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鉴于传统的政府运行模式在新形势下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弊端,愈来愈不适应市场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要求,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的提出为转型期的中国政府改革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善治理论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供了新的思路,政府与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协同管理模式,对我国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价值。基于善治理论兴起背景、概念分析和价值,着重从政府方面转变探究善治理论对我国重塑政府的作用并提出构建善治理论下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职能变迁的必然结果.这一愿景的追求可以从建立有限政府、追求善治、实现法治三个维度加以审视.有限政府的构建是现代社会的明智选择,要在有限政府的框架内实现善治,法治是不可或缺的制度之维.  相似文献   

3.
李昂 《华章》2013,(17)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审时度势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服务型政府建设适合我国国情和人民实际需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只能通过实践不断摸索和总结。服务型政府建设意味着我国政府公共事业管理职能、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尽快实现服务型政府建设目标,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建设服务型政府对改善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现阶段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公民参与。本文力图揭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意义,着重论证加强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有助于政府“以人为本”行政理念的形成与实现,有助于公民意志的表达与传递,也有助于顺应世界潮流改进政府工作的运行机制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5.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目前我国政府改革的重要目标,而构建服务型政府必然要求公民参与。本文力图揭示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重要意义,着重论证加强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有助于政府“以人为本”行政理念的形成与实现,有助于公民意志的表达与传递,也有助于顺应世界潮流改进政府工作的运行机制和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6.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内涵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强  韩莹莹 《教学与研究》2005,12(12):25-2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方向,也是我国现阶段市场化改革的客观要求,它标志着公共行政价值的根本转变。本文在界定服务型政府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迫切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服务型政府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成功“入世”后,构筑“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未来行政改革的主导趋向和目标模式定位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毋庸讳言,对于未来的“服务型政府”我们尚缺乏明晰的理念支持和特征勾画,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个切入的视角来审视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公益的目标、民主的行政、人本的价值追求当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理念诉求,而服务行政、有效行政、回应行政、法治行政和责任行政当是其基本的应然特征。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理念中公共服务的价值诉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更是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从探讨公共服务型政府所应具有的公共理念出发.提出公共性的实现要求政府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型政府,以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比经济体制改革更为艰巨的任务,当前各地政府正在针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行探索.笔者分析了服务型政府的含义,指出忽视了公众的能动作用、将服务与管理对立起来、混淆“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概念、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不够扎实深入等是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改进的建议:服务型政府建设应该由政府和公众共同参与,要围绕服务做文章,加强依法行政意识,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著作中蕴含丰富的政府治理理念,特别是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公仆的内涵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提出了公仆政府建设的诸多观点,这些观点与我国当前建设的服务型政府相契合。我国政府公仆身份的塑造主要应关注三个方面内容:一是规范公仆行为,提高公仆素养;二是贯彻以人为本的善治理念;三是实践公仆功能与理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公共精神是政府善治建立的精神支撑和内在动力,公共精神的孕育要以政府善治的实现为根基。在当前我国推进政府善治的过程中,必须在政府和社会两个方面都树立起足够的公共精神.这需要我们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传统及西方公私理论中合理因素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国家相关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并努力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育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12.
面对日益频发、多元、复杂的公共危机,以政府为唯一管理主体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显得捉襟见肘,构建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机制,成为解决政府应对公共危机弊病的妙药.非政府组织凭借自身优势,成为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主体.因此,应该以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为目标,结合我国社会实际情况,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来研究非政府组织参与多元协作式公共危机治理的阻滞因素,从法律建设、治理机制构建、激励与监督机制建设三个方面来促进非政府组织对公共危机治理的参与.  相似文献   

13.
治理模式意味着不仅是政府,而且是一系列公共行为主体以多元的方式共同承担起公共事务管理的责任。其中,社会中介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力量,在我国公共管理模式转变和治理结构转型过程中扮演了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只有积极加快社会中介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其在公共管理中独特的优势和特长,才能真正实现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双向互动,推动行政现代化的进程,构筑一个具有善治色彩的理性政府。  相似文献   

14.
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紧迫性体现在制造业转型的动力不足、劳动者素质与市场的匹配度过低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的生存危机,并且在转型理念中存在"追赶式陷阱",在行动主体方面存在“联动机制”缺失,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知识孤岛”以及在文化培育中遮蔽了“工匠精神”。因此,促进职业教育转型发展要打破单中心治理结构弊端,构建多中心治理机制;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投入机制;要打好政策组合拳,为职业教育转型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治理理论视野下的教育公共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理论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公共管理理论的新进展。治理理论批评了"新公共管理"效率至上的倾向,转向构建以合作和服务为核心的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新型关系。在治理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更为关注教育的公共性,呈现出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组织结构扁平化、第三部门蓬勃发展的态势。向"善治"迈进的西方教育公共治理正在不断强化公共事务的自主治理,打造教育公共行政与自主治理良性互动的机制,为达成公共教育利益的最大化而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从"善治"到"善治生态"是一种学术努力,更是一种社会追求,是时代觉悟之生态觉悟之体现。"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是政府与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善治生态"是社会管理过程中政治、经济、伦理、法律各种文明因子互动形成的一种治理态势,是政府和社会不同主体的新颖关系,并由"政府-社会"生态、"伦理-法律"生态、"伦理-政治"生态三维生态互动形成的治理体系。通过深挖中西文明资源,建构起我国"善治生态",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服务型政府是在道德选择的基础上对传统行政体制的重大改革,这不仅是全新的公共治理理念,更是一种新的政府管理模式。服务型政府蕴含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有限政府的治理理念。在公共治理理论视野下,通过加快分权改革,培育发展公民社会,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执行力、推进电子政务等途径实现服务型政府,使服务型政府的建设逐步向公共治理模式发展。这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一种创新方式,能够寓政府的管理于服务之中,能够更好地为基层、企业和社会公众服务。  相似文献   

18.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政府回应是构成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政府公共服务回应能力关乎政府的公共形象,关乎社会和谐。本文从善治的视角思考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回应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从善治的视角提高政府公共服务回应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环境治理背景下,一目的环境行为是否有益于全球环境治理已成为评价国家形象的重要标准.日本福岛核泄漏发生后,德国政府宣布“弃用核能”,在国内外引发强烈争议.从这些争议可以看出,德国希望以此塑造环境问题上“负责任”、世界经济中“利用可再生能源典范”、政治上“珍爱生命与和平”等国家形象.这体现出公众对德国环境形象的关注,也体现出德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公民社会”,公众参与是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原则。安徽乡村环境治理中,政府组织为公众提供的参与渠道明显偏少;乡村环保NGO作用有效性极其有限;末端参与是公众参与其间的最主要方式。深究其因源于基层政府角色定位模糊,促动公众参与的意愿不高;县域环保NGO病态发育的整体态势;公众的环境责任意识较弱,缺乏环境治理热情。欲以环境“善治”而创设乡村“三美”之景,尚需要明确政府职能,切实推行民主化决策,调动公众参与热情;做好简政放权,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增强互动、密切合作;完善县域环境法规,有序推进乡村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