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唐星明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2):70-73
绘画艺术既是一种语言符号,又是一种生命符号,绘画艺术的本质在于超越自我生命复归宇宙的生命精神。本文试图从生命哲学的角度对绘画艺术的形态学特征形而上的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2.
罗书华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4):1-5
在姚鼐之前,散文学领域里虽然已有方苞的雅洁说、刘大櫆的十二贵等命题,然而,只是在姚鼐将过去的阴阳刚柔改造成为既简明又有无限适用性的审美风格模型,并明确地将它作为美来看待与论述之后,散文学才真正突入审美领域。姚鼐的阴柔阳刚不仅有生命之真,而且有大道之善,说到底乃是真善美的三位一体。这是它能够成为审美风格论典范的重要原因。也正因为此,他对阴柔与阳刚有一视同仁、不偏不倚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新出现的词语"粉丝"、"玉米"争"作秀"等词汇来探讨挖掘汉语词义发展的规律,及这种旧词新义的词义演变现象的原因,同时涉及词义演变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范畴和最高范畴.哲学乃美学之母.道家哲学主要是以"道"为本体的思维观、宇宙观、人生观对中国美学产生影响的.把握了"道"与中国美学的关系,也就说明了道家哲学与中国美学的关系."道"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本体认识;"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定势;"道"的思维促进了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发展;"道"奠定了中国艺术风格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5.
唐君觳在中西比较中以"中国眼光"研究中图艺术,在"存异"的基础上凸显中国艺术精神:虚实相涵、婉曲含蓄的传统艺术让人的精神可藏、可修、可息、可游,在不隔中获得心灵的安顿. 相似文献
6.
"三生教育"的目的、内涵,本质.高校"三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如何在高校行之有效地开展"三生教育"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提出了一些较为可行的对策措施.从而让"三生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三生教育"有效果、出实绩. 相似文献
7.
当下环境伦理问题中最为关键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作为伦理规范而言,此二元关系无法真正解决深层次的价值塑造.传统儒家思想中“尽性”之“己”、“人”、“物”三维关系的说明,则能为环境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思路. 相似文献
8.
马睿 《黄河之声(科教创新)》2016,(4):104
声乐是音乐中极具魅力的表现形式,其以人声为音乐的主体,将感情与艺术巧妙的融合,借助声音的"情"、"声"、"形"展现在世人面前。我国古代便有"声乐"一词,其虽然与现代"声乐"囊括内容稍有不同,但就"音韵情合、声鸣绕梁、形色双绝"的基础标准倒十分契合。对此,本文以探究声乐表演中"情"、"声"、"形"为重点,细致研究声乐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姚徽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3,(11):1-3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艺术的独特境界与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中国哲学对生命的崇拜和对生命精神的追求,自然导致了生命哲学在艺术中的充分体现,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绘画形式和观念。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入手,探讨了中国画生命精神的文化渊源,生命精神对中国画绘画形式的影响,以及生命精神在中国画中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1.
“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是武术的精髓 .它的理解和把握对武术训练的效果至关重要 .《阴阳学说》的理论能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形神兼备、内外合一”这一武术精髓 .作者探讨了二者的关系 ,并用这个观点指导武术训练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H_2O_2—酶HAP防毡缩整理后的羊仔毛衫片进行刚柔性研究,得出处理后的衫片比原衫片柔软,而且随着反应条件的逐渐加剧,织物柔软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H2O2-酶HAP防毡缩整理后的羊仔毛衫片进行刚柔性研究,得出处理后的衫片比原衫片柔软,而且随着反应条件的逐渐加剧,织物柔软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4.
王永生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69-71
本文运用意象分析法,分析了王小波小说中“夜”的意象。在此基础上,进而阐述了他小说中阴阳两界冲突的精神结构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小说结构模式,揭示了其小说精神结构和作者写作心灵的内在冲突。 相似文献
15.
本分析了杨靖宇对传统化的慎思而明辨的科学态度。挖掘了传统化对杨靖宇人格精神形成的积极影响。在杨靖宇研究上,也初步提出了传统化对杨靖宇人格精神产生负面影响的学术看法。 相似文献
16.
于红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1,(5):29-30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使之成为 2 1世纪所需要的创造人才。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 ,使学生敢于质疑 古人云 ,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常有疑点 ,才能常有思索 ,常有创新。传统的教学常常是教师设置疑难问题 ,教师问 ,学生答 ,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 ,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意见、探讨问题 ,这种课堂气氛压抑甚… 相似文献
17.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改革,人们在思考:教育应该为新世纪培养怎样的人才?江泽民同志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创新型人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课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下面谈谈本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阴阳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世界观,在先哲们看来,世界不管有多浩大、多复杂,归根结底都是阴阳两个元素的结合。阴的词典释义包括:太阴,即"月亮";天空中云层密布,看不见太阳或月亮;不见阳光的地方;背面;凹进的;不露在外面的;阴险;不光明,等等。相对应的,阳则指:太阳;日光;当面,正面;凸出的;外露的;表面的;明亮的,温暖的,等等。后来人们还进一步对阴阳概念作了拓展,如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活跃为阳,文静为阴;刚为阳,柔为阴;快为阳,慢为阴;热为阳,冷为阴,明确为阳,模糊为阴,等等。通过对比研究,发现汉语在各个层面都更多表现出"阴"的一面,而英语则"阳"的特征比较突出。 相似文献
19.
王玉晶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5):126-128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注重人的主体性,强调天人合一,以史为鉴,以天为则。作为艺术家,我们应该树立文化意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表现本民族文化深层的精神力量,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象形、会意等造字思维乃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滥觞和原型。原始五行说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据和运用对应现实、具有直观具体性的象形思维;阴阳说则主要是运用会意思维而往较高程度抽象性发展的结果;两者的合流,从思维角度看,亦是依据于象形与会意思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