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坛上,张承志、北村以他们作品中含有较多宗教因素而给中国当代学和当代人语境带来了一些新气象。不过,如果从“学性”的维度上去审视,他们的创作却似乎有着不少的弊端。本主要从宗教与学的关系方面,就两位作家的精神诉求对他们学创作的内在影响作了考察分析,从“学性”之维尽量客观地对他们的创作进行了评估,并就宗教与学的内在结合上提出了一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张承志、史铁生、北村等作家,面对现实社会的繁杂与浮躁不约而同的将笔指向了宗教,以此反抗世俗,表达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这些宗教题材作品不同程度的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变化及价值选择。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对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4.
北村晚近小说存在一种明显的“苦难/救赎”的“神性书写”模式,此模式表现出人在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法救赎,惟有宗教才能让人寻觅到灵魂的栖息地。“神性书写”模式在表现北村关注生命焦虑和精神困顿意识的同时,又带给了北村小说创作思想意义和表现形式的双重负面性。  相似文献   

5.
郑桂 《现代语文》2006,(3):60-61
在中国当代坛上,张承志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在大众化盛嚣尘上,精英化彷徨犹豫,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流行之际,他选择做一个体制外的自由作家,并明确宣称皈依宗教。80年代以来,试图在学上作超越性努力的代表性作家当数张炜、史铁生、北村、张承志等,而张承志无疑是最富有异端色彩的一位。在日益世俗化的现实生活里,张承志真实地感觉到落寞的孤寂,感觉到茫然无所适从的困惑,感觉到精神无家可归的苦痛,但他并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观念和作家立场,仍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精神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人生支柱——信仰。从1984年张承志走进大西北到1990年《心灵史》的完成,经过六年脱胎换骨的改变,张承志皈依了哲合忍耶,成为了一个虔诚的宗教徒。张承志所表现出来的狂热的宗教献身精神和毫无保留的情感投入,给读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相似文献   

6.
“神”与“人”的关系是一切宗教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宗教的根本在于如何实现“人”向“神”的升华与超越。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东西方宗教关于人神问题,如神人的地位、神人的品格、神对人的超越方式等方面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以西方宗教的代表基督教与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中的“人”与“神”为例,二者在神人概念及神人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反映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方面又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8.
仁与爱是儒教和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它们是两种具有不同特征的精神类型:“仁”植根于人本主义传统,使儒教成为以人为中心的宗教;“爱”植根于神本主义传统,使基督教成为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二者差异中也存在着相似点,不能将仁与爱完全划等号,也不能认为仁与爱存在文化上的本质的差别。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两种宗教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完善自我,达到不朽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9.
北村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极具实力与个性的先锋派作家,纵观其近二十年来的小说创作,尽管其叙事的风格追求历经了从玄秘到素朴、从倾向于超现实到倾向于现实的转变,但其小说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存的拷问,其精神取向是一贯的,存在主义的母题是其不变的精神内核。在所有先锋小说作家中,北村一直走在思考和探究的最前列。  相似文献   

10.
北村以先锋派作家的身份登上文坛,1992年皈依基督后,其创作发生重大转型,先后发表《施洗的河》、《张生的婚姻》、《玛卓的爱情》、《消失的人类》、《鸟》、《长征》、《公民凯恩》、《愤怒》等多部中长篇小说。北村转型后的作品在展示一个充满着罪恶和苦难世界的同时,总是把他笔下的人物推向绝境,最终在基督光芒的照耀下走出绝望,获得救赎,以神的爱来拯救整个人类。  相似文献   

11.
张娇娇 《文教资料》2012,(33):96-98
1980年代中期,被冠以“先锋”头衔并驰骋在“先锋派”写作的先锋小说家北村,在九十年代初期,更确切的说是1992年的淡漠转型.不啻为他个人文学立场,乃至文学界文学思潮风云变幻的一个表征。纵观他的“者说”系列到转型后的代表作《施洗的河》,不难发现,他的文学立场、文学价值观和追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而贯穿他创作与思索的精神线索无疑是对基督教的皈依。本文将从《施洗的河》中蕴含的宗教情结,发掘作家北村创作思路和文学观念骤然转变的缘由和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释蕴含在作品本身的宗教情结:两个内容层面——宗教主题意蕴和人性人生选择探索:形式层面——叙述人的转换体现作者对神性对人性的启迪与拯救。  相似文献   

12.
关静 《天中学刊》2009,24(6):62-65
基督教教义在西方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爱是基督教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爱作为精神和理性的本体,是认识和行动的基础,是获得救赎和幸福的根本力量.爱植根于神本主义传统之中,使基督教成为以神为中心的宗教.爱是联结神和人的关系纽带.爱不仅是神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所在,体现了宗教对人类价值和终极目标的深切关怀,为人类提供了完善和超越自我,达到永恒和完美的伟大道路.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是少有的知行合一的作家,他的《北方的河》、《金牧场》、《心灵史》等小说或散文,曾引起当代文坛的轰动。他的《心灵史》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被誉为九十年代的“双璧”。张承志“以笔为旗”,向当代的轻狂文人“侏儒”和世俗发起挑战。正像文中所赞美的人和风景,“他们的美质,起源于无双的美景,孕育萌生于自由自在的大自然,……这样的天人和谐,地杰人灵,是造物主千年一施的美意。”这才是张承志所追随、追求的境地。  相似文献   

14.
北村,从一位先锋小说家转变为基督徒作家,由沉迷于文本游戏、形式实验转向于意义的追寻、精神的探索,这一创作转型,给我们许多有益的思考和启示:北村的转型是时代背景和个人困境相结合的产物;北村的转型,在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的创作,在新时期的文坛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新时期大量沉醉于客观写实的作家相比,他显得是那样的强悍、孤独、深沉而又不乏空灵和潇洒,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存在意义的深刻探求,对人生哲理的渺远思索,对生活信仰的宗教般的虔诚,这种血性男儿的阳刚之气,这种英雄般的气魄令我们为之折服,张承志堪称是中国当今文坛最具特色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北村是一位先锋小说作家,他的小说经历了“先锋写作——回归现实主义——走向宗教主义”的过程,他说自己的写作目的是“使我对自己的属灵状态有的认识”,“使一部分人意识到生命中某些问题是重要的”,因此北村小说中的人物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生存状态。他淋漓尽致地描写人类生活的困境,企图把人带入一种神的世界。认为只有神才能改变生活,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北村是以一个异数的形象存在于当代文坛,他顽固地企图用理想主义甚至宗教的信念来抗拒现实世界的黑暗,挽救人类于虚无和堕落之中,他对文本、生活、精神和信仰的苦心经营可能只是纸上的存在,缺乏现实的根基。因此,他也只能从“存在”走向“解构”,永远无法逃脱悲剧的宿命。  相似文献   

18.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19.
在90年代文学转型的潮流中,小说创作中的理想主义渐渐弱化,但仍有一批作家在坚守理想主义阵地,以此对抗物化的现实,寻求精神的超越。本文试以张承志、张炜、史铁生90年代的长篇小说为例,从宗教、自然、主体三个方面探讨其对理想主义的多样寻求。  相似文献   

20.
张承志是学者型的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一面独立的旗帜.张承志阅历丰富,学识渊博,经历独特。个性不羁,他的创作思想复杂多元,主要由热烈浪漫的理想主义,富于宗教意味的英雄主义和桀骜不羁的个人主义三方面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