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孤独感的研究始于1970年代末,至今已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和精神健康有显著相关,因此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格心理及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综述了孤独感的内涵界定与分类、孤独感的产生及其影响因素、孤独感的干预与治疗、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的研究现状等方面的内容,并对孤独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孤独感是近30年来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的研究领域。关于孤独感的概念、结构及测量工具,不同学派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目前仍为达成共识,本文简要总结概述了几种有代表性的孤独感概念及其相应的测量工具,为更深入研究孤独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孤独感都被认为与过度使用互联网有关联,对此已有许多学者进行过大量研究.文章对近十几年来国内外有关互联网使用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首先介绍了孤独感的定义,其次梳理了该领域研究中提出的两种相反假设即互联网使用引起孤独感、孤独者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以及双向关系的可能性;然后探讨了影响二者之间关系的因素:人格及网络服务;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研究应重视羞怯、依恋、自尊等人格变量及家庭功能、人际信任等因素对互联网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冯瑞兵 《文教资料》2010,(14):213-215
大学生孤独感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广泛关注,主要涉及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概念和理论的探讨、孤独感测量、影响因素及应对方式、干预方式等内容。尽管学者们在此领域作出很多贡献。但该领域还是有待于成熟的。  相似文献   

5.
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都对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等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及跨文化研究上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了解孤独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关系,并探讨孤独感消除方法.方法用自编大学生孤独感问卷和人际关系自评向卷对内江师院及成都部分院校大学生施测,用SPSS12.0统计分析数据.结果孤独感与人际关系成显著负相关;人际自评分效较高者其孤独感分数明显低于人际关系自评分数较低者.结论良好人际关系有利于降低或消除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幼儿孤独感心理的产生过程,及孤独感与幼儿个性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旨在促进对幼儿孤独感心理的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8.
幼儿个性与孤独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幼儿孤独感心理的产生过程,及孤独感与幼儿个性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旨在促进对幼儿孤独感心理的更多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402名贵州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研究贵州大学生的孤独感和人际交往关系的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省大学生总体上孤独感水平偏高,并与人际交往关系呈显著正相关;2.年级越高孤独感越强。本研究对于大学生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更好融入学校生活、融入社会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鲁迅深刻的思想与他长期在孤独中沉潜有着密切的关系。鲁迅的孤独感是各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孤独感对其创作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加深了作品的深刻性和文化内涵,使其充满哲学的思考。鲁迅的孤独感与时代的精神气质对接并融合,表现了立人的精神,印证了中国涅向前的趋势。研究鲁迅的孤独感对探索现代中国人心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回顾,发现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的流行率较高,且孤独感的存在会时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构成威胁.基于此,文章结合国内已有的研究探讨了引起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减轻大学生孤独感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介绍孤独感的内涵、维度以及近年来我国学生群体孤独感的研究为切入点,开展学生群体孤独感研究并不断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相关研究领域,通过有效途径降低学生群体孤独感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ucla孤独感量表以192名大学生为被试,对大学生孤独感及其与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以及年级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并不高;(2)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生源、专业类别上没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孤独感在年级变量上主效应并不显著,但大一学生与大三学生之闻有显著性差异,大三学生在孤独感的体验上较之大一学生更强烈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影响网络使用者孤独感的因素.方法 用UCLA孤独量表对84名经常使用网络的大学生的孤独情况进行测试,并测量了孤独感与网络服务内容及人格特征(The-Big-Fivc)的相关.结果 大学生网络使用者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整体样本孤独分数与网络服务、宜人性人格因素有一定的相关.不同性别之间的人格变量与网络服务的使用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结论 孤独感的产生是人格倾向与网络服务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和孤独感量表对2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在居住地上差异显著.②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差异显著.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结论:①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总体上是良好的.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孤独感.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质量问卷各因子对孤独感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儿童社会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儿童孤独感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重视。本文总结了近十年来国内儿童孤独感研究的情况,从孤独感的测量、研究方法、影响孤独感的因素等几方面探讨了儿童孤独感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孤独感被认为是一种消极的感觉,但从某种程度来说,孤独感的存在是合理的、有益的.村上春树小说中的人物在感到孤独的时候,致力于寻找缓解与释放孤独感的途径--通过与他人交流沟通、爱的追寻、对社会的关心、享受孤独感等方式来进行自我疗救.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模式和人生态度引起读者共鸣,给现实中的都市人找到了排解自身孤独感等消极感受的途径,为都市人提供了在自我经营的富有诗意的小天地中生活下去的现实而有效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8.
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是一种消极、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儿童长期处于此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同伴关系在本文采用同伴提名法和问卷调查法,对4-5年级共258名儿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孤独感在年级和性别上的差异不显著;受欢迎组儿童的孤独感显著低于被拒绝组儿童.  相似文献   

19.
采用孤独感量表、负性情绪量表、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9名大学生进行测定,探讨三者关系.结果表明,手机成瘾在性别、专业、是否独生子女及生源地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孤独感、负性情绪与手机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负性情绪在大学生孤独感和手机成瘾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孤独感和负性情绪是影响手机成瘾的重要因素,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干预可以从降低孤独感、改善负性情绪入手.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试采用2011年"中国老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CLHLS—2011)调查数据,通过二分Logitic回归的方法对影响老年人孤独感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和生活状况变量的前提下,老年人的情绪认知对孤独感的影响具有显著作用,其中积极情绪对老年人的孤独感水平有负向作用,而消极情绪对孤独感水平则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