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6年年末闹得沸沸扬扬的“黄健翔大骂《南方周末》”事件,提醒我们研究这样两个问题:一是记者与消息来源应如何互动?二是报道怎样做到客观公正?媒体与消息来源的关系记者接触消息来源是为了获取新闻生产的素材,消息来源接触记者和媒体意在通过大众媒体的曝光,获取公众注意力进而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相似文献   

2.
按西方定义,新闻是新近反常态事实的报道。作为捉摸不定的万变事实,随时可有,随处可存。记者不可能事事经历,件件目击。他们多是通过消息来源的提供获取报道素材,因而,新闻记者报道的质量,常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完整地考察一条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不能忽略对消息来源的研究。消息来源主要指的是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所需  相似文献   

3.
采访时间:2008年11月17日 采访地点:西安宏旺印务有限公司 被采访人简介:王腊红,西安宏旺印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西安市未央区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西安市委员会会员.1953年生,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南皂河村人,西北大学·陕西继续教育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是随改革开放迅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由于经常和新闻媒体、记者合作,被誉为"媒体的好朋友".<西北信息报><西部法制报>等媒体曾报道其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22,(4)
本次俄乌战争中,出现了很多旨在针对互联网上传播的纷繁复杂的消息进行事实核查的自媒体或机构媒体,信息开源导致“打明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这种事实核查平台开源信息社群的存在,正在重新定义舆论战的行为边界。此次舆论战呈现出是一场“事先张扬的攻防战”,在各方机构势力混杂、信息来源复杂、社交水军搅局、一手信息缺乏的情况下,权威媒体应该保持冷静中立,严格遵循二手信息报道的专业主义原则,做好信息交叉验证和事实核查,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和声誉。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整个社会瞬息万变,信息来源渠道多多。整个社会的信息发布与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很多信息不再由政府发布.企业发布的信息越来越多.企业的新闻策划活动已屡见不鲜。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体现。这也对广大媒体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记者要在大量消息来源中进行辨别,挑选出有报道价值的消息来源并进行深入的采访和全面的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体育新闻报道专业理性的缺失,相当多的中国体育报道唯感性化,甚至媚俗化,这在体育记者的采访提问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本文将目前中国体育记者提问的误区归纳为四个方面:专业素质缺乏,难以触及核心新闻事实;诱导倾向明显,采访对象无法畅所欲言;追求猎奇效应,记者人文关怀意识淡漠;八卦问题泛滥,娱乐功能异化媚俗风行。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媒体建构论为理论框架,对六家报纸2007年太湖水污染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从消息来源、报道主题、风险归因方式及报道立场等方面考察媒体如何报道与呈现相关环境风险。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媒体在消息来源与风险归因方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均高度依赖政府信源,存在简单化归因倾向;但在报道主题和报道立场上存在显著差异,当地媒体在政府主导型的报道框架下表现出明显的负面新闻正面报道的宣传逻辑。  相似文献   

8.
新闻反转主要有六种类型:事实发展变化型、认知推进型、当事人或信源故意编造事实型、媒体主动造假型、媒体失误型、受众误读型。其中,前两种符合一般规律,中间两种应极力反对,后两种应努力避免。媒体失误型反转涉及媒体的专业能力,可能导致公众对媒体的强烈质疑和高度不信任,即使技术高度发达,仍应坚持传统的新闻采写基本原则,到现场去采访,加强事实核查。  相似文献   

9.
“为 新闻来源保密”是指为向记者提供有关新闻事实的线索、情况、资料的采访对象保密。通常情况下 ,为了证实所报事实的真实性 ,记者在报道中是要交代新闻来源或新闻根据的。但是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 ,记者在报道中需要使用业务技巧有意识地隐去新闻事实的来源或根据(隐名消息来源) ,不公开线索提供者、被采访对象的可能被识别的有关信息 ,如工作单位或所在学校、家庭住址、职务职称、有关证件号码等等。这是因为 ,在采访过程中 ,被采访者为了说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可能会谈及一些内幕情况或涉及自己和某些人的名字 ,有些内容一旦披露 ,将会…  相似文献   

10.
后真相时代,事实核查新闻在全球兴起。本文立足中国情境,介绍了新新闻生态系统中专业媒体、平台媒体、自媒体、社群媒体等四类事实核查新闻行动者的生产、分发与实践逻辑,进而探讨事实核查新闻多元行动实践对数字新闻环境下新闻真实观的影响。文章认为,我国事实核查新闻实践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有机新闻真实观,多元行动主体共同参与新闻真实的形成,努力实现“报道真实”。在此基础上,事实核查新闻实践要增强新闻透明性,优化事实核查新闻的呈现形态,提升传播主体的公信力与声誉,促成“收受真实”乃至“全程真实”。  相似文献   

11.
事实核查是全球新闻业用以应对数字化浪潮冲击所尝试的新闻创新项目之一。有别于欧美国家通常由专业新闻机构或人员从事事实核查,由平台发起、用户参与的信息纠偏成为我国本土的一种核查创新。本研究通过一项三因素混合设计在线实验(N=508),检验了不同媒体来源和行动主体组合作用于真假新闻核查时,对中国社交媒体用户新闻真实性判断和转发倾向的影响。结果显示,接触事实核查能够显著降低人们对假新闻误以为真的判断,同时提升他们对真新闻的准确度感知。其中,新闻机构和专业人员完成的“识真”式事实核查具有尤为显著的正面效果;相反,两者在“辨伪”式事实核查中未显示出有别于辟谣平台和网络用户的影响效果。文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对事实核查创新实践的可持续性,以及如何将其纳入我国当下的虚假信息治理等问题做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个"雄辩胜于事实,情绪优先理性"的后真相的时代,谁拥有了情绪谁就收获了眼球。技术赋权,人人皆可发声,在与技术实时传输的博弈中,新闻真实逐渐丧失阵地,虚假新闻大量出现。为净化新闻生态,国外媒体机构开展了大量的事实核查的工作,进行了大量事实性核查报道。本文以华盛顿邮报、BBC的事实核查报道为案例,分析事实核查的具体方式和特点。以腾讯"较真"平台为例,分析国内商业机构在事实核查方面所做的探索,以期为在事实核查方面尚未起步的国内媒体机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庚子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许多行业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震动。反观地市主流媒体,又何尝不是一次很大的"震动"呢?疫情面前,地市党报加班加点发新闻,出报纸,但报纸送不出去,到不了读者手上;记者深入一线采访,但报道手段单一,无法第一时间发出报道,抢不到新闻"落点",新闻成了"旧闻"。实践表明,地市主流媒体"堵点"突出、网上传播力弱,是当前地市主流媒体必须寻求破解之道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如何处理与消息来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最为宝贵的资源是拥有可靠准 确的消息来源,这些消息来源能够提供记者重要且新鲜的内幕信息。记者在这些消息来源提供的新闻素材的基础上,再通过自己对资料的整合处理而完成一篇报道。随着中国新闻媒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媒介竞争日趋激烈,拥有可靠的独家消息来源对于新闻媒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预警新闻:期待催生的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如何做到及时、准确地预测风险? 如何在风险来临之前,或者在风险到来时及时预测风险的走向? 这些问题已成为考验媒体从事风险预警的核心难题. 预警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类别.预警新闻是提前对还未曾发生或者处在萌芽状态的风险做出预测或预报,预警新闻是处于临界状态的新闻.新闻一般要求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可用经验加以求证的实然现象.  相似文献   

16.
危机传播中记者心理创伤的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体是公共危机传播中的核心环节之一,记者或主持人的"在场"强化了媒体的风险呈现与风险沟通功能,但也使从事危机报道的记者容易出现职业心理创伤。而预防和规避记者的职业心理危机,既要靠记者的专业心理学知识的自我学习与调适,也有赖于新闻行业组织的专业培训以及针对职业心理创伤的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1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记者报道的事实主要来自于消息源或曰信源,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引用信源描述那些读者无法亲眼看见的新闻事物、人物的行为和文件公告等.因此,正确的消息来源观念便成为合格记者的首要操守.本文针对英国广播公司在凯利事件中对匿名消息来源的不当处理,探讨消息来源的使用现状、使用原则和规范手段.  相似文献   

18.
财经新闻正在成为主流媒体的主要报道内容之一,但与此同时,人们对财经报道的议论也日渐增多:记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报道有违事实;专家长期占据版面,挤占公众话语权;媒体丧失公众立场、成了某些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采访不到位。从论坛和材料堆中爬出来每天,财经记者的邮箱里会被各种信息填满。他们被邀请参加的活动和论坛也很多。有时,记者赶场一样奔波在几个论坛之间,紧张记录与会专家的观点。但他们有时会惊讶地发现:某些专家和记者一样也在忙着转场,而且论调一样。这种没有效率的采访,实在让人懊  相似文献   

19.
三、除目击的事实外,要注明消息来源。写明消息来源是用事实说话的一条经验。有些不言而喻的事实,如新闻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地理环境、气象条件等,不注明材料来源读者也不会生疑,自然无须写明消息来源。记者目击的事实,读者一看就知道这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听到、感觉到的,当然也不必句句都加上“记者看到”等字样。但对那些阐明事件的原因、预示事件发展趋势、揭示事实之间内幕联系的材料,一般要注明消息来源。特别是内幕新闻,不写明消息来源,无法使读者相信,甚至还会以为这是记者瞎猜的。  相似文献   

20.
"暗访"是一种特殊的采访手段,是采访者对被采访者隐藏采访事实、采访目的而进行的采访,由于记者在采访中不仅仅是记录者,更是新闻的参与者,因此这种采访方式存在着很大的法律风险以及安全隐患,采访者也极有可能因为道德的约束而被质疑,有资料显示,早在1979年,普利策新闻奖就因为《芝加哥太阳报》的一篇报道中采用了暗访报道而带来的法律以及道德的风波而拒绝向其颁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