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科学技术艰深奥秘,科技报道却要求浅显明了;科技发展经久曲折,科技报道却必须快捷简短。这种尖锐的矛盾,科技记者已为之困惑了好多年。科技新闻界一次又一次提出“科技报道通俗化”的奋斗目标,恰恰在这个科技报道最基本的落脚点上,至今依然举步维艰。晦涩难懂的科技报道,在我们的群众性报刊上照旧比比皆是。今年2月28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一篇题为《马氏体相变研究成果瞩目》的消息就这么写道: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闻史上第一篇消息《月食》(见《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915年1卷2期),便是不折不扣的科学新闻。科技报道发展到今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它仍无法与其它类型的报道相比。各级新闻媒体的科技报道大都不尽人意,这是事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时代的发展对科技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作为面向县乡村的地市报,我们的科技版的压力则更大。据笔者分析,科技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  相似文献   

4.
深度报道是对社会问题或重要事件进行广泛跟踪、深入剖析的报道。最显著的特征是题材重要和报道方法上的广度与深度相结合。如何提高对深度报道理论和实践的再认识,特别是在采写中如何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一报道形式,以促使其日臻完善,这不仅是搞好深度报道本身的需要,也是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从深度报道的形成看其发展趋势。我国报纸刊登深度报道较晚。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以后,新闻界在思想解放的潮头上也开始了自身的反思。尤其是1985年举行的“如何办好大报”的讨论会上,一些报纸负责人指出:报纸的新闻报道“深度浅了”,“动态性经济新闻太多,真正有思想性的深度报道太少”。许多同志认为:“党报应注重有深度的、提问  相似文献   

5.
主要读者是农民的小报,在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的新形势下,怎样把宣传搞得尽可能通俗化,使所宣传的科技知识,既适合农民的需要,很有用,又让农民看得懂,愿意看,这是小报小办的努力方向之一。我们小报提出办好科技专栏,应该努力做到“文化低的看得懂,不识字的听得懂”。开辟科技专栏两年多以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6.
科技报道应当怎样搞才能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适合读者的口味?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四点要求: 1、科技报道要坚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什么就报道什么,千万不要想当然。不能为了使报道看起来更吸引入,就胡乱地往里面加点什么。2、科技报道要有点趣味,文学的趣味。你报  相似文献   

7.
李傲 《记者摇篮》2005,(2):42-42
如何让高深的科技理论、科技成果以读者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在报刊,让读者“零距离”接触,这是每一个编辑、记者都会遇到较棘手的问题。笔者从近期的科技新闻采编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传播科技新闻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朱惠民 《声屏世界》2005,13(9):22-23
县(市)广播电台的农村广播科技宣传是“要下更大气力解决好‘三农’问题,……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环节,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①的有效措施。要完成这一光荣使命,广播介绍的农副业科学技术知识必须让农民听得懂、记得住,这就要求县(市)广播电台的领导、科技编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10.
当今,网络信息大潮势不可挡。网络媒体以其信息量大、发布速度快、链接功能强三大突出特点,使纸质媒体望尘莫及。而以手机为传播载体的信息媒体——手机报,也以其便捷快速等优势向纸质媒体发起挑战。因此,传统纸质媒体,尤其是党报如何面对这种竞争局面,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加强弘扬主旋律的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三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搞过多次批评报道,最深切的体会是:既要勇于批评,又要讲究批评的艺术和方法,同时又要注意处理好批评后出现的一些问题。 前两年的一个夏季,廊坊市的饮食卫生不太好,群众反映较大,我深入一些饭店调查,发现一家较大的饭店竟把未洗过的生猪下水与白条鸡放在一起;将充满汗臭的鞋子放在烙熟的大饼下边。一些个体餐馆,操作间墙黑顶破,塔灰倒垂,擦桌布盖着熟食,苍蝇爬在待煮  相似文献   

12.
13.
读罢《新闻报道要善于抓问题》(见本刊第九期),很有同感。下面,我也就这个题目谈点个人看法。发现问题的关键要想发现和抓住影响较大的问题,根本的一条是要情况明。情况不明,行情不清,是抓不住问题的。  相似文献   

14.
杨国桢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38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至1965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理论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从事理论物理与激光物理研究。曾三次荣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40多篇理论物理和激光物理方面学术文章,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现在兼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光学学报》与《物理学报》编委、国外《化学物理》和《现代物理》杂志的编委。  相似文献   

15.
16.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应运而生,人们对这些事物、问题、矛盾探究和解惑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新闻传媒在这种情形之下必然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因此一种以深入挖掘、阐明新闻事件的因果关系,最终揭示其实质和意义的新闻报道形式也就在国内出现了。这种具有调查、分析、评论特性的新闻报道形式通常被称为深度报道。在时效性上不具优势的平面媒体首先在深度报道方面取得成功,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当然也不甘落后,相继推  相似文献   

17.
电视语言应当尽量通俗化。对此观点.似乎没有谁提出过异议,笔者也没有什么“石破惊天”的新说法,但是笔者认为,电视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过于强调“通俗化”确实带来了诸多问题,这是必须引起注意并尽快加以纠正的。  相似文献   

18.
搞好搞活经济报道是一个大题目,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讲得清楚、说得明白的,但它却是我们在现阶段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因为搞好搞活经济报道可以说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是我国轰轰烈烈的经济实践赋予我们经济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也只有搞好搞活经济报道,才能担负得起我们做经济记者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9.
朱惠民 《新闻窗》2005,(6):30-31
县(市)广播电台的农村广播科技宣传是“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措施。要搞好这方面的宣传报道,就必须让广大农民把广播里介绍的农副业科学技术知识听懂,只有听懂了才能记得住,记住了才能用得上。因此,县(市)广播电台的领导及科技编辑,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不断探讨和深化科技宣传的通俗化问题,力求化“诉于目”的文字为“利于耳”的声音,化“单一平淡”的播音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声音,化“转瞬即逝”、“过耳不留”的声音为“转瞬不逝”、“过耳能留”的声音,真正让农民听懂、记真,用好农副业科技知识。  相似文献   

20.
晦涩难懂、味同嚼蜡、莫名其妙、令人费解……人们往往把这类贬义词“慷慨”地抛给一些科技新闻。 若调门再拔高一度,还会说记者无视读者需要。 若语言再辛辣一点,还称记者故意显示博学。 久而久之,科技新闻的通俗化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例如某地召开国际着床学术讨论会,文中不对着床做任何解释,害得编辑拿着稿子到处讨教,原来是受精卵附着在卵巢上叫着床。作者为何不想想,虽然人人都曾在娘肚子里着过床,但又有多少人懂得着床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