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体阅读思考】一、《珍珠》这篇说明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 二、《珍珠》这课书是怎样围绕说明重点选择材料的? 三、“天然珍珠的形成”,“人工养殖珍珠”、“珍珠的用途”三部分内容之间是怎样的逻辑关系? 四、每一部分说明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 除了以上四个问题外,还要注意文章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按以上四个问题进行阅读,就能从整体到局部地掌握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阅读入门指津】一、《珍珠》这篇说明文的重点,在于告诉人们怎样人工养殖珍珠。这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总体阅读思考】一、作者虽在悼念自己的文友、诗人李学鳌同志,但他又不囿于个人情感的表露,而是把这种悼念之情升华到“我们的文艺事业要依靠什么人、培养什么人”的高度,这样写的蕴涵是什么? 二、常言道:情真而辞切,写悼念文章更是如此。而作者悼念挚友却是用极为质朴的语言来抒发深深的缅怀之情的。如果把这也看作一种“反差”的话,你认为它对增强文章表达效果起着什么作用? 三、纪念文章多是只讲功劳不谈缺陷的,而作者却在充分肯定了李学鳌同志的诗歌成就的同时,又指出:他的诗“有时晓畅有余而含蓄不足,铺陈较多而缺少节制”。这样评价妥当吗?为什么? 【阅读入门指津】这是一篇悼念文章.全文共有7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自己听到了文友病逝的噩耗,以及自己  相似文献   

3.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新闻的全标题还有两句话:“实事求是的结晶”。“知识界的集体奉献”。这两句实际上就是我们阅读思考的两个基本点,因为本文的内容重点也就是这两条。从这两个基点出发,还要拓宽阅读的思路,即: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两个基本点的,因此,下面几个问题要搞清楚。一、作者是怎样叙述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态度的?在述中采用的方法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记得去年有位老师在我县“语文主题学习”交流群里与我探讨“语文主题学习”丛书的阅读方法,那时的我很是惭愧.因为平时教学只用到了“一篇课文带一篇丛书文章”“一篇课文带两篇丛书文章”的方法,偶尔会提几个导学问题,让孩子们拿着丛书在课堂上自由阅读,从未认认真真地研究过丛书群文怎样阅读.这次县里“语文主题学习”选拔赛给了我一个思考的契机,在完成比赛课例——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民风民俗》后,我选择了“大话节日”这个话题来参加学校的研讨交流活动,并将自己的这堂课定位为“主题学习群文阅读汇报交流课”.在教学设计及授课的过程中,我对“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5.
【总体阅读思考】阅读本文时,可围绕下面几个问题,逐步理解其内容。一、贯穿本文的一条红线是什么?它是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章是围绕什么展开论述的? 二、我们为什么要艰苦奋斗?而且要永远艰苦奋斗?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准备如何艰苦奋斗。三、艰苦奋斗的含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四、在本论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阅读入门指津】一、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三段论式”议论文。它可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艰苦奋斗精神不断催人奋进”的中心论点;第二部分以正反材料为论据,围绕中心论点,系统阐明“我们永远需要艰苦奋斗”的深刻道理;第三部分,论证论点,得出我们将会在艰苦奋斗中“排除  相似文献   

6.
【总体阅读思考】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的文章,题目揭示了中心内容.学习本文,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方面从思想内容上思考三个问题:二是超人“超”在哪里?二是超人“苦恼”的什么?三是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从写作方法上领会选材精当、叙事简明的特色。【阅读入门指津】一、通过“埃及超人和他的苦恼”的记叙,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关系,这是本文的中心意思.为了掌握这个中心意思,必须弄清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阿卜杜拉是个埃及超人。其主要表现:在形体上,他是一位肩宽体壮的汉子:在体力上,他  相似文献   

7.
【总体阅读思考】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怎样提出自己的论点?二、本文可大致分为几个层次?每一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三、本文主要用什么方法进行论述?有什么逻辑特点?整体结构如何?【阅读入门指津】一、这是一篇论述文。一般来说,为了论证的方便和明晰,论述文的作者大多在文章一开头就要点明自己的论点,使读者明自他要论证和阐述什么样的道理。本文一开头,作者就点明了文章的论点:“对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紧接着又指出对一事物可以有三种角度的判断:美的或丑的,真的或假的,善的或恶的。实际上也就是指出,对待同一事物,我们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8.
【总体阅读思考】本文是一篇通讯报道,记叙了张家口市第六中学革命传统教育主题夏令营的全部过程,表现出当代中学生立志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志向,揭示出对下一代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联系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可以看到这是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从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入手: 一、文章以7月30日夏令营营员在狼牙山上的集体呼唤作为开头,以营歌的歌词作为结尾有什么好处? 二、“长城古道行”的事例繁多,作者是如何做到繁而不乱的? 三、这次夏令营活动为什么要以“长城古道行’来命名?【阅读入门指津】课文不从营员的出发写起,而是选取了“长城古道行”中最激动人心的一幕作为开头,一开始便扣紧了读者的心弦:夜幕下的狼牙山,云雾缠绕,  相似文献   

9.
【总体阅读思考】本文以“走到一个屋子门口”到“象孩子似的得意地笑了”为主要部分。它集中地叙述潘虎从自发起义到正式投身革命的过程。阅读时,要着重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潘虎游击队初期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对写潘虎有什么作用? 二、文章以什么方式来写出潘虎以往的经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三、文章怎样写潘虎及他所带的队伍对党的向慕和拥戴?怎样逐步展现潘虎的思想变化过程?从潘虎及他领导的队伍的发展变化,说明了什么?  相似文献   

10.
现行全国统编初中物理课本(上下册)编入了二十二篇“阅读材料”,编入“阅读材料”的目的是:启发兴趣,开阔眼界,并初步介绍科学家思考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因此,正确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对初中物理的教与学,有较大的好处。下面谈谈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处理“阅读材料”的几点做法: 提出问题,引导阅读。这种做法是教师先把“阅读材料”的内容,编成几个问题式的提纲,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带着思考的问题阅读,称之为问题——引导——思考阅渎法.例如对介绍焦耳这篇“阅读材料”(见初中物理第二册第98页),我们先提出这样一  相似文献   

11.
本书作者为复旦大学研究员 ,1999年他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学术研究一年 ,期间他的孩子也在英国学习和生活。本书真实地记述了他的一家人在英国读书、研究和生活的经历及对英国教育和社会文化环境的观察和思考。全书分“中学篇”、“大学篇”、“社会篇” ,每“篇”下各有 10多个专题。“中学篇”主要介绍作者的孩子在英国上学的情况 ,介绍英国中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试制度、思想教育、师生关系、体育竞赛、社会实践等内容。这些因素构成了英国中学教育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传统。“大学篇”主要介绍了牛津的学院…  相似文献   

12.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杂文选自1989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学习这篇课文,有必要了解一下文章发表时的背景。众所周知89年春夏之交,我国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是导致这场风波的重要原因.在自由化思潮中,有一种重要表现即: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全盘否定,对西方文化盲目推崇,提出“全盘西化”。杂文《看月亮》,正是有鉴于此,以形象化的语言,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崇洋媚外者的典型心态和主张“全盘西化”者的荒唐行为,表现了作者所主张的对于中外文化应采取的正确态度,即应继承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也应批判吸收外国文化中的合理成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总体把握文章发表时的背景和所表达的中心思想的基础上,应重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杂文是文艺性论文,即以文学的笔法来议事言理。本篇杂文为了表达中心思想给我们描绘了  相似文献   

13.
【总体阅读思考】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批驳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时期,部分人对自由的错误理解,深刻论述了自由与法律和纪律的辩证关系.全文论点鲜明集中,层次清晰.论证简明有力,内容紧密联系实际.根据高三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深化和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原则,学习本文应达到两个目的: 一、理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反思去年动乱期间部分青年学生追求“绝对自由”而上当受骗的教训,认清那些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切实领会自由与法纪的关  相似文献   

14.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说来,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一是传记式,主要报道人物光辉的一生,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等.其特点是主要写人物的成长过程、业绩、先进思想等一生事迹.二是片断式,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其特点是不写人物“全貌”,着重写人物的一件事、一个特点或一个生动的镜头,以此反映时代的思想光华,或闪耀在人物心灵的火花.三是群像式,即一篇通讯中写多个先进人物.这篇人物通讯,明显地属于第三种类型。阅读本文,要注意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把握: 1、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2、作者对李克会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是如何刻画的? 3、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到老秀才的梦?文章标题为什么用“银杏树下?”  相似文献   

15.
《鲁班学艺》是五年制第十册和六年制第十二册最后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它以神奇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反映了鲁班勤奋刻苦、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和为民造福、不谋私利、勇于创造的高尚品德,深受学生欢迎。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学习习惯的好教材。这篇文章我是这样教的:(一)初读课文,理顺思路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阅读后,教师帮助学生理出“上山→拜师→学艺→下山”的线索,并确定文章的重点部分——“拜师、学艺”.(二)精读重点部分,认识人物形象默读“拜师”这部分,讨论:师傅问了鲁班几个问题?为什么要问这三个问题?鲁班是怎么回答的?从中可以看出什么?边讨论边归纳出第一个问题是考查他对木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第二个问题是考查他  相似文献   

16.
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与分析鉴赏能力,要求考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点在题型上一般设置为选择题,其中的干扰项(错误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感情色彩错误文学作品一般都要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或爱或憎,或褒扬或贬抑。赏析文学作品就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的色彩基调,不能褒贬错位。如2005年高考北京卷第18题C项: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致有点迷信了。文章作者史铁生有着特殊的经历,在这一经历中,他的母亲…  相似文献   

17.
【总体阅读思考】一、“人民的艺术事业高于一切”这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细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写、表现田桂兰的价值观的?我们应当怎样认识? 二、本文虽是人物通讯,却没有人物的肖像素描,也没有心理活动描写,更无其他渲染或映衬。想一想,作者采用什么方法表现田桂兰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 三、含有“导言”和“分块”标题的文章,阅读时要特别把握文章各部分的联系,看看作者是怎样将零散的材料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阅读入门指津】一、导言中“人民的艺术事业高于一切”是全文的主旨,本文三个部分紧紧地围绕这个中心展开叙写,集中表明了田桂兰的人生价值观。作者首先  相似文献   

18.
【总体阅读思考】这篇课文收入了同一作者写的两篇科普说明文。这两篇文章在构思上,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的运用上各具特色。阅读这两篇说明文,可以采取前后对比的方法来进行,可以集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说明的顺序上,这两篇说明文各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说明序列? 二、作者在撰写这两篇说明文时,根据说明对象的各异,采取了什么不同的构思方式?前后比  相似文献   

19.
高年级同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积累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知识面广了,视野开阔了,写起作文来,也就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了。你看,张轶同学随意地往世界地图前一站,便“站”出了一篇佳作——《我站在世界地图前》,看了之后,你不由得会对小作者那独到的取材眼光及宽泛的知识面而由衷赞赏。小作者用目光在地图上进行着“环球旅行”,每到一处,就将“看”到的名胜古迹、资源特产、人文特点等如数家珍般地向大家一一作介绍。虽然比较概略,但读者接收到的信息量却很大,显而易见,这是阅读的成果。小作者平时一定比较喜欢看课外书,积累了较多的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才驾轻就熟地完成了这篇习作。阅读除了能增长知识外,还能促进思考。王超然同学在看了《福尔摩斯探案集》这本书后,不禁被主人公福尔摩斯超凡的侦破能力所折服,深深地喜爱上了这位机智、敏锐、勇敢的“天才侦探”,希望自己“能成为他的学生”。当心中崇拜的偶像最后在作者的笔下“死”去时,王超然非常地“扫兴”,觉得有话要对作者说,于是便写下了《敏锐思维+勇敢机智=福尔摩斯》这篇习作。文中,小作者坦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并为小说设计了自己理想中的结尾,很有见地。我们除了多阅读外,还要学会多思考。通过思考就会产生思想,有了想法就会有表达的冲动,落实到文字,就是一篇作文。作文心语  相似文献   

20.
《花未眠》是一篇极富美学意蕴的散文,文章以“我常常不可思议地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问题”开头,从发现海棠花未眠写起,并由此引发联想,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吾生也有涯,而美也无涯”的主旨。阅读本文,我们透过作者对“微不足道”现象的发现与思考,可以领略他对于“美”、“审美”等问题的精辟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