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太平天国从金田团营时期开始,就实行一种组织严密的军制,把拜上帝会的会众组织起来.这和当时山头林立组织散漫的天地会队伍成为鲜明的对比。对于太平天国的前期军制,连敌人也加以称赞。例如张德坚《贼情汇纂,卷四》中说,太平天国军制“不愆于法”;杜文澜《平定粤匪纪略·附记三》中说,太平天国的“军制有足恃者”。太平天国的军制,是按照中国古书《周礼》中“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的旧说来编组的。其编制如下:  相似文献   

2.
"军、师、旅"都是先秦时期的最高军事编制单位,它们在不同时期却有不同的称谓和涵义,并且与后代的军事编制有明显的不同,这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朝代更替来研究和分析,辨析此类词之间的相同和差异,是研究古代文化、语言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华夏文明渊源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如我国古代名相管仲治理齐国时,就指令30户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10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10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10乡为一属,每属设一大夫;全国共5属,设五大夫,直接归中央指挥。这种关于管理学中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  相似文献   

4.
明代军事制度是在改革元代军制和吸取唐、宋军制优点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显著特点是皇帝进一步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军队的装备有了长足进步。但明代役使军士和克扣军饷等问题较为突出,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削弱。一、军户制度1、军户的来源和类型。明代国家兵役制度,基本继承元代实行世袭军户制。军户是人民中供应军差的特定人户,隶于军籍,军籍分辖于军队中各个卫所,到卫所服务的军户壮丁称作军,未入伍的分居原籍,编入里甲。军是世袭的,也是家族的,军的这一家  相似文献   

5.
<正>"三军"在中国最早起源于周代。在春秋时期,"军"是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人数通常为一万两千五百人。周朝天子军队可保有六军,而诸侯国最多只能保有三军。当然,也有小国国力不济,最多只能保有两军甚至一军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成国不过半天子之军,周为六军,诸侯之大者,三军可也"。《周礼·夏官·司马》中"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  相似文献   

6.
创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兵源预储班的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为例,为实现国防与国民教育,军队需求与高校培养、社会需求与军队成长融合,切实破解我国大学生预征入伍的重大战略难题,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佚名 《高中生》2010,(31):34-34
"一寸山河一寸血"是曾率军参加"八一三"淞沪抗战的国民党军师长黄维的感叹。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近百万。在两个多月内,中国方面先后投入地面部队包括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财政部税警总  相似文献   

8.
西周时期诸侯国军队属于地方武装力量。在前期,大的诸侯方有一师的武装力量,很难对中央王朝构成威胁。到后期,军队编制改“师”为“军”,王六军,元侯有三军,中小诸侯也依次有二军和一军。命卿是中央王朝试图有效控制地方武装的重要举措,但金文中并未见到周王为诸侯命卿并令其统率军队的记载,推测这项制度实行时间不会太长,到春秋时期已经名存实亡。司马是军队中一个完整的职官系统,除中央的大司马外,诸侯和大夫也分别有国司马和家司马。不过,各级司马只对本级的行政首长负责,对下级司马并无直接的统属权限,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军队的训练和日常军务管理。  相似文献   

9.
1938年2月至1940年9月,共产党员谷牧及"112师工委"潜伏在国民党57军112师开展了一系列地下工作,以多种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发展党的力量,推动57军112师官兵积极投入抗日洪流,促使57军部分官兵向革命军队转变,帮助苏北恢复、重建了地方党组织。  相似文献   

10.
“师”的繁体字为“師”,这是一个会意字,左半部表示小土山,右半部表示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所以“师”的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  相似文献   

11.
师:同学们,知道古时候的学校叫什么吗? 生:私塾. 师:古代的学校有叫私塾的,也有叫书馆的.知道古代人们称呼老师什么吗?那时候把有学问的人称作夫子,夫子称自己的学生为弟子.这一节课,我们就以"夫子"和"弟子"相称.弟子们好!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教材《木兰诗》"同行十二年"之"行"未注音,笔者以为应读háng。"行(háng)"是古代军队的一种编制单位,每行二十五人。"行"这种意义曾长期使用,如:"郑伯使卒出,行出犬鸡,以诅射颖考叔者。"(《左传.隐公十一年》)"陈士卒百人以为彻行百行,行头皆官师拥铎拱稽。"(《国语.吴语》)冀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杜甫《兵车行》一诗中有"行人但云点行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户口编制,相传出现于夏、商时期,当时是“八家为井,井三为邻,邻三为朋,朋三为里,里五为邑,邑十为都,都十为师,师十为州”。到了周代,国都外的近郊居民,按“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之法编制。今人把同县人称为“乡党”,即由此而来。《论语》中有“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可见“乡党”一词,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  相似文献   

14.
银雀山汉简《五教法》中的"五教"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五教",是指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和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五类,分别论述的是军队在国内驻守、行军调动、安营扎寨、两军对阵以及潜移默化等不同场合的教戒问题。狭义的"五教",则是指对士卒进行目、耳、心、手、足的教育,属于广义"五教"的最后一教——"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的范畴。以往,由于简文残缺严重,湮没了竹简《五教法》中所包含的狭义"五教"的内容。与简本《五教法》篇相比,这里,新补缺文凡21字,另将该篇原附录残简3条凡33字全部拼入正文。经过校补,部分恢复了竹简《五教法》"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的面貌,使其所蕴含的狭义"五教"的轮廓凸显出来。这对于学术界全面而深入地探索古代军人的教化问题,会有一定助益。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尴尬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我国古代给予了相当高的地位:天、地、君、亲、师,排在第五位.而在"文革"期间,教师的地位一落千丈,沦为"臭老九".  相似文献   

16.
《汉书·刑法志》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刑法志》首先以儒家观念阐释了古代五刑产生的历史条件,然后对夏、商、周、春秋战国,直至秦朝的国家和法律制度的建立、发展、沿革及其灭亡原因作了论述。它第一次系统的叙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律令的规定,论述了刑法对治理国家、社会生活的重要作用,古代井田制与军队军赋的关系以及井田制的构造和军队的编制,军役征发的比例等,对于研究井田制度也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刑法的起源,《汉书·刑法志》中涉及的法律指导思想、刑法制度、司法制度及其特点对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7.
姜宁 《高教论坛》2013,(8):25-27
征集在校大学生入伍,为部队输送高素质优秀人才,从源头上提高兵员素质,是新形势下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举措,也是新世纪新阶段对征兵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完善在校大学生入伍相关政策,规范在校大学生入伍办理流程,推进在校大学生入伍工作健康发展,对加速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课本第 41页称管仲改革军制 ,“组成三万人的常备军。”管仲组成的军队是否可以称为“常备军” ?管仲改革中 ,实行“做内政以寄军令”的方针。具体做法是在全部国人 (都邑及附近的周人和其他平民、工商业者 )的 2 1个乡中 ,除工、商各三个乡外 ,在 15个农乡中 ,依据每家出兵一人的原则 ,建立起与军事编制相对应的行政组织。具体以五家为一轨 ,十轨为一里 ,四里为一连 ,十连为一乡。战时一轨五家共出五人组成军队里最小单位伍 ,一里五十家五十人组成军队中一小戎 ,一连二百家二百人组成一卒 ,一乡两千家两千人组成一族 ,五乡共一万人组成一军…  相似文献   

19.
正一、考点解读文言文断句,古人称之为"句读"。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我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接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所以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  相似文献   

20.
"教师"和"老师"中的"师"字,其最初意跟今天的教师称谓是一点边都不沾的.在<说文解字>中,"师"字只有两种意义:①古代的军事编制单位;②有"众"的意思.后来孔广居从"众必有长以率之教之",引申出"故又为师长字",算是把"师"字与今天的教师称谓连在了一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