人"总目标应尽的责任和应当产生的效果,也再次凸显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结合新时代高中生的特点和人格精神成长的需要,高中语文新课程将人文教育的主题聚焦为"理想信念""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三方面。高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应以语文核心素养为本,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有机地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一、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意义是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在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要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字的运用,既揭示了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也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加强语言文字运用,还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不仅契合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本文从挖掘生活素材、契合生活实际、鼓励生活应用这几个方面,探讨了"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高段语言文字运用教学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绍明 《云南教育》2003,(25):18-20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依据小学语文课程特点,结合语文知识教学、能力训练,以广泛的人文熏陶,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过去,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比较狭隘,往往重视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因而,出现了单纯传授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是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但我们不少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重视有余,而对其人文性则重视不足。人文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终身发展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给以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教育。  相似文献   

8.
核心素养这一教育热点话题为我们提出了全新的育人目标。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性质,在落实核心素养育人目标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小学语文课程的建构与实施需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探寻其落地生根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9.
钱国芬 《教师》2011,(18):55-55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人文因素,渗透人文思想,把握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着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无不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和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课程标准在确定语文学科为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倡导人文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阅读是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等功能,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1.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课程性质的定位凸显了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为长期受"教什么"问题困扰的广大语文教师指点了迷津。现今,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大多能清楚地认识到"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道理,能围绕文本的"文"与"道"设定目标、组织教学。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小学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科。这样的提法确定了小学语文老师必须要教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解决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长久以来,在我们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普遍重于分析和理解,重于人文性的解读,唯独缺少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用训练,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语言文字负载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极其辉煌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我们教育的对  相似文献   

14.
刘静 《考试》2007,(10)
近代教育中,复兴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已成为各国教育的趋势。科学与人文的整合成为中国教育的理性追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点。"所以,重视开发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新一轮课改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育的意义是双重性的,既是入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在大学语文的人文素质教育层面,要贯彻人文精神、培养人文态度、贯穿人文内涵.大学语文作为最具基础性、综合性,横向联系各学科能力最强的一门学科,课程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文章学与系统的文学知识;二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多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左右徘徊。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凸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把握年段目标,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紧扣文体特点,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整合课文,在对比中习得方法。打破束缚,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17.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学校教育应该自觉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大职责。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实际意义。一、理性地认识人文性和工具性、思想性之间的辩证关系1.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与语言文字密不可分的,而语言文字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8.
<正>何谓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大家对它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差异较大。人文素养是指做人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问题。注重人文精神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优良传统,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把传道放在了首位。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小学语文的人文教育目标之一就是要"提升课堂人文意识,使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以"提倡人文关怀"为导向,把人文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内容中,逐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要把蕴含在语言文字里的人文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凸现出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耿浩 《辅导员》2010,(13):103-103
"人文教育"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的首位,着重强调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一面。所谓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的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教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培养中学生成为"具有初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保意识"的一代新人,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这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将人文素养的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协同教育才能够实现。中学自然学科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材,通过自然学科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