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伟 《小学生》2012,(8):76-76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会产生许多疑问,但由于学生的不敢问、不善问、不会问,影响着他们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课堂质疑能力,为学生终身所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质疑,并教给他们质疑方法,使学生读有所思,思中生疑,疑中求答,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堂质疑的能力。同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质疑机会,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从容地、实实在在地去质疑。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扶——引——放”的方法,由浅人深一步一步地提高。  相似文献   

2.
学会提出问题远比学会解决问题重要得多。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质疑,从而引导学生敢问、会问、善问,使课堂不断创新、有效生成,并促进学生思想、个性的张扬。让学生学会质疑是生命课堂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本色课堂教学的应有之举。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学会质疑是创新的开端,学会质疑是启智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敢问 学生不会质疑怎么办?首先,我们要破除学生怕提问、怕被嘲笑的顾虑,要让学生毫无顾忌地问.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尽量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在这样积极的课堂氛围里面,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和舒展,才能大胆地"想我所想、问我所问".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质疑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学生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起着积极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质疑提问能力呢?下面略谈几种方法。一、培养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来说,“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  相似文献   

5.
学问,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可见,"问"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来推动教学,学生则利用课堂质疑,配以思考来进行学习。"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生是通过问来学习的,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学生这种学习特点,给他们创设环境,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使学生逐步"会问""巧问"。教师作为传授学问的引导者,如何引导学生利用课堂质疑来进行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教  相似文献   

6.
质疑问难,既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也是创新活动的基础。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这是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必由之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那么,如何通过质疑问难,为培养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呢?一、课堂上要有师生质疑的互动性所谓“师生质疑的互动性”就是课堂上老师可以问学生,学生可以问老师,学生也可以问学生。以…  相似文献   

7.
谈质疑     
在课堂上,让学生质疑,这是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所谓“质疑”,就是让学生提出向题。课堂上的质疑,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假设型。在预习课文之后,为了进一步理解课文,学生往往要抓住几个问题,作为设疑的形式提出来。这种质疑,多半是非疑而问的。 (二)反诘型。在课堂中,尤其是在对课文进行讨论时,有些学生不赞成别人的意见,便以反诘的形式提出问题,来跟别人商榷。这种质疑,往往是无疑而问的。 (三)疑难型。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临近结束时,有的学生尚有不甚理解的地方,便提出来要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我总感觉我们的课堂有太多的引导,太多的预设,虽然"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不时在脑中盘旋,但备课时,还总是习惯性地斟词酌句,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甚至猜测学生可能会给出的答案,不敢放手将课堂交给学生。困惑之中,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大师们的课堂教学实录,强洪权校长《中彩那天》的教学深深吸引了我,一直以来的阴霾一扫而光,我欣喜地发现,课堂质疑,竟可以成就语文教学如此的精彩!一、质疑,引领学生走向更深层的文本对话我们的语文课堂,需要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  相似文献   

9.
刘岩 《文教资料》2010,(24):158-159
新课改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反映在课堂上要求教师关注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文章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问、善问、会问,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10.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质疑,让学生敢问,会问,有理有据、有胆有力地问,并在一个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将学习由肤浅引向深入,这是"生命课堂"应有的追求和张力,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还原课堂"本色"的应有之举和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林怡谋 《考试周刊》2014,(41):72-72
<正>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学会学习,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变"师问生答"的传统课堂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模式,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动脑,不断产生疑问、提出疑问、解决疑问。一、加强引导,学会质疑在有效学习中必须由教师发"问",过渡到学生会发"问",有疑有问,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地学习。1.留给时空,有效质疑。  相似文献   

12.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对课题质疑,有助于学生较快地抓住文章要点、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使其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下感悟文本,起到激发兴趣、整体入手、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当前不少公开课中的课题质疑流于形式,问来问去,都是些无关痛痒的问题。明知是可有可无,但又觉得不如此,无以导入新课教学。渐渐地,课题质疑成了某种套路,有的多此一举地问,有的虚晃一枪地问,有的不着边际地问……综观当下阅读教学的课堂,在对课题质疑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  相似文献   

14.
数学课上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远不如解决问题的意识强。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上营造良好氛围,调整课堂模式,让师生问实现真正的平等对话,让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  相似文献   

15.
质疑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展思维、逆向思维的有效途径。大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这已经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上)质疑环节几乎必不可少。但纵观很多课堂,教师要么想办法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喂"到学生的口中,学生被"傀儡";要么走流于形式的质疑环节,对质疑的内容不置可否,学生被"真空";要么对课文还没有基本  相似文献   

16.
刘花艳 《快乐阅读》2011,(15):41-41
很多老师为了维护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地位,怕被学生问住,不敢在课堂上发动学生质疑,致使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本人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质疑法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加强质疑方法指导,从而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18.
马成 《宁夏教育》2013,(1):45-45
造就新时期的创新性人才,就要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问题意识。语文学科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更应责无旁贷地担当起这份责任。然而,纵观目前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包括一些全国性的赛课,能允许学生质疑并致力解决的课堂实属凤毛麟角。很多教师都在努力地探索实践新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并且尝试过让学生在课堂质疑,但为什么有学生质疑的课堂还这样鲜见呢?我想,主要原因是教师担心学生质疑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19.
我们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创新精神,这样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升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一、课前质疑,激发兴趣学生由疑而问,本身就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在进入师生课堂学习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课文自主质疑,培养他们主动质疑的精神。我们不必要求学生提出多么切合文本主题的问题,只需要他们去发现、去思考,在读书中提出自己的疑惑,以激发他们研读文本的兴趣即可。例如:我了解作者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  相似文献   

20.
王巧利 《考试周刊》2012,(72):50-50
什么是质疑精神呢?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常常看到这种现象,讲授之后教师问学生:“对刚刚讲的知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通常都没什么问题,这里的“问”纯粹是走过场。没任何意义。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生互问,让学生在质疑、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