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珍  索南  尼玛 《西藏科技》2009,(1):61-62
文章通过对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寻找其规律,并查找出观测中仪器、人为等因素造成的误差。从而为自动气象站单轨运行做准备。研究结果认为,自动站代替人工站的观测提供准确数据、平均误差、预报规律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动站月报表数据文件审核与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广西涠洲气象站总结了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报表中常见的错误和问题,并从A、Y两种报表的审核上提出具体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自动站取代人工站观测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这几年自动站与人工观测进行统计对比,并分析两者差异的原因,以便为更好地使用自动站资料提供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濮阳地区ZQZ-CII 自动站2006~2009年年报表备注栏异常记录情况进行了分析,将自动观测异常记录按其表现形式分为缺剐、跳变和阶越式变化三种.根据自动观测异常记录的分类针对性的给出其处理方法,为自动站日常数据维护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玉林市气象站,2008年1月1日起自动气象站正式投入业务运行以来,人工观测雨量和自动站雨量资料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观测降水量存在偏差。进过分析、探讨对于人工数据而言,观测方式不同、采集数据时间不同的CAWS600—B型传感器在测量降水量过程中,因未按照规范定期维护与自动站传感器自身特性是导致观测误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自动气象站地温故障的判断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姜堰市自动站异常地温资料,提出判断自动气象站地温故障的有效方法和步骤,以便于基层台站观测人员高速准确地判断自动站地温故障、及时处理,确保上传地温资料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的数据准确性和掌握自动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更好地为作物生长及农业生产、田间管理提供依据,对大通县2017年4月~9月期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与人工平行对比观测的土壤重量含水率资料,进行差值对比和概率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观测的数据与自动站取得的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种数据在近地面层波动变化均相对较大;0~1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小,20~30cm土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差值最大;自动站监测数据和人工观测数据离散程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规律;各深度土层自动站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均呈现正相关,在40~5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性最好;20~30 cm土层两种数据相关系性最差;由于工作原理、测量时间地点和人为操作及仪器安装等原因造成自动观测和人公测数据的差异,本文认为DZN3型自动站观测的资料基本能代替人工观测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区域自动气象站是国家级气象观测站的补充,由于自动气象站分布范围广,而且对于地理环境复杂的地域,致使自动气象站的站址环境复杂,进而影响自动气象数据的准确及时。区域站站点受周边环境影响严重,区域站周边的山体、建筑、超高的树木以及观测场地外围超高的杂草等,对区域站的风向、风速、降水、温度等观测有很大影响。区域站周边的山体及建筑物的高度,对观测的风速和风向会产生影响,随着风速的变化,在风的来向和背风方向,测量的风速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度不同的障碍物,对风向的观测也产生影响。在气象站的站址安全上,架设在海岛、海岸、河边、山地等地,这些特殊地段的环境,在恶劣天气出现时,可能影响自动气象站的安全。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以全球、区域(流域)为单元建立分布式的观测网已成为陆地表层系统观测的主流方向,而良好的运行与维护、严格的数据质量控制是获取高质量观测数据的前提。本文以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为例,概述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的相关情况,总结了该观测网的运行与维护以及数据质量控制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日-旬-月-年尺度的运行与维护流程,由仪器比对与标定、数据处理、筛选与审核等构成的数据质量控制流程等。以2018年3个超级站为例展示了观测数据成果,并介绍了黑河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网的成效。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上许多相近内陆河流域的野外观测与数据质量控制等工作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根据莒县自动站仪器检定时观测资料的处理情况,总结因检定仪器而造成数据缺测时,数据资料的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日变校正的原理,介绍了磁法勘探的原理,通过在磁法勘探中将日变站和基点分开设立的观测方法,对日变站代替基点的校正方法与日变站和基点分离的校正方法进行了比较,总结出将日变站和基点分离的观测方法能提高精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自动气象站不正常数据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自动气象站故障,导致了部分自动观测数据畀常,影响了气象数据的质量。在仪器故障维修期间,自动站数据极其混乱。本文利用观测规范和技术规定,结合天气实况,对不正常数据进行了具体地分析与处理,以保证气象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比较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系统,以MCGS为例对组态软件的特点和开发流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与传统上位机软件开发方式进行了比较。根据海洋站观测的特点和业务需求,对上位机软件进行组态化开发。结合CAN总线技术在分布式数据采集方面的特点,论证了基于组态技术的分布式海洋站观测数据采集系统在系统结构、开发周期、开发难度、升级维护等方面与传统方式相比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并对软件开发和系统升级维护制定了简单、易用的通用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15.
自动气象站作为一种先进的地面遥测设备,基本实现了全区每个乡镇都建有自动气象站的目标,实现广西地面气象观测工作由人工观测到镯功探测的跨越,彻底改变全肖地面观测时间分辨率低、自动化程度差的局面,初步实现了气象观测手段的自动化。但是,自动气象站的优点是在必须确保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体现出来的。因此,为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行对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从而对自动气象站的维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郑州自动站和人工站2007年1—12月各气象要素观测数据,用对比的方法对各气象要素差值、自动站的感应器件与观测原理方面分析原因,找出其中的差异,以及为了保证自动站的正常运行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云南30余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现状、科学数据共享及存在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云南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拥有大量的野外观测与实验数据,科学数据资源储备极为丰富,但还存在科学数据共享利用滞后等问题。为此,提出创建"云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数据共享中心",打造科学数据规范化、网络化数据应用服务平台,积极采用"野外站-实习科研双基地""野外站-科普游"等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新模式,发挥野外站在科学数据、科研成果上的有效转化和利用,切实提高云南野外站的科学数据共享服务水平,为数据资源共享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利用林芝国家基准气候站2011、2012年自动与人工的逐日平行观测蒸发资料428个样本,就人工与自动观测蒸发的差异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自动蒸发与人工日总量最大差值绝对值为5.4mm,且自动蒸发值均不小于人工观测值;缺测率为0.0%;一致率为15%,一致率远小于《规范》规定≥80%。就自动蒸发量偏大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锡林郭勒盟不同地域特征的4个台站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的评估分析,发现自动站电子温度传感器测量数据一般低于人工水银温度计0.2℃左右,并且存在区域性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都会对自动站观测仪器测量值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近5年(2006年~2010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3个基准自动站和阿拉善盟两个基准站自动站观测资料,对内蒙古东西两地的气候观测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两地气候差异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