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岩 《大观周刊》2011,(28):85-85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还明确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堂40分钟阅读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渠道,也是教会学生积累方法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2.
谢怡 《大观周刊》2013,(7):240-240
怎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思想政治课中体现“生活”的理念,提高课堂质量,满足学生对“各种生活的关切”?  相似文献   

3.
孔维娟 《大观周刊》2013,(3):130-131
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4.
刘桂英 《大观周刊》2012,(19):165-165
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就本人近几年中学语文教学谈几点教学法之我见。  相似文献   

5.
王韶玉 《大观周刊》2012,(38):249-249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教学要达到大纲这样的要求,不能仅靠课堂上的课文阅读指导,还要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  相似文献   

6.
郑莹 《大观周刊》2012,(24):327-327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极强的学科,它既是人们的思维工具,又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文教学亟宜打开教室的大门,缩小课堂与生活的距离,让源头活水流进课堂。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学人做人。“不关心广大的社会生活就很难学好语文”。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中存在与生活脱节的弊端,使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无味。  相似文献   

7.
王爱洁 《大观周刊》2012,(15):281-281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所在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紧抓住“生活”这一主题,让生活走进思想政治课堂,将思想政治课堂孙向生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关注生活,激发兴趣,正视问题,提升认识,回归生活,运用知识,使思想政治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陈海莲  陈永辉 《大观周刊》2012,(50):272-272
小学语文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我们要透过生活这面大棱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与空间,实现语文课程的多元化和立体化。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和感悟语文,积累语文素材,提高语文运用能力,帮助学生打造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炼就一颗善于思考的心灵,为小学语文构造一个理想的学习与实践的环境。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语文教学才能充满灵气、充满活力,焕发出新课改的青春活力,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9.
王国斌 《大观周刊》2013,(3):107-107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这些的培养主要来自于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指导要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醒学生阅读动机。高课堂阅读教学的效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给语文教学插上翱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0.
孟维祥 《大观周刊》2011,(34):147-147
近日,在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上,有幸聆听了胡金波副厅长的专题报告《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再谈“良心·责任·本领”》,他提出要以“高效课堂”打造“更高质量”的观点。胡厅长认为高效课堂应该是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课堂,应该是自觉主动、活泼生动、师生互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张勤 《大观周刊》2011,(10):32-32
“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相似文献   

12.
费显斯 《今传媒》2023,(4):143-14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思政课堂面临着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课堂模式的固化、教学模式的僵化使学生觉得思政课较为枯燥,难以产生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推出的“云课堂·马老师来了”系列沉浸式思政实景微课为例,分析了该课程的主要特征及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思路,旨在探索通过云课堂讲“活”高校思政课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聂永安 《大观周刊》2013,(11):216-216
要想让学生真正写出一篇结合实际,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首先要狠抓习作训练,让学生除aY-式作文外,每人另有一个习作练习.把课内外的好词佳句、口语交际或看到的图片、景物以及自己的所见所闻,每天坚持写成段或篇,并让家长适当指导,天天检查.努力做到“贵在坚持”。同时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进果树园,庄稼地,让他们仔细观察,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学生畅所欲言,也为学生寻找到了习作的素材。小学生习作起步要稳健有力,一步一个脚印,就要将他们置身于现实生活之中,自己寻找习作素材,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也只有多读、多思、多观察、多练习,才能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相似文献   

14.
徐之荣 《大观周刊》2012,(23):235-236
课改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活”起来了,学生也“动”起来了,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大有“课不惊人死不休”之感。可在热闹的背后,我们的品德教学只处于简单的认知状态,课堂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课堂缺乏天然流动的激情与灵性;师生之间缺少对彼此人生价值的认识,课堂成了简单知识的交易场所。这样的课堂学生没有主动的发现,没有平等的交流,更没有反思与批判,从而造成学生思维退化,品质惰化,道德伪化。如何把品德与生活课落到实处,上出新意,值得我们一线教师不断去探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从以下四方面去尝试,会使我们的品德课堂会更精彩。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们的学生由于生活范围狭窄,缺乏素材积累,写作时普遍存在着些畏难情绪。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课堂教学积累。首先,运用范文,积累素材;其次,运用范文,学习技巧。二是课外阅读拓展。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给学生布置一些名著、佳篇的阅读;三是课外活动补充。要求学生走出课堂,以各种形式参加课外活动,去获取生活的素材。因此,把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联系起来,将自然、社会、与人生等各方面置于学生视野之中,是提高写作水平最现实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卢剑 《大观周刊》2011,(34):187-187
农村的孩子通常缺乏写作素材,视野不够开阔,写起文章来枯燥乏味。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语文老师,应当将作文教学贯穿于平时的课堂闼读教学中,在闵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不断积累创新,学会谋篇布局,并且重视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只要我们教育者长期坚持,师生就能共同走进快乐的作文课堂。  相似文献   

17.
李前荣 《大观周刊》2013,(12):359-359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学课堂生活化提出了搜集生活素材,巧妙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生活数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崔希全 《大观周刊》2013,(6):179-179
课堂的中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因此而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先决条件是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活起来”。即不呆板,不被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那怎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9.
董艳云 《大观周刊》2012,(52):211-212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  相似文献   

20.
祁宇明 《大观周刊》2012,(51):325-325,3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堂,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此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是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验、反思的基础上实现的。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认知、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学生都是有着丰富的人格、丰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在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当今课堂上,越来越呼唤“体悟”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