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色彩征服了世界,许多人会认为那是不着边际的夸张。其实不然。请看,电影界的黑白片被彩色片所取代,荧屏被彩色占领,就连街上楼房的灰大褂,也变成了彩色贴面饰物等等。在现代的五光十色的世界里,那种单调的无色新闻,为广大读者所不理,因此研究新闻色彩,成了新闻工作者的一大课题。所谓色彩,就是颜色,引伸比喻某种事物特有的情调或倾向。长期以来,在报界虽不能说谈“色”色变,起码大家对报纸的新闻色彩不大关心。为什么?这里有两个原因。一是偏见。新闻是报纸、电台、电视台  相似文献   

2.
赵金萍 《新闻三昧》2008,(12):36-37
常读《新闻三昧》,刊物中多有脍炙人口之作,反复阅读,获益甚丰。但终不知新闻三昧指的是哪“三昧”,只知道《西游记》中有个红孩儿持有三昧真火,烧的孙大圣无法招架。新闻三昧也许指的是新闻真谛吧!我也想谈谈对新闻三昧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新闻可信性,是指受众对新闻信任的程度。它是衡量新闻宣传社会效果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衡量新闻宣传社会信誉的一个标志。新闻受众决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对自己收听收看的新闻,总是加以比较、鉴别和判断,选择自己认为可信的部分加以接受,并用来影响、指导自己的言论和行动;对那些不可信的部分加以排除,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有80%左右的新闻受众,认为自己的新闻媒介所作的种种新闻报道是可信的或基本可信的,这个比例要  相似文献   

4.
新闻地方保护主义是指个别地方为维护本地区的所谓声誉,采取种种方式,限制新闻单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活动、报道范围,以保护阴暗面的行为。1993年某县某乡镇通讯员因报道了一起违法收购生猪案,受到了有关领导的严厉批评。一位副县长甚至在通讯员大会上说:“你们为什么不能通过正面宣传来提高我们县的知名度,却偏偏选中  相似文献   

5.
6.
吴成义 《新闻前哨》2003,(11):26-27
幽默新闻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特殊报道体例。它与其他报道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以诙谐的语言、轻松的形式、开放的手法,反映具有幽默感的新闻事实和新闻人物,以笑醒人,发人深思。通过对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已见诸报刊的新闻进行比较与分析,幽默新闻按所报道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五类:即政  相似文献   

7.
新闻的色彩     
新闻应讲究色彩。富有色彩的新闻,引人爱读。那么,新闻具有哪些色彩呢? 新闻要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充分反映时代精神。新闻要有理论色彩。具有理论色彩的常见于评论性、述评性的新闻和夹叙夹议的通讯。他们不是纯客观的叙事,而是观点鲜明、有事实、有分析,显得深刻有力。新闻要具有文学色彩。有人提倡新闻散文化,就是说,要写得轻松、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新闻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新闻学理论宝库中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学习、研究、掌握、运用好邓小平的新闻思想,对于我们坚持新闻工作的正确方向,使党的新闻事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导语,是新闻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作为消息的开头,导语一般由最新鲜、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新闻写作不限于“倒金字塔”式的写法,涌现一批带有浓郁生活气息、生动活泼、引人喜爱的散文式的新闻——散文式的结构、散文式的语言、散文式的韵味,既满足了读者的“新闻欲”,又勾起读者的“欣赏欲”。其写法概括起来有: 情景交融。新闻的影响和作用,不是靠空洞、干巴的说教所能奏效的,缺乏情感的新闻,是难以打动人心的。抒情的作用是引起读者的共鸣。鲁迅说:“能爱能憎才能文。”因此,记者的感情抒发对于写好新闻作品是很重要的。如情景交融的作品,用形象化的手段再现新闻事件的发生,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如《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的一段: “当小平同志离开旋转餐厅下到一楼大厅时,大厅的音乐喷泉,随着优美的乐曲,喷出图案多变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相当一部分新闻稿件为了突出一件事情的意义,往往使用高级形容词以及大段的议论等等,使读者明显地看出这是作者自己亮出来的观点或硬加上去的词句。这种不费思索的便捷的表现方式,有人还认为它能揭示新闻意义,增强新闻色彩。殊不知,作者的这一美好愿望并不符合客观实际,因为这种明显的宣传腔,早已在读者心中埋下了不信任的种子,有可能使你的报道前功尽弃。人们习惯于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水平来判断事物的臧否是非,不愿别人将观点强加在自己身上。报纸刊登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特写,原是影视界专用的术语,是指近影放大,凸显细部,主要是拍摄局部,使之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来突出或强调效果。特写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特写,是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摄取最有特征的片断,加以细致的描绘,再现当时的情景。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某些重要场面、片断或新闻人物的某些典型活动进行近镜头的生动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写作》2006,(1):20-20
没有选择,就没有新闻。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必须进行选择。本书收录从1994到1999年在《新闻与写作》上发表的50篇文章,对新闻选择的关键,怎样抓特点、抓重点、抓焦点、抓热点、抓难点、抓亮点、抓急点作了详尽叙述,并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新闻中大大小小的差错是经常发生的。细看一些报纸,听一些广播新闻节目,几乎每天都有,这些当然都是不应该的。在众多的差错中,尤其不该发生的是一些常识性错误。本文就这一方面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大邱庄今年粮食总产量达24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记录。这个数字正好是一九七八年产量的一倍,大邱庄十年之内粮食产量翻了一番。”(见《人民日报》1988年11月21日第一版:《大邱庄以工养农粮食十年翻番》)看了  相似文献   

17.
特写,原是影视界专用的术语,是指近影放大,凸显细部,主要是拍摄局部,使之造成强烈和清晰的视觉形象,来突出或强调效果。特写用在新闻上就是新闻特写,是从一个新闻事件中摄取最有特征的片断,加以细致的描绘,再现当时的情景。它通过对新闻事实的某些重要场面、片断或新闻人物的某些典型活动进行近镜头的生动刻画,将富有特征的真人真事"放大"和"再现"在读者的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8.
19.
20.
翻开近期的一些报纸,我们看到一种趋向:经济新闻过去那种内容浅显、单薄正在被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所取代;那种静止、孤立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经济新闻正在向动态的、联系的方向发展,那种单侧面、平面性的思维方式,正在向立体化和全方位的转变中得到更新。这些变化,最终表现出的特色之一就是经济新闻中思辨色彩的明显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