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在传统新闻价值的线性分类和等级魅惑中,建设性新闻打破既有知识型构的认知序列,成为一种由新闻内部生发的新闻观念,并已形成较成熟的认知观念要素、价值观要素和方法观念要素。建设性新闻因心理变量的加入而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现实观照,呈现议题多元、方案逻辑、公众参与等实践模式,促成了以"新闻为介导的知识"生产、记者和受众的对话、新闻价值再讨论。在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明晰概念体系、制定新闻生产伦理与规则、加强认知传播技术与方法的运用,拓宽以"中国事实"为支撑、以解决"中国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闻学领域中的具体体现,是伴随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而产生和发展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创立者,列宁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同中国新闻事业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系统深入地分析和回答了有关新闻工作的种种问题,其理论观点主要包括“喉舌”论、党性论、群众论、导向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6.
从“圣经”到“材料”——论教师教材观的转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圣经式”教材观是教育的社会控制职能和制度化教育强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教育和社会发展水平有限的反映,它不仅限制了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和创造性,束缚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和创造意识,而且割裂了课程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材料式”教材观的兴起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助于释放教法在教学中的张力,改善教师的职业生活和学习的学习生活,提高教学质量,中国还缺少从整体上拒绝“圣经式”教材观的能力,但“材料式”教材观也有其发展的一定空间。  相似文献   

7.
魏俊雄  王震 《天中学刊》2011,26(6):23-24
美国与恐怖分子的冲突,从深层次讲是一种文明的冲突。美国“以暴制暴”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文明冲突问题。从亨延顿的“文明冲突”回归到康德的“文化民主”,走向文明对话,才是解决文明冲突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人的历史,如何看待历史直接与对人的本质的界定有关。在马克思看来,人是“完整的人”,这表现在人的需要是全面的、无限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是各种活动方式存在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是全面的社会关系。“完整的人”的界定决定了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必然是全面的历史,因而历史发展也表现为全面的多级发展,但是,人的历史又不是杂乱无序的历史,而是一部统一的历史,其统一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活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这种全面的多级发展的性质,有利于我们认清精神动力在历史发展中的直接决定性。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一场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的"信息疫情"席卷全球,阻碍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对公众生命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论文结合认知失调理论,探讨建设性新闻在"信息疫情"语境下参与信息治理的基本路径。研究发现:建设性新闻通过建构积极的环境认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鼓励各方联动全面准确地描绘世界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信息疫情"的快速扩散,减少了公众的认知失调,推进了信息治理。  相似文献   

10.
邓涛 《唐山学院学报》2017,30(4):20-23,82
1919年,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表明其既是在中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也是最早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先驱。他在1924年出版的《史学要论》,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之作。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探索,最早的思考者也是李大钊。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组织中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北京和北方地区建党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培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一批建党、建军、建国和社会主义建设英才。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文学剪不断的"暧昧"争议由来已久,在既往的文学史中,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在中国近代的大背景之下,"文人论政"传统的迁移过程恰恰见证了从文学向新闻的转型过程。"文人论政"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发端期、上升期、巅峰期和式微期四个阶段。"文人"正是通过在不同阶段角色的持续性转变促成了文学到新闻的迁移。虽然"文人论政"随着历史的延展渐趋消逝,但中国文人试图用自己的力量救国救民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构成了中国新闻史和文学史上独特且耐人寻味的一页篇章,也对反思当下新闻界出现的诸多问题有所助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构建中的中国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应是责任感和建设性.责任感体现在两个方面: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政治责任包括: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新闻自由有边界,严格执行国家的新闻政策.社会责任包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媒体的道德责任.建设性包括:以媒体自身的透明、开放,促进整个社会的透明、开放,引领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揭露错误,弘扬正气,解决问题,推动工作;成为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建设的平台,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化解社会危机,整合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3.
1920年至1924年,周恩来为追求真理、救亡图存,旅居欧洲。旅欧期间,周恩来为国内报纸和旅欧团体机关刊物撰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期刊文章,这些文章统称为“旅欧通信”。“旅欧通信”展现了周恩来马克思主义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再到深入思考、积极探寻中国革命道路和实践的过程,反映了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任务的认识,以及信仰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从“仓库”理论到“蜜蜂”理论—知识教学观的变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类化开拓的创新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因而在教育观特别是教学观上,需要从以授受书本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上来。  相似文献   

16.
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仍部分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与应用等问题。将可视、可感的红色新闻资源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推动其由情感融入→知识吸收→理论建构→实践转化,可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温度和厚度,增强其教育效果。具体来说,有三条路径:一是叙事性融入,通过教师口头叙事与影像资料叙事,将枯燥的说理变成具有画面感的情境,帮助学生生成红色记忆,提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解力;二是探索性融入,通过问题式探索与体验式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识并建构知识结构体系,巩固红色记忆,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解释力;三是创作类融入,通过纪录性作品和述评类作品创作,增强学生的实践转化能力,活化红色记忆,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播力。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中国社会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正在遭受蚕食消解。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和建设性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18.
围绕新闻传播的“价值观”问题以及“新闻客观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进行,证实了西方传播学从空间到格局都处于“先天不足”的尴尬困境,并且其一味推崇的新闻自由主义是虚妄不实的。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具有科学性,更具有远优于西方传播的哲学智慧和人文关怀。这一结论为增强我国新闻工作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尚没有形成正确的科学观,“格物致知”和“格物穷理”成为中国传统科学的指导思想。至近代,随着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中国传统的科学观面临着冲击,随着思想认识上和语言使用上由“格致”向“科学”的演进,标志着近代国人科学观的正式确立。  相似文献   

20.
都市"剩女"现象引发国人高度关注。女性以其特有的理念演绎着自身的行为逻辑,对传统的性别分工模式和传统的性别观念形成巨大挑战。面对学术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中见仁见智的探讨与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视界对"剩女"现象进行解读,通过社会事实——逻辑诊断——范式建构——策略选择这一技术路径透视,可以从不同侧面了解其生成机理、以及现实运行与调适机制,同时探寻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