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忻如 《考试周刊》2015,(40):91-93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加强,外语学习不仅仅限于英语学习,作为继英语和日语之后的第三大外语,德语日益成为中国高校学习的科目。本文以全球化视野下的德语作为高校第二外语的教学研究为目标,分析柏林教学论模式在第二外语德语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旨在寻找适合当今中国高校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课程的最佳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德语文学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歌德、里尔克、施笃姆、卡夫卡……一代又一代伟大的德语作家,都以其或深刻或广博的思想,或犀利或优美的文风,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了全世界读者们的心灵。在“五四”以降的现代中国,渊源深厚而又能经世致用的德国文化成为了无数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心折的对象,而德语文学,作为这一优势文化中最为优美的部分,更是潜移默化地参与了人们认知模式的更新和重塑,成为中外文学和文化交流史上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一段篇章。  相似文献   

3.
德语在中国作为小语种,它的教与学较之于英语有着很多不同之处。导致这些区别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进行德语专业学习时的语言基础不同。本文试图探讨德育语音的特点及难点,以期为德语学习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汉语的音节结构相对德语和英语来说比较简单,汉语的音节尾辅音只有鼻音n和ng,而德语的音节尾辅音可以多达4个。本文的实验选取了12个代表三种不同德语水平的中国学生作为发音实验对象,还选定了两位德语本族语的发音人作为参考。每位发音人朗读102个带有不同音节尾辅音的德语单词和20句含有较多音节尾辅音的德语句子。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学生主要采用元音插入(epenthesis)、辅音脱落(deletion)和辅音替换(substitution)的方式处理德语音节尾辅音的发音。有些发音的偏误可以从汉语中寻到原因,有些偏误现象则可以从第一外语英语中找到解释。统计数据表明,随着德语水平从初级、中级到高级递增,学生对音节尾辅音的发音偏误也逐渐减少,这意味着音节尾辅音发音的偏误是可以不断改进甚至完全克服的。  相似文献   

5.
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实施的外语水平考试,有英语、法语、德语、日语和俄语5个语种。 该考试是为检测非外语专业人员的外语水平而设立的,其成绩主要用于选拔公费出国留学人员,目前,WSK还适用于有关外语培训中心对其学员外语水平的评估、有关企事业单位对其工作人员外语水平的鉴定、非外语专业人员职称评定时的外语水平鉴定。它的英语考试(EPT)成绩已经得到了某些外国院校的承认。德语考试(NTD)的成绩在1994年以后,被德国驻华使馆作为对中国赴德留学生人员签证的德语水平依据。 WSK不依据某一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德语中,动名词是名词的一个特殊小类。动名词的大量使用,引起了当代德语词汇面貌、句子结构的巨大变化,形成了当代德语文体的新格局。可以说,在德语中,没有动名词就没有名词体,动名词是名词体的柱石,动名词的文体功能就体现在名词体中。  相似文献   

7.
一、德语文化在德语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1.德语语言是德语民族文化表现与承载形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就是文化。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人类社会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德语语言承载德语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讲德语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意识思想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等。  相似文献   

8.
2011年全国德语专业年会的召开标志着跨文化交际将成为未来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向。中国高校德语专业对于跨文化能力的研究滞后于专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了本专业不能及时提出具体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标准。此外,在研究过程中“单车道”情况严重,文化输入输出不平衡。在实践层面,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仍应遵守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并广泛探索适合中国学生的跨文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语言经济学认为语言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的经济特性。随着中国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德语作为一种热门小语种在多数大学均有开课。以语言经济学为视角,指出目前大学德语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以语言经济学为理论指导,改革大学德语课程教学体系,以期提高大学的德语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德语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提升大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以德语为依托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适应我国甚至国际市场对语言型人才的需求,最终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广泛交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都已开通德语二外这门选修课。但是开设德语通选课的高校并不多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自2013年3月开通了德语通选课,这是一项拓宽通识教育内容的进步措施。本文对德语作为小语种通选课开设情况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南国德语通选课的开设情况为例,探讨在德语通选课堂上进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1.
knnen是德语中最重要、使用最频繁的情态动词之一。掌握情态动词包括掌握其变位形式和语义表达。情态动词的语义体现为它们所能表达的情态,一般区分客观情态和主观情态。本文基于中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外国德语学习者语料和德语母语者语料库,对比考察了他们对该词的使用情况,以期发现中国德语学习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德语情态小品词具有重要的语用交际功能,对于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国的德语教学以及教材中却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德语情态小品词意义、用法和功能的基础上,对如何更好地向非母语的德语学习者教授这些小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阅读,作为高校德语教学中的重要课程,在德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高校德语教学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阅读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如何进行高校德语阅读课,采用怎样的阅读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德语阅读水平,培养学生对德语的兴趣,成为专家探讨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如今全国许多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了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虽然英语与德语有相似之处,但有些学生会对于德语的学习感到困难。本文从各方面来分析其成因并对德语二外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方法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5.
德语听力教学作为德语教学中的基础环节,亦是所有高校德语教学中的难点。在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如何秉持教学相长的宗旨,对德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完善,下面本文进行一些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黄利 《华章》2010,(14)
笔者认为高职德语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体现于德语语言交际能力上.那么,作为一名德语老师在教学上要怎样才能提高高职德语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呢,本文从语言能力基础的奠定、语言交际氛围的营造以及语言交际环境的创设这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蔡玳燕 《考试周刊》2007,(2):101-102
本文阐述了互联网在大学德语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应用的各种优势,以及大学德语教师在互联网时代中应该如何做好自己教学角色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高职高专德语专业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本科德语专业出现较早,发展比较成熟。而在近二十年内才产生并发展起来的高职高专德语专业,经历的却是一条不平坦的路,目前陷入困境之中。各相关高职高专院校只有通力合作,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使高职高专德语毕业生学有所用,高职高专德语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9.
第二外语是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德语作为可选语言之一,在发音、词汇等方面和英语既有相似之处,在许多细节上又完全不同。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在德语教学活动中,英语知识会对德语学习产生迁移作用。因此,教师要恰当地进行德语和英语的比较教学,既要发挥英语的正迁移影响,加速德语学习的进程,同时又要避免英语对德语产生干扰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20.
主要阐述了如何在Word中进行德语的输入和拼写检查,主要内容包括如何在Windows系统中安装德文键盘、如何在Word中输入德语字母及如何在Word中进行德语的拼写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