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琥珀>的想像不合理》一文,魏明峥、魏恒翠两位老师认为第十册中《琥珀》一文的想像不合理,即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蜘蛛跑到网外捉虫吃不符合实际。就这两点,笔者也想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相似文献   

2.
近日,笔者看到了广西天峨县燕来乡教育组魏荣誉老师的《〈琥珀〉的想象确实不合理》一文,认真拜读之后,觉得此文的“合理想象”也不合理。后又找来第十册教材看《琥珀》一文,我们认为书中的想象也不合理。现结合生活经验,谈谈自己的拙见,和同行们共同商榷。一、琥珀不是松脂形成的。笔者是在农村长大的,儿时经常上山捡柴,看到的松树上的松脂根本不往下滴,即便是在炎热的夏天,晒出的松脂也只在松树粗糙的树皮缝里变成黄白色的固体状,只有在大松树的根部,较低的地面上有的掉有黄白色的不规则的固体,用手捏或用木棒碾压就变成粉末。这是在树皮…  相似文献   

3.
“形成松脂球”(2—9自然段)是《琥珀》(第十二册第9课)一文的重点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关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学研究》中刊出了广西灵县武利镇中心校阮庆贺老师的《<琥珀>的想像不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5期)一文后,又相继刊登了山东高密市井沟镇田庄中心小学杜玉利、陈美兰老师合著的批驳文章《<琥珀>的想像很合理》(见《小教》2002年第9期),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关注。本人认为,《琥珀》一文确实想像欠合理,其愚见有三,现提出来与同行商榷。不容质疑,合理的想像是必须以事实为依据的,阮老师认为原文的想像和生活实际不相符,其理由为:原文中“大滴松脂是从松树上滴下来的,同时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住”与实际生活中我们所见到…  相似文献   

5.
《琥珀》一文,从一块琥珀的发现,推测出约一万年前琥珀形成的过程。细悟全文,豁然可现,字里行间显现着“奇异”。形成巧而“奇异”。形成琥珀的前身松脂球,有两组条件必不可少:一是太阳与松脂,二是苍蝇与蜘蛛。试想,四个条件中那怕有一个发生变化不到时机,也不会形成松脂球。太阳的火热,松脂的滴落,苍蝇的专注,蜘蛛的贪婪,一切都是那么“巧合”,由此写出琥珀的“奇异”。  相似文献   

6.
《琥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科学家根据琥珀的特点,想象了琥珀的形成经过:一万年前的一个炎热夏天,一个小苍蝇飞进树林,停在一棵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爬过来,然后向苍蝇扑过去,刚好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松脂继续往下滴,盖住了原来的,最后积成一个松脂球。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水把森林淹没,松脂球被淹埋到泥沙下面。又是几千年过去,松脂球变成了化石。  相似文献   

7.
《琥珀》是根据一块裹有苍蝇蜘蛛的琥珀,假想它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由于它是一篇文艺性的科学故事,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读起来乏味。为此,我认为应该扣住“淹没”一词导读,以突破松脂球的形成和松脂球化石的形成这两个难点。“淹没”一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含义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翻阅2002年第5期《小学教学研究》时,有幸拜读了广西灵山县武利镇中心校阮庆贺老师的《<琥珀>的想象不合理》的文章。文中阮老师认为《琥珀》原文的想象不合理,其因有两个:一,原文的想象不符合生活实际;二,原文想象与根据互相矛盾。为此,笔者不敢苟同,现叙拙见,与阮老师及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9.
《琥珀》一文不仅说明了一般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而且从“那块”“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的特殊琥珀,假想了发生在“大约一万年前的故事”。本文板书企望图文并举地把“一般”和“特殊”结合起来,较为“简明而确切”地说明问题。①板书中列出的一般琥珀形成的条件和过程,对照课文内容是一目了然的。从形成“那些松脂球”到形成那些“松脂球化石”,就是箭头所指的课题包括的所有的琥珀。  相似文献   

10.
《琥珀》是一篇科常性课文,编入“抓住要点,考虑周到”这个读写重点训练项目,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琥珀形成的一般常识,同时学习这篇文章细致观察,缜密思考,丰富想象的写作方法。文章写了一万年前发生的事,这些事作者是怎么知道的呢?文章结尾明确告诉我们,是推测的。可以设想是作者面对一颗琥珀进行观察、思考、想象而成。首先经观察、辨认,是一颗琥珀。而琥珀的生成是远古时代松脂凝结的化石。因而想象那是在一万年前的某一个夏天的某一天中最热的时刻,太阳烤得松柏渗出了树脂,而且一大滴一大滴地直往下淌,终于凝成一个个松脂球。  相似文献   

11.
一节语文公开课,课题是《琥珀》。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说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有的学生说,琥珀是因天气太热,松树的松脂滴落下来将蜘蛛和苍蝇包裹形成的;有的学生说,没有海水将松脂淹没经过亿万年的变化,琥珀也形成不了……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十三课《琥珀》一文的最后一段叙述道,“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并且可以知  相似文献   

13.
六年制十二册第七组讲读课文《琥珀》,根据一块琥珀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现象,假想了这块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用科学的理论和丰富的想象推测到一万年前发生的事情,详细介绍了琥珀形成的有关知识以及琥珀在科学上的价值。课文是以假想琥珀的形成和发现过程作为重点来写的。课文较长,叙述的情况较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如果抓住琥珀形成和发现过程的“六巧”进行教学,激  相似文献   

14.
《琥珀》是一篇常识性课文,也是一篇叙事性很强的说明文。它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表达方式方法上都不失为一篇好课文。但是,笔者以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作者在课文中这样描写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一只小苍蝇停在大松树上……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蜘蛛刚扑  相似文献   

15.
有幸得阅郭跃武老师的《琥珀指瑕》(以下简称《指瑕》)一文(95年2期《教师之友》),我深为郭老师的勤学及钻研精神所感动。但是,文中所述的观点愚以为是错误的。故不敢苟同,在此提出探讨。《指瑕》一文以为《琥珀》“这篇文章的作者在假想松脂球的形成过程时,脱离了实际,给人以牵强之感”。并以“《现代汉语词典》为据,说蜘蛛是“一种节肢动物……织网粘捕昆虫作食料”,证实“蜘蛛是‘结  相似文献   

16.
祝贵耀 《新教师》2020,(1):77-78
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柏吉尔有一本内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动活泼的科普著作——《乌拉波拉故事集》。沪教版五年级上册《奇异的琥珀》一文,即出自此书。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也收录了此文,题为《琥珀》。《奇异的琥珀》一文很好地体现了其科普小品文"科学与文艺的结晶体"的创作思维与表达特色。上海特级教师高永娟在执教此文时,紧扣文本特色,通过故事"三构",以"合理想象""生动推测",步步落实语言文字的实践,继而看见学生语文思维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琥珀》板书设计环县教研室刘钊[说明]此板书根据课文假想松脂球的形成,松脂球变成化石和琥珀的发现过程的教学重点设计,分别以三个圆表示,但相互之间又有密切联系,缺一不可。教学时先给学生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然后从假想松脂球的形成(故事发展顺序)进行。最后...  相似文献   

18.
琥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这一直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它形成的环境和年代至今仍让科学家迷惑不解。有人认为它是松脂经过地质变迁后的化石。但是现代科学手段包括红外线分光镜都无法给予认定。时间实在太久远了。在国外有关琥珀的传说,最早见诸于希腊神话,后来被罗马诗人奥维德写进了《变形记》。其中写道,在关于神的故事中,法厄同的姐妹变成了黑杨树,黑杨树的眼泪变成了琥珀。所以,很多  相似文献   

19.
小语第十册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写的是一个小苍蝇和一个蜘蛛被裹在一个松脂球里的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生动有趣地写出琥珀形成的过程。从这块琥珀,让人们知道,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样的课文学生是很喜欢读的,但是一般地说,他们感兴趣的是小故事,而寓于故事中的琥珀的形成,形成的条件,形成的过程说明了什么等,就不注意去领会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这类课文时要研究并引导学生加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琥珀》(十二册第17课)在叙述琥珀形成过程时,称其为化石;而在被父子俩发现时,又称其为琥珀。是否化石就是琥珀,这两个概念究竟应该如何区分? 所谓化石,凡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的遗骸变成的石块,或带着古代生物遗迹的石块,统统称为化石。所谓琥珀,仅指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简称树脂化石。属一种非晶体的有机物,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