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质子     
質子就是氫的原子核,它的重量是1.00757原子量單位,比中子稍重一些。它帶有陽电荷,数值上同电子所帶的陰电荷一样多。它是所有原子核的組成成分。因为氫原子由一个質子和外面圍繞着的一个电子所組成的,所以用某些方法把氫原子的电子打掉,就可以獲得質子。在原子核物理学中,也常常用这种方法取得質子,用來打击其他原子核,進行研究工作。早在1932年,苏联科学家伊凡年科就提出原子核是  相似文献   

2.
化学是人类和自然斗争的一种有力武器。十八世纪中叶,偉大的俄罗斯学者洛莫諾索夫用原子-分子論批判了燃素学说;此后,化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基本化学定律的确立起了巨大的作用。化学基本定律的發現,不僅揭露了物質变化的秘密,同時也促進原子-分子諭向前發展。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俄國大化学家門捷列夫發現了元素週期律。这个定律不但使化學更加系統化,並且指出了原子还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对於原子結構的深入鑽研,使人們了解原子为人类服务。这本書首先告訴我們什么是定律,然后就分别介绍化学基本定律,共包括有:物質不滅定律、定比定律、倍比  相似文献   

3.
广闊辽远、無边無际的北極,掩盖在巨大而坚实的冰塊下面;漫長而昏暗的北極夜,濃霧和暴風雪,增加了人們和它接近的困难。大自然的酷寒,严密地封鎖了北極的秘密,許多世紀以来,人們一直都沒有把它揭破。現在, 情况完全不同了,在強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計划、有組織的物質力量的支持下,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北極地区出現了許多美丽的城市,建立了矿井、工厂、無綫电台、發电站、电影院,并且还开辟了港口和道路。几乎整个北極都普遍分設了許多北極站,在这些站上,科学家們有系統的搜集关于水文学、气象学、海洋学、高空气象学、太陽輻射、地磁等科学資料,再把它們轉給北極科学研究所,作进  相似文献   

4.
原子核的秘密的揭露,使人类掌握了新的無穷尽的能源。第一座原子能电站在苏联的建立,为將这个能源实际利用于工業和农業的和平目的,奠定了基础。原子技术的發展,开辟了把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到各种全然不同的科学技术部門中去的广闊的可能性。人工取得放射性同位素的方法之一,是在原子核反应堆中用中子来照射。比如,用中子照射普通的天然的磷的时候,部分的磷原子核就和中子結合而变成磷的放射性同位素(磷-32)的原子核。当放射性磷的核衰变的时候,核中的一个中子轉化成質子,同时放射出一个β粒子(帶陰电的电子)。衰变是按照这个方式發生  相似文献   

5.
業已成为普通仪器的很大的电子顯微鏡,第一次使人们能够看到分子。那是些由好几千个原子構成的巨型分子,但是,科学技術思想的繼續進步,使得在这方面的新的成就成为可能。不久之前造出了一个美妙的仪器—电子离子投影器,用它能够看見小的分子,甚至于原子。仪器的基本部分是一个具有球底或平底的玻璃瓶,瓶底塗有一層發光材料,这种材料受到了帶电粒子(电子或离子)的冲击便能够發光。瓶子里面环繞着一个同高压电源的陽極相接的石墨圈;它是陽極。陰極是一枚固定在瓶頸上的細金屬針。在加上高电压(几千伏特)的时候,电子就从針尖上掙脫出来,向熒光屏—瓶底—疾馳。电子冲击着熒光屏,就在屏上形成了針尖和沾在針尖上的外來粒子的極大的放大象。这个象是看得見的,并且可以拍  相似文献   

6.
中子     
中子是在1930年發見的基本粒子,它所以作“中子”,是因为它不帶电,在電上講是中性的。它的重量是1.00803原子量單位。中子是核的組成成分之一,除了最簡單的原子核——氫核只是由一个質子組成的以外,其余元素的核都含有中子。由於中了不带电,不被原子核的陽电荷所排斥,所以它容易接近原子核,同它发生作用。因此在原子核物理学中,常常用中子打击原子核,来研究原子核的构造、成分和它的变化。中子在原子能事业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现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亞细亞沙漠地区,伸展着苏联第二大湖——咸海。从帕来尔和天山山脉奔流而下的成千条小溪匯合成兩条大河——锡尔河和阿姆河。它們在沙漠上流过很长一段路后,帶着大量的泥沙和鹽質注入咸海。科学家們計算出,它們每年流入咸海的水达到500亿吨以上。在太陽的热力下,湖水大量蒸發,而鹽留下来。这样,每年大約有2,400万吨鹽蓄积在咸海里。但是咸海現在总共只有105亿吨鹽,算起来这只是440年间蓄积下来的,这与咸海在历史上和地質上的資料完全不符合。其余的鹽哪里去了? 这个問题多年来吸引了科学家們对咸海的兴趣。最伟  相似文献   

8.
20世紀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隨着經濟發展和理論研究的深入,中國民法學界開始熱烈討論如何制定一部出色的民法典,立法機構也委託一些專家學者着手進行民法典草案的起草工作。由於同時涉及民法典的體例結構和制度內容,知識產權法是否納入民法典便成為學者關注的焦點之一,相關的討論一直未曾間斷。  相似文献   

9.
科学給人类帶来了征服自然的力量。但是在二十世紀初,当工厂的生产向机械化和自动化迈进,而天空中已經用飞机作交通运输工具的时候,在地下进行生产的采煤工業还停留在原始狀态。在那里人們仍然用手鎬采煤,用人力和畜力把煤从地下运出来。虽然由于資本主义工業的發展,采煤工業也逐漸走上机械化,但由于资  相似文献   

10.
一化學沉積岩層 在地面的水——海洋和湖泊——里,溶解有種種的物質。因環境的變化,這些物質常常依化學作用而沉澱下來。沉積物固結後,就形成了層層的岩石——地質学上就叫它們為化學沉積岩層。在沉澱的過程中,各種溶解物質相互間起着複雜的化學變化。有單純依賴水分蒸發,直接使物  相似文献   

11.
彗星平常叫做扫帚星,它的样子很奇怪,有一个大的头,还拖着很長的尾巴。在它出現的时候,往往使不知究竟的人們發生恐惧,以为是灾禍来临的征象。实际上,彗星并不可怕,也不会帶来灾禍。彗星只不过是太陽系的一份子而已。彗星沿着長橢园形的軌道,繞着太陽迴轉,軌道一端离太陽近,一端离太陽远。在远离太陽的地方彗星  相似文献   

12.
十多年來,全世界的天文工作者都認为太陽所以能不断地發光,是由于在它內部進行着原子核反应,在反应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能量釋放出來。天文学家从太陽射到地球上來的光的分析,証明在太陽的外部,最丰富的元素是氫,氦也有,因此推測太陽內部也是氫最多。这种推測得到了一些証实。但是到底在組成太陽的物質中氫占多少,一直到今天还不能決定,以重量計算大概不少于30%,但是也可能超过70%。如果在太陽內部氫核不断合成氦核,那么在反应过程中就会有大量的能量釋放出來,这些能量是反应过程中產生的γ光量子、电子、質子,氦核的动能。到了最外面,这些能量就轉变成我們看得见的光和紫外线,紅外綫的能量。从目前太陽每秒鐘所射出來的光子的总質量來計算,又假定这些光子真是由于在太陽內部進行着氫合成氦的过程而產生出來的,那么就可以算出太陽的質量每秒钟要减少400万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在生产实践中,随时都会接触到千千万万种物質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为什么会發生这些变化呢?假如不联系到物質的构造,那是难以理解的。为了探討物質的构造,人們付出了不知多少的劳动。元素、单質和化合物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古代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認为,物質是由我們感官能够感觉到的四种要素——冷、热、干、湿配合而成的。热和干成为火,热和湿成为气,冷和干成为土,冷和湿成为水(圖)。水、火、气、土是最基本的、最簡单的物質,他把它們叫作“元素”。他認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这四种“元素”构成的,只要增减一些性質就可以得到任何物質。这种說  相似文献   

14.
1957年10月4日,苏联發射第一个人造地球衛星成功,一个月之后,在11月3日,苏联又将更大的載有試驗动物的第二个人造地球衛星成功地發射到地球的上空。这第一个和第二个人造衛星的發射,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科学技术發展的新紀元,也是人类征服宇宙的新紀元。人类将不再只是地球上的生物,而且将是宇宙的生物;人类将不再只是地球的主宰,而且将是宇宙的主宰。这是苏联的伟大胜利,也是全体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体进步人类的共同胜利! 人造衛星是現代科学技术成就的結晶。关于它的一切已經引起了人們極大的兴趣。这里,我們来談一談人  相似文献   

15.
我和我的青年合作者們关于“金屬中的內耗与金屬的力学性質的研究”的著作获得了科学獎金。“金屬中的內耗与金屬的力学性質的研究”这項工作的含义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关于金屬的力学性質,即金屬强度的物理原理,一方面是关于金屬中的內耗。我們通过金屬內耗这种新近开辟的方法,研究了金属强度和金屬的內在結構以及結構变化的关系。 現代工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溫、高压和高速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我們的地球和其他行星是怎樣形成的呢?人們很久就對這个问题感到興趣了。可是直到最近以前科学還不能给他一個正確的答案。僅僅是許多不同的科學假定。 蘇聯科学界去年宣佈了自己关於行星起源研究工作的總結。這是关於地球和其他行星起源的最正確的新理論,是由奥·尤·施密特院士最先提出來的。假如我們從遙遠的宇宙空间來看我們的地球,就可以看到這样的景像:地球和其他行星繞着太陽,一直向着一定的方向運博。行星的路徑成为圆形而且排列在一個平面内。此外,所有的行星好像陀螺一樣,依着一定的方向旋轉。這正说明了太陽系是一个非常精確的結構,各行星不是单独地而是在同一個時間內一起產生的。到形成行星時,太陽周圍有很多小分子——灰塵在運轉。這些灰麈互相黏在一起同時逐渐地結合成一個大的球體——行星。地球也是這樣產生的。 資本主義国家的科学家說:地球和行星是當着某星球經過太陽时,從太陽拋出的轉動物質形成的。因此,他們認  相似文献   

17.
有热原子嗎 把物质的各种性质——冶、热、香味等等看成是各种性质的原子——热原子、香味原子等等的作用,这和亚里斯多德在四大元素之外又創立的原始性质的說法沒有什么两样,对于人們正确理解物质的結构是有害的。第一个揭露物质冷热原因的是偉大的18世紀俄国科学家罗蒙諾索夫。他认为热原子(或者叫热素)的說法是自身就存在矛盾的。如果說因为我們人吃了热的食物,热的食物当中的热原子跑进了我們人的身体,因而我們吃完食物之后就会感到溫暖,那么,为什么我們有时不吃热的食物,譬如說我們只吃冷的水果吧,那同样  相似文献   

18.
电石就是碳化鈣(CaC_2);因为它是在电爐里熔炼出来的,并且坚硬得像石头一样,所以一般人把它叫做电石。純粹的电石是無色透明的結晶体,但是工業上制造出来的电石,由于混有杂質,一般总是黑色、灰色或暗黄色的塊状固体。制造电石所使用的原料是两种很普通的物質——煤和生石灰,但是制造出来的电石却極宝貴,它在工業上有着極广泛的用途,因此化学工作者常把电石叫做“有机化学工業之母”。  相似文献   

19.
1955年10月19日,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学原子研究所所長劳倫斯宣布:这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研究后,發現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这种粒子叫做反質子或負質子。反質子是这样發現的:將質子在同步穩相加速器中加速到63億电子伏特,然后用它來轟击安置在加速器中的銅靶。結果產生一对重的粒子一个是質子,另一个便是反質子。反質子在真空中是穩定的,并不自行分裂。但是当它与質子相遇的时候,这一对質子就轉变为一些介子而消失了。有趣的是,1955年初,在意大利罗馬大学的实驗室和美國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驗室中,几乎是同时發現,宇宙线作用在照相乳膠上的踪跡中,有的是反質子所造成的。反質子的質量与質子的質量相等(?),而电荷相反。  相似文献   

20.
热带观赏鱼     
熱帶观賞鱼是熱帶產的小魚,因為牠們很美丽,又容易繁殖,早在古代埃及、羅馬,就有人開始飼養了。近百年来世界各地逐渐推廣。传到我們中国,也有30多年的歷史。現在牠們在上海、广州比較普遍,天津、沈陽、北京各地也都在發展着。 熱帶魚的原產地,主要是印度、南洋、非洲、南美洲等處。種类很多,共約700種。移到我們中國的已有120多種,大部分是淡水魚。有些原来是海魚,如金錢豹魚,經過長時期的馴化,也已經習慣在淡水中生活了。一般熱帶動物,都有美丽的色彩和复杂的斑紋,如鳥类中的極乐鳥,昆虫类的蝴蝶,都是非常美丽的热帶魚,也有多样的色彩和鮮艳的花紋。如热帶魚中色彩和花样最多的五彩神仙魚,身上五光十色非常富丽堂皇。相反的,在寒帶动物里,大多数是灰色的或有單純的斑紋。就是同一种类的昆虫,生長在冷的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