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桂玲 《大观周刊》2012,(41):105-105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对一些问题难以把握,需要从受案范围、程序、地位、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解决。  相似文献   

2.
孙永烨 《大观周刊》2011,(39):30-30
刑事和解制度,是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和我国刑事司法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在现有法律框架内进行的实践探索。通过运用沟通、说理、赔偿、谅解等方式,创新了刑事纠纷解决机制,有助于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3.
高鋆伟 《大观周刊》2013,(12):50-50,24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的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刑事和解制度基于惩罚犯罪分子、补偿受害人、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该制度苯仅体现了公正效率的法律价值,而且更注重实质正义的时代主题,使得一些刑事案件的处理更好的做到了情理法的结合,更有助于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应玲玲 《大观周刊》2012,(23):67-69
刑事和解是在刑事诉讼中的加害人以认罪、赔偿、道歉等形式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刑事和解制度建立了一种新的刑事案件解决机制,对轻微刑事案件在受害人与加害人通过协商达成和解,授权国家司法机关对加害人不追究刑事责任、免除处罚或者从轻处罚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兼顾被害人与加害人合法权益的双重保护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犯罪破坏的社会关系的和谐性”。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刑事和解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主要论述我国刑事和解存在的缺陷以及构建刑事和解制度的必要性;第四部分具体地论述了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第五部分是结束语。  相似文献   

5.
如何在体现宽严相济和对受害人实质抚慰精神的同时,避免出现可能的"花钱买刑"乃至"花钱买命"等妨碍司法公正现象的出现,是刑事和解更大范围推广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起诉阶段刑事和解有利于实现诉讼效益,保护被告人和被害人双方利益,实现人权保障,最终实现刑法人道主义目标。应从明确起诉阶段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调解过程、和解结果、和解监督。构建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敏丽 《大观周刊》2012,(23):75-75
刑事和解制度早在国外施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各国相继引入本土并建立了刑事和解制度。我国设立刑事和解制度同样具有可行性,笔者从法学、社会学、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为我国构建刑事和解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司法机关把刑事和解作为实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规范性文件、内部工作制度等形式探索开展了刑事和解工作,取得了积极效果,并得到立法肯定首次写进新刑事诉讼法。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给检察机关适用刑事和解程序提出了挑战。检察机关要提升执法理念,正视刑事和解中面临的司法资源不足、和解协议执行不力、刑事和解监督缺位等问题,从观念转变入手,加大队伍、机制等建设力度,积极优化刑事和解的效果,实现新刑诉法的立法初衷。  相似文献   

9.
构建和谐社会,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当前讨论的热点,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可以将这热点充分体现出来。刑事和解制度在侦查、起诉、审判三阶段都可以适用,笔者认为,审查起诉阶段刑事和解制度是最主要的适用阶段。审查起诉部门在审查  相似文献   

10.
新刑事诉讼法增设"当事人和解的公诉案件诉讼程序",争议多年的"刑事和解制度"在法律上终于有了"名分"。专家指出,适用刑事和解,一定要杜绝以钱赎刑等司法腐败问题。苏州的刑事和解尝试是对传统刑事司法二元价值的有益探索"打人这件事我真的很后悔,我真诚向被害人道歉了,经济上也给了他补偿,并且还定期去街道接受帮教。"4月9日,在苏州市平江路派出所见到《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时,吴极(化名)不断解释。  相似文献   

11.
高法钊 《大观周刊》2011,(26):88-89
作为自生自发的刑事司法改革实践,刑事和解制度并非法学家倡导的产物,而是地方基层公安司法机关进行制度探索的结果。然而,作为理论对实践的响应,刑事和解制度最近一段时间受到了刑事诉讼法学者的热烈讨论.如有学者将其视作恢复性司法的中国化运用,有学者将其视作区别于传统控辩对抗模式和近代公力合作模式之外的私力合作模式.还有学者建议将刑事和解制度纳入未来的刑事诉讼法典。目与程序法学者热情有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刑法学者并未对这一制度予以足够的关注和讨论。笔者认为,刑事和解制度的运用,不仅涉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量刑轻重,还涉及罪与非罪的界限,因此,本质上应当是一个刑法问题,应受到刑法理论的充分关照。本文拟以刑法为视角,分析刑事和解制度的相关刑法理论.在此基础上.讨论刑事和解的条件与限度.  相似文献   

12.
廖雯萍 《大观周刊》2011,(20):216-217
调解在我国民事诉讼中加以规定,有利于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对多元化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然而却因自身的局限性,造成虚假诉讼、不诚信滋长等问题。实践中,法院审判案件时,也总因是审是调而苦恼不已,学术界也是争论不休。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大胆探索第三条道路,在巩固完善调解、审判的同时适当的加入和解程序。本文从民事和解制度的性质、主体、原则、制度、程序等方面对如何进行改造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王妍  季凤建 《大观周刊》2011,(34):55-55,179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77条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刑事诉讼程序过程中,刑事被害人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89条的规定,附带民事诉讼应当在刑事案件立案以后一审宣判前提起;没提起的,  相似文献   

14.
李桂玲 《大观周刊》2012,(35):46-46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刑事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有其存在的重要意义,但由于刑事立法和司法解释存在一定的缺陷,导致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对一些问题难以把握,需要从受案范围、程序、地位、执行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解决。  相似文献   

15.
史桢桢 《大观周刊》2012,(43):79-79
任何制度在某一国度从萌芽到成熟都会受到种种考验。刑事和解在我国特殊国情下,发挥它作用的同时又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我们应该权衡利弊,最大化的发挥其所长。  相似文献   

16.
胡丽萍 《大观周刊》2012,(12):33-33
民事诉讼调节市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方式,体现出了追求和谐、秩序和稳定的价值趋向。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的改革观点以保证我国法律的权威,推动我国依法治国进程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对电子档案的特征及其凭证属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有关电子证据的立法及司法实践,探讨电子档案适用于民事诉讼程序所面临的障碍并提出相应破解方法。  相似文献   

18.
董静洁 《兰台世界》2013,(15):18-19
民事诉讼相关的制度在清朝年间的发展,是民事诉讼制度中国清代的集大成者,与历代的诉讼制度相比较,这一时期的诉讼制度充分地在管辖方面、起诉方面等显示了其法律化与制度化,更是有其自身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19.
抱告即为代告。在清代的民事诉讼中,老幼绅士妇女呈递书状须由抱告代为呈递,否则不准。根据当事人身份的不同,充当抱告者也不同。抱告制度反映了清代法律的儒家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执行和解制度是当事人基于意思自治原则,在执行环节中对其民事实体权利行使处分权的具体体现,执行和解对于及时解决纠纷,大量减少讼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由于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执行和解的规定过于粗略,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本文试从不同的角度,对执行和解的概念与实质、执行和解的原则与效力及实践应用等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